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電商一詞將被淘汰,未來賺錢的五個行業趨勢,不可錯過!

馬雲:電商一詞將被淘汰,未來賺錢的五個行業趨勢,不可錯過!

作者:靠譜的阿星

翻篇了的2020年是一箇中老年交出話語權給新一代年輕人的分水嶺。2020年,可能是我們此前口中的“年輕人”8090後逐漸成為“沉默的螺旋”的一年,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已經不再發朋友圈,好一點的現世安穩,不關心世界只是寄情山水;還在追趕好日子的想辦法做賺奶粉錢,曾經那個熱血少年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豪邁已經變成了看餘額的焦慮。他們逐漸成為了後浪眼中擔心過了35會被淘汰、老闆可以隨意懟不敢吱聲的“中老年人”。

馬老師在他2019年退休演講之中還勉勵底下阿里巴巴小哥小姐姐們,當然也是在向手機螢幕前的騷年們喊話:“你們要做最好的自己,因為只有最好的自己,才買得起房子,才買得起車,車和房子不是別人給的,是自己努力得來的。”這段話對任何一個85後來說很走心,他們人生終極目標就是擁有一份好工作和一個好物件,然後在大城市買房買車,過上幸福的生活。馬老師以為年輕人聽懂了他說996是代表網際網路行業的奮鬥精神,但終究還是沒有搞懂95後。

正當下的年輕人的理想是“不上班”、去TMD房子和物件,有了房子則意味著要限制消費,有了物件則意味著結婚,而結婚又要買房,這是一個緊箍咒。任何有關房子和車相關的物質追求,都是想把他們的青春納為內迴圈的“韭菜”警告。年輕人大徹大悟來的太快,讓人有些心疼的。也就是在2020年,20歲左右的年輕人徹底告別了“馬雲崇拜”。那個曾經用參與網際網路時代的振奮人心奮鬥光景,被後浪塗抹成為另外一幅模樣,一個讓人未來窒息的“資本家”。當阿里巴巴被樹立為反壟斷的典型,他們快意恩仇、口誅筆伐,聲勢滔天。這個曾經一直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妙語連珠的創業偶像,終於不再“紅”了。一代年輕人和下一代年輕人是不一樣的,真的如此嗎???

最近讀了中信出版社出品的一本新書《第二座山》讓我對當下社會情緒轉變以及年輕人的新追求有了一些眉目和啟發。這本書作者是戴維·布魯克斯(David Brooks),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社會動物》、《品格之路》的作者。之所以覺得有必要向大家推薦這本書,是“第二座山”對於當今世界人們的“奮鬥”究竟是為什麼?奮鬥意義在哪裡?給出嶄新的說法,對我們理解自己的工作、事業的是很有幫助。廢話不多說,切入正題。

01

何謂“第二座山”?

這是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在布魯克斯看來一個豐滿的人生是一個“雙峰模式”。人生有兩座山,在第一座山與第二座山之間是的“山谷”,聽起來有點眼熟,有點像鄧寧克魯格效應著名的“認知之谷”。但是當你瞭解了布魯克斯的人生“雙峰模式”之後,你會覺得他的理論還要更加透徹一些。

馬雲:電商一詞將被淘汰,未來賺錢的五個行業趨勢,不可錯過!

在“第一座山”的攀登過程之中,人們渴望透過獨立的社會攀爬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在這個階段人們是鼓勵個人奮鬥的,比如努力參加高考、上好大學,在大學裡依然處於第一座山的年輕人會選擇考研,也可能在社會上創業、或者找一份工作踏實打拼,其共同特點實際上都是“構建自我、定義自我”,努力從這個世界上獲取到更多的東西,比如錢、好名聲、社會地位等據為己有,以獲得滿足。在這種典型的“奮鬥者模式”之中,即使對成功學再排斥的人也會因為強烈的同輩人之間的競爭壓力而把自身的行為模式目標設定為“成功”,否則就必須承受來自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斥責和淘汰壓力。

