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最近業務戰略通曬環節,產品指標「操作及問詢類進線量降低」被反覆提及,體驗權重進一步提升。客服問題並不是單點問題,而是涉及整個服務鏈路,並且客服功能已屬行業標配,所以本章將從通用性和共識性的角度闡釋下客戶服務中的設計思考。

理想狀態

客服進線多說明線上產品做得不夠好,只能透過諮詢來解決疑問。理想中的好產品應該不需要客服,使用者能夠自然的理解、認知並無障礙的使用。但現實遠不及理想,客服成為兜底產品的最後一道防線。

不同視角

設計師的視角:

使用者有問題要幫助,我們就應該把入口放在顯眼位置,幫使用者儘快聯絡到專業客服,緩解負面情緒。

產品的視角:

活躍使用者人數已經百萬,客服人員確實有限,還是讓使用者儘量自己解決吧,別有點事兒就來打電話。

角色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同。

設計策略

專案對於方案要求一直很現實:既要滿足進線量降低的指標,又要更好地服務使用者答疑解惑。在有限的資源下,兼顧轉化和體驗的平衡,從這個角度看,「分層疏導」有實踐意義。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圍繞進線量這個漏斗,從邏輯的視角,可以把「使用者產生疑問」發展到「最終電話詢問」這個過程分為三層來實現問題的過濾或轉移,分別是:場景化疏導、自助式處理和閉環性答疑,力求在不同環節解決使用者不同程度的疑問,最終實現電話諮詢數量的降低。

場景化疏導

01:預判負面情緒提供快速出口

在遭遇任務失敗、網路超時、許可權失效、物流延誤等狀況時,使用者是很有挫敗感的,適時的情緒出口並給出解決方案,能在第一時刻消化潛在的客服問題。比如QQ賬號登出失敗,結果會帶出解決方案:提前登出QQ支付&解除授權繫結關係。在當前負面場景就把問題解決掉。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02:識別操作行為給予快速通道

透過識別行為進而判斷使用者意圖,是前置性給予解決方案的出發點。可能帶有疑惑性質的自然行為包括截圖、複製等。比如花唄產品內截圖,快捷入口引導去的是花唄專屬的快速答疑頁面。知乎提供的搖一搖截圖,點選進入的是客服綠色通道,並且直接把截圖填進反饋環節。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還有一種並非使用者主動行為,而是識別到場景的異常,觸發的快速反應,典型如滴滴在識別到「長距離路線偏移」時會主動觸發行程提醒和查詢服務,包括檢視當前路線狀況、緊急聯絡人和提前預警等,都是針對危險事件發生可能的預判。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自助式處理

使用者點選就能獲得想要的資訊,例如訂單物流、退貨方式等,不用人工客服介入。既方便使用者,又減輕客服的工作量。對於一次性就能解決的需求,是很便捷的方案。

01:推薦「猜你想問」的可能性問題

定向場景優先推薦,看似猜你想問,實則按照相關性、諮詢量或重要性羅列出現供使用者選擇。多為單一的標準化問題,比如查詢營業時間、商家資質、物流訊息等等,一次點選即可獲得標準答案。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02:說明書模式的匹配答疑

對於有分類層級的問題,需要整理類似「使用說明書」模式的問題庫,一步步引導使用者進行疑問的解答。其中,文字展示型會把問題按一定標籤、分類、邏輯展現,舉例下圖京東金融白條、小金庫、實名等,按照標籤詞典的形式,分層分級供使用者手動查詢。另一種匹配互動型,以電商產品居多,如下圖京東訂單查詢,根據使用者輸入欄位匹配問題庫問題,在與使用者的互動中完成動態查詢的需求,這類也常被稱為有機器人外殼的智慧客服。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閉環式答疑

問題庫形式能夠高效地解決標準化問題,但卻對個性化問題無能為力。比如目前理財行情不太穩定,使用者會問:當前權益類基金是否還值得持有,有什麼建議。比如問題沒被解決引發的使用者暴怒和投訴等等,這些都需要人工諮詢的介入。從資料統計層面看,線上人工諮詢也應算做客服進線。整個諮詢流程,在各類產品中比較常見,這裡講幾個細節: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資訊輸入:效率優先,識別關鍵詞生成語句聯想,替代純手動輸入

互動過程:持續迴應環節會在導航/輸入框中,提示「輸入中」的對話狀態,避免使用者跳出場景的可能

超時未復:會透過簡訊或電話回訪提醒檢視人工回覆

超時迴歸:重現歷史關鍵詞提醒使用者過往話題

客服功能的互動邏輯

以上各個觸點打通了前端IM、Push、簡訊甚至電話等不同渠道,形成了相對閉環的服務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解決使用者問題。事實上,線上答疑做得較好的閉環產品,電話諮詢也就逐漸消失了。

小結

為表達主要觀點,以上只從線性的互動路徑上對客訴問題的分層疏導和流程轉移,以求實現「進線量」指標的降低。但真實的客服體系何其複雜,職能有文字客服、語音客服和影片客服的角色差異,策略上充滿著場景化問答、文字模式和互動模式的交叉和組合,實踐上關係著關鍵詞的識別和分流規則,因為專業方向的關係,這裡就不贅述了。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TAG: 使用者客服問題答疑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