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呼母親之名,是也?非也!

直呼母親之名,是也?非也!

活著

思著

寫著

直呼母親之名,是也?非也!

苑天舒

《戰國策·魏策》裡講了一個求學之人直呼母親名字的故事。“宋人有學者,三年反而名其母。其母曰:‘子學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賢者,無過堯、舜,堯、舜名。吾所大者,無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賢不過堯、舜,母大不過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於學者,將盡行之乎?願子之有以易名母也。子之於學也,將有所不行乎?願子之且以名母為後也。’”

這個故事講的是:當年,有個宋國求學者到外面去求學,3年後回到家裡,直呼他母親的名字。母親聽後,說:“你出去學習3年,回來就直呼我的名字,為什麼呢?”兒子說:“如今,我心目中的賢者,沒有超過堯、舜的,我可以用名字稱呼‘堯’‘舜’;我心目中的大者,也沒有超過天地的,我可以用名字稱呼‘天’‘地’;母親賢比不過堯舜,大比不過天地,所以我用名字稱呼你。”母親說:“你所學的,你都能做得到嗎?希望你還是不要直呼母親的名字吧。你學的那些東西里,很多是現在做不到的吧?所以,希望你把直呼母親名字的這個做法放在以後吧。”

直呼母親之名,是也?非也!

時至今日,我們中國人依然遵循傳統,不能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這與西方有所不同。也許,西方人認為,人的生命來源是造物主,在造物主面前,人與人都是兄弟,所以直呼任何人的名字也就很自然了。中國人的生命觀與西方人的生命觀是不同的,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父母的生命來自於他們的父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前輩祖先到後代子孫這個生生不息的生命鏈條上的一環。西方人敬上帝,我們敬父母、敬祖先;西方人認為父母是兄弟,可以直呼父母名字,而我們不能直呼父母名字;大家的生命來源不一樣。

“宋國學者”出去學了3年,長了見識,回來後對母親直呼其名。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堯舜之賢”與“天地之大”都是學來的概念,而母親可不是透過學習得來的,母親與兒子是以生命和血脈相連的。如果把“堯舜”“天地”“母親”這3個詞輸入電腦,電腦或許會進行資料比較,但“宋國學者”在自己的腦子裡進行這樣的比較,作為“兒子”的他就物化而非人了。母子之情呢?生育養育之恩呢?在“宋國學者”這種物化人的身上看不到了,他將母親變成了一個可以拿去比較賢與不賢、大與不大的選項“物”,甚至家鄉故土和祖國也可以變成一個能拿去比較的選項“物”了。“物化”的過程中,生命的、精神的、心靈的成分被忽視,無生命的、物質的成分被放大。

母親原本是唯一的,如果將之變成了可比物,母親的神聖性就消失了。現代社會,特別是後現代,伴隨著更多的神聖性毀滅,人類的物化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透過學習所得到的不一定是“真”。“真”是天地間存在的自然性,在中國文化中,稱之為“天道”。人之真表現為人的天真本性,是沒有經過後天汙染的本真與本性。好的教育則能保護“天真”,不好的教育則破壞“天真”。有些人“講理”,但是他們不講“道理”。“理”必須合於“天道”,“天道”中正不偏,不合“天道”的理,講著講著就歪了、偏了,甚至偏激。“宋國學者”錯誤地使用知識和邏輯,推理出荒謬的結論,從而偏離了“真”。

(摘自《環球人物》)

第1號教室

做一根有思想的

麥芒

直呼母親之名,是也?非也!

點個“在看”,小可愛永遠18歲

TAG: 直呼母親名字生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