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優秀的人還是落魄的人他們的心態都是“精英式”的,即我要比別人強、“我要變得更牛B”,只是落魄的人心理會更加失衡,陷入到自我否定之中,而幸運的人會強化自我肯定。總之在第一座山裡人生底層執行價值觀實際上是“個人主義”的。

而在“第二座山”之中,同樣的一個人不再為自己而活了,他們會捨棄自我、擺脫自我,而想辦法成就他人,講到這裡很多人會聯想能讓人產生如此大變化的肯定是有了孩子,很遺憾我在《第二座山》裡沒有看到這一幕,造成這種轉變的是一個人精神的自我蛻變,這種轉變是在“第一座山”攀登完之後,進入到一個人生的“山谷”之中,可能是事業的瓶頸、家人的離開、身體疾病抑或是生命之中出現了某種啟示等等,在這種人生際遇之下,人們開始不再追求獲得而是試著去給予他人,不再只愛自己還愛他人,他們對人不再一定要分對錯、而是抱著平等心態去理解、去尊重與接納,處在“第二座山”上人們的不再孤芳自賞、邀功請賞,而是謙遜與人一起合作,邀請一路同行的夥伴攜手通行。他們不再只是關心自己的安樂窩,而是關心社群、周圍的人,不再只是把這個世界當做一個鬥獸場,而是一個需要施加關懷和善心的家園。處在“第二座山”的人,他們心性和定力不再是飄忽不定的,他們對於自己的追求更加堅定和執著,不再拘泥於“目標物”(房子車子高薪美貌等),而是鍾情於“終極之善”,換言之,他們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了。這種信仰不是對神魔之類的迷信,而是一種他們的底層人生法則不再是“個人主義”式的爭名奪利,而是一種把自己和他人放置在一個社會整體關聯中的“關係主義”。

其實我們不妨做一個比較中國式的總結,

在第一座山人們追求的是成為一個“能人”;而在第二座山人們追求的是成為一個“好人”

;而在布魯克斯看來,顯然成為一個好人比做一個成功的人要更要重要,也更有意義。

馬雲:電商一詞將被淘汰,未來賺錢的五個行業趨勢,不可錯過!

02

“第二座山”能得到什麼?

這是西方宗教文化的一個比較優勢所在,他們總是能夠製造一個“彼岸存在終極世界”出來,並把那個彼岸的存在視為“真正的存在”,比如我之前在文章之中介紹過的巴門尼德的“真理之路”、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其實還有耶穌基督的“天國”、聖·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實踐世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等都是如此,這些偉人總是能以超驗的、更完美的一面照亮缺陷的現實,讓人們不要沉溺於世俗,從日常庸庸碌碌中得到天性解放,從“得不到渴望、得到無聊”的無限迴圈模式之中大膽走出來,並讓人去正視作為一個人的缺陷、自我的不足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原罪。這使得有教養的西方人往往更願意把過有信仰的生活視作為一種人生歸宿。

西方的大學能夠在創新發明和知識理論創新上依然沒有呈現衰落的趨勢,其實是有文化土壤的,這也難怪他們總以一種暴發戶的眼光要看待中國富豪們。此前一部分人所幻想的一個彼岸世界一直是“西方自由文明的燈塔”,一旦這種物質的“燈塔”幻滅之後他們會更加激烈去批判和仇外,其實對於真正的文化底層價值觀並沒有認同,還是停留在第一座山的遠眺,這迫使了當下年輕人的意識形態越來越“左”。

而中國人的現世主義思維方式理解這些實在覺得嫌太“唯心”了。“第二座山”理論在西方人生活方式必須要成熟、成為一個讓人尊敬的人人生階段,儘管在書之中除了序言和結語有些理論化,其他部分作者基本上是講身邊發生一些故事、以敘事為主,可讀性也比較強,但我作為一個學習西哲被迫寫網際網路評論的人不得不說,這個理論在目前國內沉溺於世俗文化之中尋求人生價值的年輕人來說恐怕將是“空谷足音”。

