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人”,最難也在“人”

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人”,最難也在“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長江商學院,作者 | 劉勁

“未來商業是智慧化的,途徑就是數字化。企業的抉擇不在於要不要數字化,而是什麼時候,用多大力度。”

計算機的商業應用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型機的問世,再演化到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中型機。個人電腦到八十年代末才開始大規模普及,從而使計算機的應用從純商業場景進入千家萬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網際網路革命,是整體社會的數字化改造。由於個人數字化水平起點低,改變幅度大到稱得上是一場“革命”。但在網際網路革命的程序中,企業的數字化改造從未停止過。

和消費者相比,企業的數字化水平一直領先,可謂根本不在一個級別。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生產流程的數字化(MRP),到八十年代末的全業務流程管理(ERP),到九十年代的客戶關係管理(CRM),到最近二十年的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企業一直走在數字化的最前沿。

企業的數字化程序長達半個世紀,為何在今天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

可能的原因:

一是中國企業的數字化水平,較國際領先企業有很大差距,正在快速追趕。

二是網際網路巨頭在經濟體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明顯,產生榜樣效應。

傳統企業意識到IT科技不僅僅是網路巨頭的事,所有企業都必須變成IT技術的原住民。

三是網際網路革命已經徹底改變了企業間、企業和終端消費者間的關係。

這種關係從模擬訊號(語音、影象、文字)的連線,轉化成了數字訊號的連線。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企業內部也必須用數字連線替代模擬訊號連線,這正是數字化的方向。

01 企業數字化的難點

IT技術的革命性進步,主要涉及資訊的四個方面:

運算、儲存、傳輸、收集。

在運算領域,摩爾定律導致晶片的運算能力每兩三年翻一倍。由於價格基本保持恆定,運算能力的提高意味著運算成本每年以近30%的速度遞減。

人們較少提到的是在資訊的儲存、傳輸、收集方面也有類似摩爾定律在起作用。過去50年,資訊的儲存成本每年複合下降速度也是30%。

目前,家庭上網的千兆光纖是九十年代初撥號上網速度的10萬倍。這些技術上的巨大進步,給資料的巨量收集帶來了可能。

僅在過去十年,全球的資料收集量就增加了30多倍。而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都是建立在海量資料和極低的運算成本上的。

為什麼說網際網路革命,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網際網路上的平臺公司,包括搜尋、電商、文娛、媒體、社交等平臺,都可以被看成雲計算公司。而個人的網上行為實際就是在免費或付費的基礎上,利用基於雲計算的SaaS服務。

社會的數字化推動起來相對容易,是因為消費者本身的商業價值很大。在資訊成本極低的情況下,平臺可以透過提供免費的SaaS服務獲得消費者,再利用廣告或其它付費服務將消費者的價值變現。

網際網路平臺最核心的能力是吸引流量

,用一種或多種資訊服務吸引消費者加入平臺,再透過產品的粘性和網路效應,吸引更多使用者,同時增強平臺活躍度。

企業的數字化和社會數字化的技術基礎是完全相同的,但在經濟特性上有四個區別。

第一

,社會數字化靠的是技術和服務的吸引,是由下而上的產物;企業是行政組織,數字化常常需要從上而下命令式地推動。

第二

,在社會數字化中的SaaS應用往往簡單,容易上手;企業中的應用複雜、多樣、專業,有更高的學習成本。

第三

,社會數字化的物件是人;企業數字化的物件是人、機器以及人和機器連線起來的組織網路。

第四

,社會數字化由於使用者眾多,整體社會價值巨大,但邊際成本為零,平均成本極其低廉;反之,企業的數字化需要大量定製服務,投入巨大,收益有很大不確定性,投資回報率遠低於社會數字化程序。

正是由於這些區別,企業的數字化在不少方面比社會數字化來得困難。

很高比例的企業數字化專案結果令人失望。但迫於競爭壓力,企業又不得不進行嘗試,因為數字化如果成功,能給企業帶來寶貴的效率提升和競爭優勢。

企業要思考的問題不是如何避免成為70%沒有成功的企業,而是要保證進入到30%成功的企業中。

因為沒有成功就等於失敗,如果不能躋身成功者行列,可能會和數字化失敗的企業一樣被淘汰。

在企業數字化程序中,最容易成功的是生產的自動化和智慧化。這並不是說事情本身簡單,而是因為對機器的智慧化改造不確定性小,成本和收益清晰,且風險可控。隨著人力成本逐年增高,機器換人的智慧化生產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企業數字化的難點在於組織的數字化,其中包括對每個人以及組織行為的數字化改造。

