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自從覺醒牆友屬性至今有一年多了,大大小小的邊牆敵臺也走過了不少,不過此前尋訪的目標大多是隨性而發,所探之邊亦是斷斷續續,不成體系。在此當中,唯獨對京西沿河城一帶的邊牆和空心敵臺的走訪最為全面細緻。恰逢近期與朋友再上黃草梁二尋天津關,補足了此前觀察細節的疏漏,於是橫下心來寫一篇“沿字系列”長城盤點,也算是對一段時間瞎忙活的成果梳理記錄。

老套路文獻開篇。明代劉效祖在《四鎮三關志》中記載沿河城相關防禦體系曰:“沿河口下……附牆敵臺五座,空心敵臺一十五座,隆慶五年至萬曆二年節次建”。此處的“沿河口”為廣義概念,包含如今門頭溝區沿河城村一帶以及其一路向西的沿河口、天津關、梨園嶺、洪水口、小龍門一線。其中“空心敵臺一十五座”也是個很有趣的記述。實際上,在劉公成書之後不久,梨園嶺北山又添一座磚砌敵臺,於是乎沿字磚砌空心敵臺的數量增加至16座(此處不討論天津關的石質敵臺)。

1. 沿字敵臺的地理分佈

京西群山中,16座敵臺自東向西依次排開:1-2號臺位於沿河城村外永定河谷出口處的兩側山崖,3號臺位於沿河口村北石羊溝內,4-5號臺在沿河口村中把控著石羊溝出口的咽喉要道。6-11號臺位於黃草梁西北側的天津關古道,12-14號臺在東靈山下的洪水口村附近,15號臺位於最西,獨守小龍門村。剩餘一座“增補”敵臺則位於梨園嶺村北的黃花樑上,扼守從東靈沿黃花梁直奔梨園嶺的小道。這16座形態各異的敵臺分佈在京西的深山密林中,舊時屏衛著帝都北京的西翼要道,如今又給千篇一律的山野增添一抹人文氣息。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1.1 沿字16座空心敵臺的位置分佈示意圖

從圖1可以看出,沿字號敵臺防禦的方向主要為北側,即懷來-涿鹿平原。由於山脈形成的天然屏障,從懷-涿平原進入京西腹地的通道主要為永定河谷(幽州大峽谷)、石羊溝、京西古道(麻黃峪-天津關段)、靈山古道等。因此與薊鎮、宣府鎮防禦策略不同,沿字敵臺多分佈在各種狹窄的山谷或者河道的險要之處,且空心敵臺多獨立於邊牆之外,三兩成群,形成互相照應的格局。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1.2 沿字16座空心敵臺防禦來敵的方向(藍色)

與身後進京的通道方向(白色)

圖2顯示的是沿河城一帶的軍事防禦格局,以及各隘口之間的關聯。沿河城一線的關口彼此平行,若任意一處出現閃失均可能造成兵臨北京城下的結局。萬幸的是,沿河城與齋堂城是各方向來敵無法繞開的交通樞紐,只要這兩座城池固若金湯,神京百姓大可高枕無憂。

2. 沿字敵臺的共性特徵

沿字敵臺相對於大名鼎鼎的淶源“烏”字、“插”字和“寧”字等系列敵臺來說數量方面並不亮眼,但其貴在精而不在多。沿字三、四、五號臺儲存的完好程度令人驚訝,嶄新程度彷彿昨日方才竣工建成。所有留存至今敵臺的門窗均有木樑殘留,原汁原味。與密雲境內大多數的空心敵臺相比,沿字敵臺在磚石加工、內牆平整、迴廊構造、射孔裝飾、匾額雕花等細節完成度均勝出不少,體現了明代京西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

沿字敵臺的一些共通處包括如下幾點:

2。1 精緻的迴廊式結構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2.1 沿字六號臺迴廊轉角相接部分的相貫線,左側為兩個箭窗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2.2 沿字三號臺迴廊轉角處的小型藻井和磚雕。

此處筆者探訪時漏拍,故轉引“11路軍”的部落格之圖,侵刪

2。2 精巧的屋簷收分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2.3 沿字四號臺西側面

沿字敵臺的屋簷部分均利用三層磚依次外探,伸出樓體,且中間一層使用了弧線磚體(類比硬山頂建築冰盤簷結構中的梟磚/爐口/混磚),引入一種剛中帶柔的美感。同期建成的大部分薊鎮敵臺,屋簷多為稜角簷式,沿字敵臺在這方面也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2。3 充分利用空間的四箭窗設計(10#除外)