也正因為如此,才顯得難能可貴。至少沒有多一個鼓勵你去“幹就完了”,鼓勵去“奔湧吧!後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和見識,智慧與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然後,這些心靈雞湯對你的生活真正的改善、徹底走出眼下的泥潭卵用都沒有。

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中國人是最聰明的,既然第一座山這麼多人,也挺難爬的,為啥第二座山爬的人這麼少,是不是第二座山本身就是虛的、沒有什麼用?作者也很清楚這一點,得告訴讀者第二座山上有什麼好處才行。

布魯克斯認為,人們在第一座山上收穫的是“幸福”;而在第一座山上收穫的是“快樂”。這兩個詞在英文中都是happiness,姑且不去看翻譯是否達意,反正在布魯克斯看來,“快樂是優於、高於幸福的”。他在《第二座山》書中這樣寫道:

“幸福是個人的、快樂是超越自我的;幸福是你追求的東西,快樂是意外出現並席捲你的東西。幸福來自成就,快樂來自贈人玫瑰。幸福會消退,我們會習慣於曾經讓我們愉悅的東西;然而快樂不會褪色。活在快樂之中,就是活在驚奇、感激和希望之中。第二座山上的人們已然改變,他們對此深信不疑,愛的傾瀉,已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

這樣看來,“幸福”是一種個人主義價值實現的滿足,比如實現了買房夢、買車夢、旅遊夢、脫單夢等等;而“快樂”是具有了人們奉獻意義的,有點“助人為快樂之本”的意思。這兩種“獲得感”的境界和層次是有明顯區別的,這是引導人們追求第二座山的動力所在,否則第二座山於人的意義也就無所說起,也缺乏真正的生活實踐嚮導價值了。

第二座山的“快樂”有很多種層次,包含了第一座山上有的幸福,還有更多是第一座山上所稀缺的。在布魯克斯“快樂”有五種層次:

第一層是“身體的快樂”,這包括人們透過勞動鍛鍊身體舒展、透過音樂活動得到的身心放鬆、透過技巧訓練帶來身體敏銳度,在第二座山上即使身體的快樂都是這麼的高階。

第二層快樂是“集體的快樂”,處在一個“共同體”之中的精神振奮,比如在合唱團之中人們精神昇華;在一個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集體之中,在布魯克斯看來,“第二座山”不僅僅適用於一個人的精神信仰、家庭、社群快樂感,還適用於一個有著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儀式、共同的起源故事的組織,這些組織機構能夠培養深厚的人際關係,都需要全心全意的承諾,它們不僅的教育人、培育人。我這裡有點懷疑作者講得是教會或者佛教寺院。在世俗的世界裡,這樣的快樂通常存在於小說之中大學美好時光。

還有其他更高的層次,分別是第三層快樂是情感的快樂,第四層是精神的快樂、第五層是超然的快樂、第六層是道德快樂。而過有德性生活是快樂的最高境界,東西方文化其實在把追求德性作為審美、倫理的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西方人崇拜耶穌基督主要是崇拜其捨己為人的的道德,並把這種道德精神(德化)為神了,中國聖人的孔聖人、老子、慧能等都是道德精神人間楷模,代表著凡人的快樂精神的極致追求。

03

從個人主義回到“關係主義”

從戴維·布魯克斯的“第二座山”理論其實我們能夠看到一些社會問題、心理危機的問題根源了。

無論是8090後還是現在95後實際上他們都是在“第一座山”上爬行的人,整個社會的企業也都是個人主義的,員工不996,老闆怎麼能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所以在這樣一個以錢為唯一奮鬥目標的第一座山裡,所有人都打滿了雞血。最開始還是有效的,早年馬雲曾這樣激勵“你成功了,你說什麼都是對的!”很多做網商的朋友心領神會,還不趕緊衝!馬老師也用自己與世界名流高談闊論證明了這一點,其實他曾用英文在國際論壇上對那些年輕學生和創業者講得更加露骨,“我想,如果你成功了,所有的錯誤都是傳奇;如果你失敗了,那就僅僅是垃圾。”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經濟處於順利週期內是瘋狂並有活力的,聰明的人搶到了一杯羹就像好地段的房子、牛逼的平臺級模式、無數投資人燒錢燒出的網際網路專案等,慢慢的就僧多粥少了;而極端個人主義在經濟下行週期內,就是赤裸裸的相互攻訐、傾軋,大家都看著對方的碗裡還有多少,這時候後來的那幫年輕人再進來時,發現這特麼生態環境也太“內卷”了,怎麼能忍?!