由於新軟體、新系統的學習成本高,每個人自然的預設反應是繼續維護舊系統而排斥新系統。

其次,企業數字化不是簡單IT系統的利用,而是組織和管理根本性的變化。

這種變化必然衝擊到組織中上上下下的個人利益,有人獲益,就有人有損失,後者自然會發自內心產生對組織變化的抵抗。

因此,要想推動新系統的應用,必須有從上到下整個體系的意志做支撐。

這裡面的關鍵人物不是IT主任,也不是人事主管,而是公司的一把手。

一把手不僅需要自覺自願學習使用新系統,更要做新系統的主要推動者,才有可能讓整個組織更新換代。

要做到這一點,一把手必須在認知層面建立企業的數字化戰略,形成數字化戰略又需要企業有精通IT和管理的雙料人才,以及一把手對IT技術在組織管理中應用的深刻理解。

對於傳統企業,這些都是需要補齊的短板。所以很多企業在數字化改造的過程中,往往道路不清晰、意志不堅定、投資不充分、淺嘗輒止,結果自然大機率不會太好。

02 數字化的初級成效

為什麼傳統企業家不容易產生數字化思維?

因為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組織管理都是建立在高資訊成本的環境裡的。

前面講過,資訊的成本包括運算、儲存、傳輸、收集四方面。當成本很高時,企業必須透過商業模式、組織管理的調整來適應高成本。

比如,傳統企業重視渠道,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之前,消費者有很高的資訊搜尋成本,因此產生對線下渠道的依賴。但電商輕鬆打破了這種依賴線下渠道的競爭優勢。

傳統企業對品牌廣告的認知,也是建立在高資訊成本基礎上。而網際網路使得人們的注意力變得更長尾化、更個性化,網紅、直播也能衝擊傳統品牌的價值。

傳統企業中的組織管理問題,主要來自企業中的資訊不對稱和道德風險。

資訊不對稱包括上下級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和部門之間的資訊不對稱。

表象是上級不知道下級心裡怎麼想,在幹什麼;

下級不知道上級的核心關注點及宏觀意圖;

部門之間各自為政,經常零和博弈。

為解決這些問題,傳統企業就不得不經常傳達檔案、召集大家一起開會,以期獲得共識。但如果資訊問題過於嚴重,最後的結果就是“文山會海”,留給做業務的時間所剩無多。

企業中的道德風險來自於資訊不對稱再加上利益的衝突。企業僱員的私利和企業的整體利益一定有差異,資訊不對稱保護了僱員在工作中各種各樣的謀私行為。

如以權謀私、假公濟私、偷懶、不做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等等。

企業不得不建立高成本的激勵機制,讓企業和員工之間儘量保持更高的利益一致性。

同時,企業面臨的難題,一方面是不得不中央集權杜絕道德風險;一方面又要鼓勵下屬有所擔當,能夠對市場機會做出快速反應。

企業越大,前者越重要,就有了“大企業病”。企業就失去了靈活性和創新能力。

數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企業的這些問題。

透過數字化協同辦公,企業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讓資訊流動起來,讓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做到資訊分享。由於大部分的資訊和溝通都在數字平臺裡產生,對管理者來講,下級能看到的資訊自己都可以看到,極大降低了資訊的不對稱性。

沒有資訊不對稱,自然道德風險也沒有了土壤。基於更高效的監控能力,企業可以對一線員工更加信任,更大程度地放權,做到更高的靈活性和市場反應效率。

最後,公司可以利用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的方法,對沉澱下來的資料進行分析而獲得組織管理上的“智慧”。

增強溝通效率,降低資訊的不對稱性、員工的道德風險,可以看成是數字化的初級成效。

之所以說是初級,原因在於人腦仍是企業思考、做決策的唯一載體。

但資料的沉澱和人工智慧使得機器思維可以在很多層面替代、補充人腦的不足。

就像機器視覺能夠超越普通人眼的辨別力,機器聽覺能超過普通人耳,AlphaGo 可以打敗李世石、柯潔等等。

AI在管理領域一樣可以發現無數隱蔽錯誤,提出改進方案,同時極大縮短反應時間,從而革命性地提升公司的管理和運營能力。

而未來商業是智慧化的,途徑就是數字化。企業的抉擇不在於要不要數字化,而是什麼時候,用多大力度。

TAG: 數字化企業資訊成本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