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扇下的清涼

蒲扇下的清涼

蒲扇下的清涼

點選音樂  靜心聆聽

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農村,大多還沒有通上電,更別說電風扇和空調了,在炎熱的夏天裡,只有蒲扇才是村民唯一防暑降溫的工具。

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手中,時常會搖著一把蒲扇,不緊不慢地搖著,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酷暑,也搖過了一段蒲扇逐漸消失的歲月。

蒲扇下的清涼

蒲扇的名稱大概源於用蒲草做的扇子,其實也有用麥秸做的,最常用的是用芭蕉葉做的。

蒲扇,不光輕巧靈便,防暑降溫;還能遮蔭擋陽,驅趕蚊蟲。最大的好處是便於攜帶,不用耗電,非常的環保。在那個生活簡單的歲月裡,是人們消暑度夏的最佳伴侶。

蒲扇下的清涼

每到夏季,村民幾乎人手一把,整個伏天 就不怕熱了,走到哪兒,總願拿著這驅蚊納涼的最佳武器。每當夜幕低垂,星光滿天,勞累了一天的大人們總會帶著孩子們聚到村口、橋頭、渠梗乘涼。

在風口地處,人們有的躺在地上,有的蹲著或坐著板凳、馬紮 ,有的在家門口,放上凳椅,擱起門板,也有的把蘆蓆鋪在地上,供幼小的孩子或坐或躺。

蒲扇下的清涼

夜晚乘涼,每家每戶幾乎是傾巢出動,男女老少,這裡一堆那裡一夥,談談天,說說地,聊聊東家長,扯扯西家短,笑聲時起。男人們大都是赤著上身,身體無不曬成了古銅色。大一些的孩子納涼時就不怎麼依偎大人身旁,大都喜歡自己玩。玩鬥雞、玩捉迷藏,玩打花牌······

小點的孩子最自由了,穿著開襠短褲的甚至赤身裸體的都有,一個個曬成了小黑人。他們也是最不安分的一幫,玩了一個白天還沒玩夠,這時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嬉鬧。孩子們在一起總是免不了要打打鬧鬧,吵吵嚷嚷,於是,乘涼人叢中不時夾雜著大人們呼喚聲和訓斥聲。

蒲扇下的清涼

鄉村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分外明亮,天河、牛郎織女星、北斗勺星等能分辨的清清楚楚。隨著蒲扇的搖動有人開始講三國、楊家將了,人們聽得很專心,偶爾夾雜打蚊子的噼啪聲,小孩的哭鬧聲和說笑聲,構成了一幅其樂融融鄉下消夏圖。

納涼,大人們收穫的不僅是涼爽,還有聊天。聊天加深了鄰里的溝通、理解與和諧。小孩子們收穫的是玩耍、朋友,還有故事。我小時候納涼時聽的《寶蓮燈》、《聊齋》和《神筆馬良》等鬼神故事,至今不忘。

蒲扇下的清涼

記憶裡,母親的蒲扇永遠搖在我們的身上。晚飯後,我們姐弟仨躺在堂屋地上的涼蓆上睡覺,母親總會搬一把馬紮,坐在我們身旁,不緊不慢的搖動蒲扇。涼風不大不小,細膩均勻,清爽怡人。

我們愜意地享受著這份幸福,甜甜的睡去時,也不知母親何時停下手中的蒲扇,待我們睡醒還能感覺到母親蒲扇的清涼。

蒲扇下的清涼

每當夏天邁著火熱的腳步奔來時,母親就會把所有夏天用的器物找出來,洗刷後放在太陽下暴曬,這當然也包括一把把蒲扇。洗刷後,有邊角破損的,母親就會用布包住邊角,一針一針縫好。

修補好的蒲扇握在手裡,舒適又親切。闊大的蒲扇搖一搖,涼風徐來,清爽無比,渾身的燥熱就會隨風而逝。

蒲扇下的清涼

新買回家的蒲扇,湊上去聞聞,都有一股類似麥秸的味道,母親通常會用一條長長的黑布條沿蒲扇邊用針線縫好,儘管顯得沉笨些,但結實耐用多了。然後,再往扇柄上用細繩子拴好,在不用的時候就可以掛在牆上了。

每當月上枝頭,田野蛙鳴,我們上到床上;母親就會來坐在我們的床前,手裡拿著蒲扇,一邊為我們打扇,一邊嘴裡還輕輕哼著美妙的歌,一邊用手輕輕撫摸我們,直到我們進入夢鄉。在那樣的夏夜裡,我們常常會做許許多多很美麗的夢。夢見美麗的蝴蝶在花兒上跳舞,夢見美麗的蜻蜓在田野上飛翔,夢見星星們在天空眨著眼睛,夢見月兒在星空徜徉······

蒲扇下的清涼

一次,母親下地回來,滿頭大汗。洗完臉,疲憊的坐在凳子上。我跑到廚房用葫蘆瓢從水缸裡舀水端給母親後,我拿起了蒲扇,站在母親背後搖了起來。母親轉過頭,臉上開滿了燦爛的花朵。“知道心疼媽媽了。”母親興奮的說。我心裡一顫,一下子自豪起來,蒲扇搖的更有勁了。

那個夏天,我學會了給母親搖蒲扇,我也變得勤快起來,吃過飯搶著收拾碗筷,掃地······我能從母親的眼神裡看出母親打心眼裡高興。母親高興,我自己就更高興。後來慢慢懂得,一個人真正的長大或者說懂事,是從知道體貼父母,心疼父母開始的。

蒲扇下的清涼

兒時的老家,到了夏日的夜晚,鄉親們在曬場、渠梗上、河堤上,乘涼,講故事,聊天,吃瓜,捉螢火蟲……

那一幕幕孩提時代的情景,雖然已經遠去,但我依然沒有忘卻。

• END •

TAG: 蒲扇母親納涼乘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