同見圖5,相對於一般3x3形制的空心敵臺,每面可多出一扇窗,增加防守火力密度。

2。4 首層地面射孔設計

同見圖5,窗下開孔的設計貫穿於沿字所有敵臺,與京東北冀東敵臺形成差異。這些開孔作為射擊孔洞可能角度略平,但作為石雷投放孔和瞭望孔的功能不錯。

2。5 美中不足的直角垛口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2.4 沿字11號臺上的垛口牆

根據筆者觀察統計,沿字所有敵臺的臺頂垛口側面均為90 直進直出,沒有像金山嶺/司馬臺一樣做出“〉 〈”的突出結構。推測是由於其建成時間較早(隆慶五年~萬曆二年),後續的新工藝做法未能及時應用。不過據長城研究領域的學者說,只有薊鎮長城在萬曆年間的某一時刻之後,凸出式垛口才開始普及。也就是說,凸出型垛口很可能是出自某位薊鎮總兵官之手,而這位總兵官是否為大名鼎鼎的戚繼光將軍,則有待考證。

沿字敵臺在上述的相同點之外,也存在細微的差異。以下我們從外觀、首層結構、頂層結構、細部裝飾四大角度依次對比分析。

3.1 沿字敵臺的差異:外觀

沿字敵臺的外觀全部為條石築基,上以青磚砌出樓體和垛口。關於樓門數、樓門構造特徵、箭窗數、箭窗構造特徵對比如下。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表3.1 沿字敵臺外觀形式對比(門/窗/匾額等)

附註:由於沿字一、二、十三和十五號臺已毀,具體形式無從得知,悲。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1A 部分“單開門”沿字敵臺

根據已知資訊,不連線牆體的敵臺為單側開門,包括沿字3、4、5、12、14號,以及梨園嶺無編號敵臺均為單側開門。此類“獨立”敵樓的門券多為石質,其中,3/4/12/梨園嶺 四個敵臺有完整的石門構件(門枕石、 門柱石、一字石、石券臉),5/14 兩臺僅有門枕石和門柱石,上部為磚砌門拱,也是比較有趣的組合(圖3-1A右上)。對於3、4、12和14號臺,與樓門同面牆的兩扇箭窗也使用了石質拱券,且門拱的“一字石”一路延伸到兩側的窗拱,給樓門所在牆面紋出一條橫貫左右的“腰線”(圖3。1A左)。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1B 部分“雙開門”沿字敵臺

沿字敵臺中所有複數樓門的空心敵臺均為對側雙開門,且均位於天津關一線,包括邊牆串聯起來的6/7/8/9/10五座空心敵臺;實際上,沿字11號臺本應也是雙開門,可惜再往西頭走已經是斷崖,只好將西牆建成四箭窗。上述六座敵臺的樓門除門枕石外均未使用石質構件,而是與樓身一併採用磚砌而成。除10號臺外,樓門以及箭窗的拱券構造均為一券一伏。可以生動地說,一旦連線了長城牆體,沿字敵臺的樓門就從石門“退化”成了磚門。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1C 磚砌券門多樣性的體現:沿字十號臺

雖然所有跨牆沿字敵臺均為磚砌樓門,且大部分樓門形制統一,均為“一券一伏”式的拱券,但仍不免出現一些“異類”,例如上圖3。1C中的沿字十號臺。十號臺兩側的樓門十分誇張地使用了【三券三伏】的高等級券門,且其箭窗拱券也有兩券兩伏之多,除此之外還在樓體中部設定了一匝華麗的稜角簷。看來當初沿字十號臺是找了另一位設計師設計的,其中深意似乎可以類比“北京地鐵4/14號線請來京港地鐵運營”,有種以競爭促進步的感覺。

3.2 沿字敵臺的差異:首層結構

沿字敵臺的首層內部構造簡要對比如下表。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表3.2 沿字敵臺首層建築形式對比

首先,所有的沿字敵臺均為迴廊式,均由四條筒拱圍繞而成,但是具體到每座敵臺,其筒拱的交匯形式均有所差異。具體包含【直接相貫】、【各讓一步】形成“轉角圓頂”,以及沿字十號臺(又是它)獨享的【單向主導】式。迴廊結構的具體表現形式,以及迴廊結構與與平行筒拱結構(薊鎮主流)的對比見下圖。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2A 迴廊式佈局中筒拱的兩種交匯方式:

直接相貫與“各讓一步”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2B 迴廊式敵臺與平行筒拱敵臺轉角處的比較

