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陝北窯洞,窯洞是漢族傳統民居, 主要分佈於黃上高原地區。民俗村的四孔窯洞均按陝北窯洞原型建成,因在深厚的黃土崖壁上挖鑿而成,故稱“靠崖窯”。 ​​​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國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中國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介面子窯洞多種。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地方勞動人民的象徵。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靠崖式是在天然土崖上橫向挖洞,寬3~4m,深可達10多m。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傳統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勞動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一般窯洞為用石頭或者磚頭砌,窯洞上面覆蓋厚厚的夯實的黃土,規模大的可做成並列多間或上下多層,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橫向挖窯洞,分正房和廂房,入口坡道在東南角。獨立式實際上是窯洞形的地面建築,冬暖夏涼。它與一般四合院沒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構簷廊,屋頂覆土成平頂。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土穴窯洞式建築居住形式最早發生在黃河中游、晉陝峽谷兩岸的黃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文化為標誌的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約4000年的龍山文化為標誌的父系氏族社會的新石器晚期,黃土高原窯洞不單成為這兩種文化的內容,而且發育得相當成熟——“呂”字形窯洞居室已經出現。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黃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築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圓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陝北,發掘出的穴居遺址已發展到具有內外兩室的“套間”性質,呈“呂”字形,石板鋪地,料礓石粉抹牆,還建有我國最早的壁爐。在山西省石樓岔溝有仰韶文化穴居遺存,平面呈方圓形,中央有灶,入口處小,已有了門的雛形。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內蒙古涼城園子溝發現了龍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遺址,其中橫穴28座,3間為一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間”雛形。新石器時代正是恩格斯所說的從母權走向父權,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這一時期經歷了自己的英雄時代”。此也正是以陝北軒轅黃帝陵為標誌的傳說中的炎黃時代。先民們就這樣經歷了從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後釀成了土窯洞的出現。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陝北的窯洞是依山勢開鑿出來的這樣一個拱頂的窯洞。由於黃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質,而拱頂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頂要好,所以窯洞一般都是採取拱頂的方式來保證了它的穩固性。陝北取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作民居,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陝北窯洞——漢族傳統民居

地下窯洞的組合,仍然保持北方傳統四合院的格局,有廚房和貯存糧食的倉庫、飲水井和滲水井,以及飼養牲畜的棚欄,形成一個舒適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劃分、上下層的交通關係、採光通風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處理方法。

TAG: 窯洞穴居陝北黃土高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