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邂逅集》《浦橋集》《受戒》等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中國人對於字有一種特殊的崇拜心理,認為字是神聖的。有字的紙是不能隨便拋擲的。褻瀆了字紙,會遭到天譴。

因此,家家都有一個字紙簍。這是一個小、寬肩的簍子,竹蔑為胎,外糊白紙,正面豎貼著一條二寸來寬的紅紙,寫著四個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紙”。字紙簍都掛在一個尊貴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裡家神菩薩的神案的一側。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隔十天半月,字紙簍快滿了,就由收字紙的收去。這個收字紙的姓白,大人小孩都叫他老白。他上歲數了,身體卻很好。滿腮的白鬍子茬,襯得他的臉色異常紅潤。眼不花,耳不聾。走起路來,腿腳還很輕快。

他揹著一個大竹筐,推門走進相熟的人家,到堂屋裡把字紙倒在竹筐裡,轉身就走,並不驚動主人。有時遇見主人正在堂屋裡,也說說話,問問老太爺的病好些了沒有,小少爺快該上學了吧……他把這些字紙背到文昌閣去,燒掉。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文昌閣的地點很偏僻,在東郊,一條小河的旁邊,一座比較大的灰黑色的四合院。正面三間朝北的平房,磚牆瓦頂,北牆上掛了一幅大立軸,上書“文昌帝君之神位”。

這文昌帝君不知算是什麼神,只知道他原先也是人,讀書人,曾經連續做過十七世士大夫,不知道怎麼又變成了“帝君”。他是司文運的。更具體地說,是掌握讀書人的功名的。誰該有什麼功名,都由他決定。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因此,讀書人對他很崇敬。過去,每逢初一、十五,總有一些秀才或候補秀才到閣裡來磕頭。要是得了較高的功名,中了舉,中了進士,就更得到文昌閣來拈香上供,感謝帝君恩德。科舉時期,文昌閣在一縣計程車人心目中是佔據很重要的位置的,後來,就冷落下來了。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正房兩側,各有兩間廂房。西廂房是老白住的。他是看文昌閣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廟祝。東廂房存著一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書版。當中是一個頗大的院子,種著兩棵柿子樹。

柿樹之前,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磚砌的方亭子,亭子的四壁各有一個臉盆大的圓洞。這便是燒化字紙的化紙爐。化紙爐設在文昌閣,順理成章。老白收了字紙,便投在化紙爐裡,點火焚燒。化紙爐四面通風,不大一會,就燒盡了。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老白孤身一人,日子好過。早先有人拈香上供,他可以得到賞錢。有時有人家拿幾刀紙讓老白代印《陰騭文》(印了送人,是一種積德的善舉),也會送老白一點工錢。老白印了多次《陰騭文》,幾乎能背下來了(他是識字的)。

後來,也沒有人來印《陰騭文》了,這副版子就閒在那裡,落滿了灰塵。不過老白還是餓不著的。他挨家收字紙,逢年過節,大家小戶都會送他一點錢。端午節,有人家送他幾個粽子;八月節,幾個月餅;年下,給他二升米,一方鹹肉。老白粗茶淡飯,怡然自得。化紙之後,關門獨坐。門外長流水,日長如小年。他有時也會想想縣裡的幾個舉人、進士到閣裡來上供謝神的盛況。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老白收了字紙,有時要抹平了看看(他怕萬一有人家把房地契當字紙扔了,這種事曾經發生過)。

近幾年他收了一些字紙,卻一個字都不認得。字橫行如蚯蚓,還有些三角、圓圈、四方塊。那是中學生的英文和幾何的習題。他搖搖頭,把這些練習本和別的字紙一同填進化紙爐燒了。孔夫子和歐幾里德、納斯菲爾於是同歸於盡。

老白活到九十七歲,無疾而終。

汪曾祺 | 收字紙的老人

• END •

TAG: 字紙文昌閣老白化紙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