迴廊結構與平行(並排)筒拱結構的應用可以說是見仁見智。由於筆者並非建築專業出身,不瞭解不同設計在用料、工時和建造成本方面的差異,所以僅靠感官分析。私以為,沿字敵臺大多建造於相對平整的山坡、谷口或者鞍部位置,基座受到地形限制不明顯,因此大量使用正方形的平面結構,更適合使用迴廊式筒拱排布以符合古人“天圓地方”的意識。而京北、冀東一帶的薊鎮敵臺則在崇山峻嶺間蜿蜒建造,區域性地帶的建臺基礎不滿足正方形,也有少數險要地帶需要建造平面為長方形的四、五甚至六眼敵臺,這種特殊的形制更不適合採用迴廊構造。總體而言,敵臺內部結構的選擇不僅因地形而異,也和負責督造官員、工匠的個人偏好有關,因此上述猜想僅為一家之言,將來若有偏差也是純屬正常(酷)。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2C 沿字敵臺的中室構造

沿河城所屬空心敵臺的中室,幾乎全部為中空露天式(圖3。2C左),唯梨園嶺敵臺則是單一筒拱的封閉式(圖3。2C右)。中空露天實際並非敵臺原本的設計,原中室頂部應架有並排多根木樑,並鋪設木樓板,作為臺頂鋪房的地面。結合薊鎮(尤其是金山嶺)一帶的敞樓,以及少部分在敞樓的外壁中改建磚筒拱的例項可知,最初的空心敵臺大多數是磚壁+木心結構。彼時的樓內多用木柱支撐起首層空間,並在柱頂架樑,梁見設板,用木板鋪成敵臺上層的地面。我們推測,後來這種磚木構造敵樓被放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北方乾燥少雨的條件下木芯敵臺易起火,不論是疏忽大意起火還是敵人火攻敵臺,對於防守軍隊的傷害都是致命的,更不要說敵臺裡大多還囤積著大量的火藥、石雷、銃槍等等。因此,沿字大多數敵臺均處於從木心臺向純磚臺過渡的過程中,呈“外磚內木”結構。只有興建最晚的梨園嶺無編號敵臺已走到純磚時代,擁有了全沿河城唯一的封閉中室。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2D 兩種不同位置的望孔

這裡根據首層望孔位置,又可將沿字臺分為兩派:孤立派和連牆派。孤立派敵臺的望孔全部在箭窗的正下方(如圖3。2D左),包括沿字3/4/5/12/14以及梨園嶺無編號敵臺;連牆派敵臺的箭窗則幾乎全部位於兩窗之間的地面上(如圖3。2D右),包括沿字6/7/8/9/11號臺;為什麼說“幾乎”?那是因為沿字10號臺這個奇葩敵臺的箭窗又一次在周圍敵臺裡獨樹一幟,把望孔開在了箭窗下方(見圖3。1C)。根據筆者的觀察和推測,無論是箭窗正下方的望孔,還是窗與窗之間的望孔,均可起到窗扇關閉狀態下窺探敵情、投擲石雷、放箭以及發射火銃的功能。望孔設定在窗間或者窗下實際上是各有利弊的:若設於窗間,可在危急時同時從箭窗和望孔開火,但弱點是窗間牆體太厚,狹窄的廊道中人難以做出匍匐姿勢;若設於窗下,則使用箭窗和望孔射擊計程車兵的站位衝突,影響火力最大化。另外多說一句,樓體四周開這麼多孔,冬天難道不怕漏風嗎?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2E 單側與雙側開設的登頂梯道

相對於薊鎮敵臺多用石樓梯,沿字敵臺的純磚梯顯得獨具一格。由於門頭溝地區區域性地形關係,夏季降水量相對不多(房山地區分流大量北上水汽),故而磚梯儲存較好。沿字敵臺中,7/8/10/11四座敵臺僅設單側登頂梯道,其餘敵臺均設定有對開的兩條梯道。梯道的數量決定了敵臺上下層人員流動的效率,故而可知雙梯道的敵臺承擔的防禦任務勢必大於單側梯道者。天津關一線的單梯道敵臺最多,說明防禦壓力最小;這與其所處的崇山峻嶺深處的位置時互相匹配的。

3.3 沿字敵臺的差異:臺頂構築

沿字敵臺的上層構築物情況如圖所示。臺頂的主要結構包括鋪房(又稱樓櫓)、垛口牆、牆上望孔、射孔、排水結構等。空心敵臺臺頂構築的儲存是最難的,因為隨著時間流逝,承受日曬雨淋的頂面損毀速度最快。因此這部分的考察詳情也存在最多的不確定性,有待以後進一步考察確證。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表3.3 沿字敵臺屋面建築形式對比

注:“兩角夾三面”、“面3基4”、“面平基下”等描述為筆者為方便而發明的縮寫,具體含義下文介紹。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3A 部分臺頂現存鋪房遺蹟

沿字敵臺的臺頂最初均建有鋪房,主要用於駐守士兵休息。隨著時間變遷,大多鋪房已經毀佚,留下來的少數也只剩下斷壁殘垣,但從殘留的細節中不難推斷原先的形制。例如,沿字3號臺頂留下的牆基與柱礎(圖3。3A)說明曾經的鋪房應該是磚木混合式構造。沿字9/11號臺較為完整的山牆殘存則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資訊。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離村落更近的地方,鋪房儲存更糟糕(即使是樓體儲存更完好的沿3/4/5號臺也一樣),不知該如何解釋?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圖3.3B 各種垛口、射孔的存在形式

