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著火鍋喝雞尾酒?巴奴和海底撈看上小酒館生意,年輕的你買賬嗎

小酒館的風潮卷向了火鍋店。

2022年4月26日,時代週報記者線上下走訪時發現,五一黃金週前期,巴奴毛肚火鍋在北京姚家園永珍匯店的新店開業,這家店有別於北京的其他門店,原有門店基礎模型上增加了酒水吧。

但這一融合並非新事,作為“火鍋+酒”的開創者海底撈,其在2017年就推出了自有品牌的精釀啤酒,打出“好火鍋要配好啤酒”的口號,火鍋門店是其主要的售賣渠道。去年8月,海底撈加入小酒館陣營,推出“Hi撈”小酒館。2020年底,湊湊則用“火鍋+小酒館”模式切換全時段。

“從火鍋行業派生出小酒館模式可以遞增邊際效益,一方面滿足消費者的就餐體驗,另一方面則是延長消費者在火鍋店裡的消費時長,提升客單價。”餐寶典創始人、餐飲分析師汪洪棟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火鍋行業,尤其是川渝火鍋品類,很難做出差異化。因此,火鍋門店中增加小酒館或者酒水吧,也是火鍋企業試圖走差異化道路的方式之一。

近年來,為尋求差異化,從“火鍋+菜系”,到“火鍋+場景”,再到“火鍋+模式”,火鍋賽道在加法的競爭中卷出了新高度。

就著火鍋喝雞尾酒?巴奴和海底撈看上小酒館生意,年輕的你買賬嗎

“醉翁之意不在酒”

“‘酒水吧’最早在巴奴的鄭州概念餐廳推出,而後又在巴奴深圳的門店出現,目前北京的姚家園永珍匯店裡的酒水吧,只有現釀啤酒和鮮榨果汁,後期會引入調酒。”巴奴相關負責人告訴時代週報記者。

該負責人繼續表示,巴奴正探索“火鍋+酒吧”的模式,一方面是實現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在產品外滿足消費場景化需求,打造品牌差異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透過增加酒水業務,拉長消費者的消費時段。

據時代週報記者觀察,為滿足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人的飲酒習慣,加入小酒館場景的火鍋門店營業時間普遍增長。湊湊火鍋茶憩的營業時間,大多在11:00至23:00;湊湊火鍋小酒館三里屯店的營業時間為11:00至次日1:00,其中午賣火鍋,下午賣奶茶,晚上搖身一變就成了酒吧;開在深圳的謝謝鍋火鍋,自開店以來就融入了樂隊演繹和酒吧,營業時間直至次日凌晨3點。

上述巴奴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姚家園永珍匯門店屬於試營業,營業時間至晚上十點,之後會適當延長營業時間。未來待“火鍋+酒吧”的模式成熟後,只要門店條件允許,都會增加酒水吧。

那麼,為何眾多品牌都看中了“酒”?餐飲行業分析師王冬明向時代週報記者解釋,火鍋的利潤普遍偏低,但酒水利潤大,又是風口,因此“火鍋+酒”是剛需“生拼”而成的。

據英敏特Mintel公司出具的消費者外出就餐報告指出,15%-20%的飲品銷售額,能為整個餐廳貢獻50%的利潤。

另外,據中信建投此前釋出的有關海底撈的研報稱,海底撈啤酒的毛利率普遍能達到近70%的水平。同時,倘若以海底撈2019年700家左右的門店來計算,其年啤酒銷售額或達到4。32億元,相當於一個小型啤酒公司。

不過,酒水的利潤雖然大,但在王冬明看來,“火鍋+酒”的模式能否長存並不好說,主要看顧客去火鍋店是否能喝出酒吧的效果。

火鍋為何要捲起來

事實上,在“火鍋+酒”模式的背後,暗藏著火鍋行業愈發嚴重的內卷。

NCBD(餐寶典)釋出《2021—2022中國火鍋行業發展報告》中顯示,2022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預計將突破10000億元;到2025年預計將接近13000億元。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國共有39。5萬家火鍋企業,從門店數量來看,川渝火鍋是最大的細分品類,門店數佔40。0%,北派火鍋和粵式火鍋分別佔14。0%、11。8%。

然而熱騰騰的火鍋紅海,有著無數的機遇,也伴隨著不少變數。火鍋界的頭部品牌海底撈,在2021年虧損41。6億元,主動閉店260家(不考慮租約到期、搬遷),另有32家門店停業休整。有“小火鍋第一股”之稱的呷哺呷哺也在2021年迎來了自2014年上市後的首次虧損,並且還關閉了229家門店,原因是大多數門店產生虧損,或多數在不符合呷哺呷哺推廣的“高性價比”模式的地區經營等。

為了尋求新的增長,一眾火鍋品牌不得不使出處渾身解數主攻年輕人。據上述報告中顯示,火鍋消費者中,26—30歲之間的群體接近1/3,年輕人成火鍋主要消費群體。

頭部品牌們嘗試打造副牌,如哥老官開設副牌小官官大重慶;輝哥火鍋打造了小輝哥火鍋;大龍燚開出了副牌小龍燚、陳盤盤麻辣燙、包煮婆漁夫魚仔等。

而對於急於開啟市場的大多數新興火鍋品牌們,“火鍋+”成為了最佳選擇方式。只要能嫁接上火鍋,加號後面可以是飲品、菜系、場景、模式等。

湊湊火鍋以“火鍋+茶飲”形式切入市場,打造品牌記憶點。“火鍋+滷味”造就了主打滷味的滷校長、賢合莊。隨著國潮覺醒,川渝派火鍋吼堂將成都集市場景搬到門店裡,打造出“火鍋+場景”。劉一手火鍋則直接在火鍋店裡開了流口水小麵店,用店中店,打造出“火鍋+小面”。季紅季火鍋則與伊利優酸乳聯手打造出“火鍋+劇本殺”快閃店。

不過,從當前來看,大多數火鍋品牌選擇“火鍋+”的模式,仍是在原有業務場景下的一種嘗試。汪洪棟表示,“火鍋+”更多的只是測試階段,遠沒有規模化的程度。

一位不願透漏姓名的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火鍋賽道早已是一篇紅海,在利潤下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什麼樣的組合都不應該覺得驚奇。他也坦言“不要試圖教年輕人做事,‘火鍋+’遠沒有想象中容易。”

TAG: 火鍋門店小酒館酒水巴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