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這是當年鄧公提出的論斷。

所以,怎麼搞好科技,就是非常重要了。

那科技進步是怎麼來的呢?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如果我告訴你,是摸魚來的,你可能會說我是標題黨。

別急噴,先看完我下面的分析。

01

198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索洛獲得。

得獎理由是,索洛從理論上證明了,

持續的經濟增長,必須要依靠技術創新。

這裡要注意下,

索洛說的不是隔一陣子,偶爾來一個創新,他說的是,創新必須持續不斷,增長才能持續不斷。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那問題就來了: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它到底是從哪來的呢?

過去,我們覺得,那是天才人物靈光一現想出來的啊。

大家上學的時候一定聽說過一個故事,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一直在苦苦思考怎麼測量皇冠的比重,有一天他去洗澡,突然頓悟,驚喜地叫了一聲:“Eureka!”(尤里卡)。

於是,

我們就把這種突然找到科學發現的時刻叫做“尤里卡時刻”。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還是看看有史料記載的工業革命歷史吧。

我們都知道,

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是發明珍妮紡織機。

那珍妮紡織機長啥樣呢?

它其實就是把紡錘從橫著放改成了豎著放,這樣原來只能放一個紡錘的機器,就能豎著並排放好多個紡錘,所以效率就上去了。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你說,這裡有什麼開天闢地的新發明呢?

所以,事實的真相是,

這種小改進一個接著一個,加起來就是早期的工業革命。

當時發明這些機器的英國工匠,哪裡知道什麼是牛頓力學啊,他們連大學都沒上過,大部分都是熟練技師。

所以你看,

在現實的經濟世界裡,大多數的創新都不靠天才人物,而是靠人民群眾,是靠無數能工巧匠,以及普通的科研人員,反覆嘗試,錯了再試,在日常的生產和科研過程中,透過經驗的增加,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推動人類進入蒸汽機時代的瓦特,也是一名工匠,是從點點滴滴的工作中,才琢磨出怎麼改良蒸汽機。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這樣的創新,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詞

——

幹中學

從幹活中學習,然後創新技術。

我們不是先有知識再幹活,不是先會幹活再幹活,而是幹著幹著才會幹,幹得越多才越會幹。

02

咦?不是說摸魚提高生產力嗎?

現在怎麼變成幹活促進技術進步了。

先彆著急,還有後手呢。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經濟學家發現,用這個“從幹中學”的模型來解釋技術進步,會遇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

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未必總是正相關的,就是它們變化的方向未必總是相同的。

這什麼意思呢?

我們舉個例子吧,

從原來的諾基亞磚頭手機,換成蘋果的智慧手機,是不是工作效率會大大增加了。

這是技術進步,提高了生產力,這點大家沒有異議吧。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好,

那如果你從iPhone11,再換成iPhone 12,這裡面有進步嗎?

光看手機的技術引數,進步還是有點,玩遊戲更流暢了些,拍照更專業了些,螢幕解析度更高了些……

但工作效率真的提高了嗎?

請誠實回答,你的手機從iPhone11,換到iPhone 12,工作效率有沒有提高。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所以說,

如果一家企業買了最先進的機器,反而可能說明它的技術水平到頂了,再想提升比原來更難了。

是的,蘋果公司的產品很先進,也賺了很多錢,但是它的產品已經很難推動生產力的提高。

這就是資本積累跟技術積累,就有可能不是正向變化,甚至是反向變化的。

03

第二個問題是,

透過資本積累來實現技術積累,大多數企業有這個錢沒這個命,它們存活的時間不夠實現什麼經驗積累。

啥意思呢?

就是技術進步需要時間,幹中學嘛,你總得幹很久,但企業活不了那麼久呀。

比如我們看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日本是12年,美國是8年,中國只有3年。

那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來說,3年能積累什麼技術經驗啊。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所以靠企業搞幹中學,其實不現實,小公司沒這命

大公司,技術已經夠先進了,到頭了,就像蘋果公司那樣,手機越來越好,但對生產力的提高絲毫沒有貢獻。

04

好了,既然靠企業搞技術創新,有點靠不住,那靠誰呢?

我們想想,

當年發明珍妮紡紗機的哈格里夫斯,改良蒸汽機的瓦特,他們的發明,是在本工作之外搞的。

如果哈格里夫斯整日整夜去紡紗,就沒時間去想創新紡紗機了,同樣的,瓦特要是忙於生計,也不會有空閒去搞蒸汽機。

我們熟悉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的本職是瑞士專利局的公務員。

他學數學、學物理,一直到發明狹義相對論,那全是業餘愛好。

人類很多重要的知識和技術的積累,不是人類在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而是在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創造的。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人不是隻有勞動這一塊時間啊,人還有各種不勞動的時間。

我們要吃飯、睡覺、消費、娛樂、陪伴家人,還要學習,在這一大塊時間裡面,我們都是不勞動的。

現在很多人把經濟增長,只考慮人的勞動時間,忽略了人不勞動的時間,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思想。

馬克思就說過一句話,叫“

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

”。

也就是人的自由時間越多,他能發展的能力維度就越多,這比他把全部時間用來悶頭勞動,給社會貢獻的生產力還要更大。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當馬克思看到英國工人爭取縮短工時,從12個小時到10個小時,又從10個小時到今天的8個小時,他老人家多麼地興奮。

因為如果工人把全部時間都投入勞動,他們就喪失了個人發展的空間,從長期來看,對經濟增長反而是不利的。

所以,請安心摸魚,你是在為經濟的長期發展做貢獻。

05

當然,如果我們從企業的視角去看,老闆恨不得自己的員工24小時都投到工作中——996是福報,跟我做兄弟別談休息。

但我們從社會的視角去看,那些不勞動的時間裡面實現的知識積累,會對經濟增長有積極的作用。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這部分不與企業結合、不投入勞動的時間,經濟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字,叫

人力資本投資。

它也是投資,但是不是投在資本上,也不是投在產品上,而是用來提升人本身的價值。

對個人來說,就相當於是讀書學習、提升能力。

對國家來說,就是教育投入或者研發投入。

這不是我瞎說哈,這個理論最早是一個叫保羅·羅默的經濟學家提出來的,他也獲得了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一個好的、能維持經濟長期增長的社會,它是不會鼓勵人們無止境地勤奮的。

這不是因為我們要留出時間享受生活,而是因為再勤奮的勞動,它最終只能維持現有經濟規模,而不能給經濟增長提供增量。

好的社會,它會追求在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之間,維持一個健康的平衡。

它不是站在企業家的角度去思考,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一個能夠幫助人民群眾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角度,去創造各種機會,讓我們整個社會越來越生機勃勃。

【科技資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知識和技術創新是從哪來的?

所以,

請旗幟鮮明地反對996、反對無休止加班。

我們要留出時間去學習,去增值自己,往小的說,是為自己;往大的說,是為了社會經濟保持長期發展。

現在你相信,摸魚能提高生產力了吧。

相關文章:

996是一場對誰都沒好處的“尋底競爭”

996。icu從國內火到美國:起來,不願意996的人們

微軟日本一週工作4天,中國BAT996,哪個代表未來

TAG: 時間勞動996我們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