我們將臺頂四周的凹凸狀擋牆稱作“垛口牆”,而牆體下凹留出射擊空間的口子便叫做“垛口”。大多數臺頂的每一面均有4個垛口,以及其中穿插的3面垛牆(不含轉角牆),這也就是表3。3說的“兩角夾三面”的含義。

垛口牆上常設定一些射孔/望孔,設定在垛牆上部的位置較高,設定在垛牆下部(對齊)或垛口下部(錯開)的孔洞位置較低。“面三基四”就是說牆面上方有3孔,基底位置4孔,兩數字相等時為對齊開孔(圖3。3B上中),不等時則為交錯開孔(圖3。3B上左)。對於比較奇葩的沿字10號臺,這項資料為“面9基4”(圖3。3B上右),在每單個垛牆上開出了品字形的三孔。

進一步講,開孔又分平開/向下開兩種形式。平開孔(3。3B下左)多用於瞭望和遠射,向下開孔(圖3。3B下中)則主要用來進攻來到敵臺近前的敵人。兩者外觀很容易區別:站在臺下仰視,透光的就是向下開的射孔,黑漆漆的則是平開孔(圖3。3B下右)。部分敵臺中,位置較低的開孔被安排得與屋面地平同高,使之同時具備了射擊/排水功能(例如3。3B下右圖裡低處的兩個平開孔)。

除上述特徵以外,筆者還觀察了沿字敵臺頂層排水孔洞、吐水嘴等細微結構的區別,但因為影象記錄不完全,無法做出有價值的分析。為避免誤導讀者,這一部分暫時留白,且待後續有機會彌補。

4. 小結

沿河城編制下的磚砌空心敵臺一共一十六座,儲存至今仍有細節可供考證的共計十二座。經過這次的總結梳理,我發現沿字敵臺可按照其基本特徵,分為三個系列:

A。 沿河口村系列3座+梨園嶺無編號敵臺1座(沿字3/4/5號臺+梨園嶺)。這一系列空心敵臺不倚邊牆、獨立成樓;僅開1門,內部大多數為四筒拱迴廊+露天中室結構,雙側開梯道登頂;樓頂垛口儲存較為完好,但鋪房毀佚嚴重。而梨園嶺敵臺除了中室封閉、鋪房殘留較多之外,與3/4/5號臺的構造基本一致。

B。 洪水口系列2座:沿字12/14號臺。該系列敵臺同樣獨立成樓,但使用石料明顯增多,包括箭窗、腰線等均大量採用石料;內部仍然採用迴廊+露天中室+雙梯道;但臺頂垛口結構幾乎無存,難以橫向比較分析。

C。 天津關係列5座:沿字6/7/8/9/11號臺。該系列敵臺跨邊牆而築,整體含磚量極高而含石量較低(臺門、基座等用石料很少)。臺內部同樣是四筒拱迴廊+露天中室結構,但梯道數量多少不一;臺頂鋪房多有殘存,垛口和射孔形制變化繁多。

D。 沿字10號臺自成一派。雖然10號臺與C系列敵臺同生於黃草梁的蓬蒿之間,卻有著不走尋常路的’C’位設定。憑藉三券三伏的大門、兩券兩伏的箭窗、單面9孔的垛口牆、風騷的腰部稜角簷、粗糙的內牆工藝、半條登頂梯道,還有難以描述的廊道交匯方式,沿字10號臺成功地獨自撐起一派,成為本次盤點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座敵臺。

5. 後記

得益於沿字敵臺的數量(少)和區位優勢(易到達),我才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遍歷探訪,彙總出本篇盤點小文。經過這次總結,我發現在探訪長城的時候仍然存在記錄不條理、觀察不仔細、拍攝有疏漏等各種問題。本次撰稿也是一次失誤反思和經驗總結的過程,姑且在這裡給自己未來走訪長城提幾點規劃:

1。 體系化梳理一份表格,用填表的方式記錄走過的每座敵臺各種細節。

2。 尋找一款合適的拍照APP,能夠及時標註歸納所拍各類資料圖。

3。 影片使用超廣角端拍遍每個角落,仰視天花板,俯視地面,側視各種牆面,不漏一絲細節。

4。 多學一點明代兵書類文獻,同時也學學磚石古建築的基礎知識,提高姿勢水平。

——————The END——————

2020。4。11凌晨於北京

長城漫步:沿字系列長城大盤點——空心敵臺篇

TAG: 敵臺沿字垛口空心筒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