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選擇才好,一塊蘋果抹布,和十斤豬肉

怎樣選擇才好,一塊蘋果抹布,和十斤豬肉

蘋果商城一塊巴掌大的抹布,售價高達145元,這個價用來買豬肉吃,足有十來斤,相比較下買抹布挺不划算。

可能是貧窮限制了想象,滿腦子還停留在口腹之慾,而其他人都已經溫飽無憂,接著要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悅了。

這倒也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劃分,蘋果公司在定價前肯定仔細研究過,它的產品定位的人群是有分類和層級的。

也就是說,不能僅僅從功能、材質、加工難度、成本、利潤等物質條件,來解構一個產品的定價,品牌給使用者的愉悅、安定、滿足等無形的精神層面的東西,才是商品大幅增值的原因。

類似的例子,LV的包包賣十幾萬,不見得在材料和做工上會明顯超過那些賣一兩千的商品,但是願意買“貴”的人還是有一堆的群體。

那麼有需求又有消費能力的使用者,買一件別人看起來“貴得離譜”的商品,其實是很正常的,商家算不上在“割韭菜”,買單的使用者也不是在“交智商稅”。

比較麻煩的是,有些使用者渴望用上品牌商品,而消費能力又不足,就會產生心理矛盾,糾結買還是不買。

其中一部分人會想辦法去“努力”完成購買,借錢、分期、以舊換新、高利貸,或者拆東牆補西牆,等等,反正要買到心心念唸的東西為止。

這種購買其實有些“勉為其難”,這些使用者當然希望價格要降低一些,讓自己比較輕鬆地買到商品,而現實情況卻讓人失望,難免會抱怨商家定價過高。

還有一部分人,既想得到貴重的商品,又不願意付出那麼多的代價,他們會選擇一種看起來比較“離譜”的做法來滿足自己。

前些時候,某國外服飾品牌跟超市合作,消費者在超市買夠規定金額的蔬菜,就可以得到一個印著這個服飾品牌標誌的包裝袋,超市的生意一時火爆。

而部分年輕人按要求完成購買後,出了超市門,就把蔬菜扔到了垃圾堆裡,拿著那個包裝袋揚長而去,新聞報道說,這是現實版的“買櫝還珠”。

日常生活中也看到有人拿著某些品牌的購物袋,上地鐵,逛商場,聚會等等,而購物袋裡面的東西與這些品牌無關。

這些購物袋成了某種“裝飾”,甚至是“社交工具”,這些購物袋裡面裝的其實是自己脆弱的自尊。

市面上也有蘋果手機的“皮”,保護殼、保護貼之類,套上這些殼之後可以讓千元機瞬間“變身”為大幾千上萬的蘋果手機。

也有部分蘋果手機使用者想著“一機戰三年”,不想掏錢升級換代,但又不想別人看著自己的手機low,對此聰明的的配件廠家早就準備妥當,同樣可以提供新機的殼一套就搞定。

說起來這種消費已經嚴重錯位了,商家定位的消費群體不是我們,而我們卻在勉強自己要跟這些品牌產生聯絡,同時譴責這些廠商高不可攀,諷刺那些購買者是“傻X”。

據最新訊息稱,蘋果商城的抹布已經售罄,新的貨源在緊急補充中。

如果要選擇,一塊蘋果抹布和十斤豬肉,該選哪樣好?

小孩子才要選擇,他們思維單純; 成年人不要選擇,他們太過貪心,既要又要,全都要。

而現實不得不選擇,生活太殘酷,還是十斤豬肉香啊。

TAG: 蘋果購物袋抹布使用者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