而年輕人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實際上是以“第一座山”為主,從讀書改變命運開始,他們就把知識、論文當做是奪得名利、工作、職業的敲門磚和工具,也就是爬第一座山的扶手梯或者柺杖,這種極端個人主義使得他們學得的知識是變動的,隨用隨棄的,甚至某種程度上還不如網上很多資訊獲取效率高;本質上很難去接受那種鼓勵人去遵循內心去生活、熱情幫助其他人脫離苦難、致力於讓周圍人更好的宏大願景,不是人們的思想層次達不到,而是長期的耳濡目染的世俗教育和活生生例子無不表明,當一個忠於內心的傻子比當一個附和他人的聰明人難太多了!甚至做一個“好人”也比做一個成功的人難太多了!環境決定了人。

如今網上的各種年輕人對於資本的討伐,一點也不新鮮。本質上年輕人整個社會在“第一座山”上滿足自己慾望以及周圍人的認可逐漸在進入社會之後成為主要矛盾,而富豪們就是第一座山的榜樣,而且還提供了各種可供線上消費場景以及消費的工具,但是當所有人都在奮力爬第一座山時,任何一個角度的資源都是相當有限的、任何致富或者聰明的模式都擠滿了爭先恐後的人群,當過慣了好日子的年輕人發現自己壓根就無法從底層做起,他們內心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精英情結讓他們的野心無處安放,而當他們開始擠進更為人滿為患的網際網路時候,發現只能成為平臺上的打工人的時候,你再讓他們加班、996、時不時來個過勞猝死的新聞,能不出離憤怒、背脊發涼嗎?年輕人無處釋放的力比多在網上就是各種極致化情緒表達和不滿宣洩,誰是古典個人勵志奮鬥高調鼓吹者,誰就是年輕人的出氣筒!

這是極端個人主義的窮途末路,不僅僅是在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如此。

布魯克斯所構建的雙峰模式之中,第一座山實際上是就是極端個人主義的“象徵”,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極端個人主義,是一個建立在我們每個人內心利己主義的驅動力之上的系統,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驅動力——想要出類拔萃;想要在世界上留下印記;想要財富、權力和地位的提升;想要獲得勝利,想要比別人做的更好。極端主義並不強調,甚至無法看到驅動力——尋求聯絡、融合、融合、服務和關懷的更深層次和更難以琢磨的動機。”

而極端個人主義一旦組織化成為公司時候就是一個個困住外賣騎手滿大街拼命跑的服務系統,也是一個讓電商運營日夜不停24小時輪班倒的交易系統,再到混日子不是我兄弟、一起向社群買菜發起總攻。其實他們之所以能夠運轉,乃是順應了極端主義者的價值觀,本質上我們的年輕人和他們所憎恨資本的底層生存法則是一模一樣的。

幸運的是,從“第一座山”到“第二座山”可謂是“起心動念”之間就可以切換的。“比如一家公司,如果他們是的公司高管,那麼他們不再把自己視為管理者,而是員工的導師;他們致力於幫助他人,使他人變得更高。他們希望所在的組織是鮮活的,是一個能讓人們追尋目標的地方,而不是一個冷漠之地——人們來此僅僅為了另一份工資,這已經是‘第二座山’上的人。”布魯克斯這樣寫道。

對於社會、個人來說達到“第二座山”上辦法是放棄“個人主義”堅持“關係主義”。關係主義的信條是:“我們是由關係形成的,我們是由關係滋養的,我們渴望關係。人生,不是一次孤獨的旅行。它是共同建設一個家園。它是一個附件組成的,然後一次形成附件的過程。它是一個帶帶相傳的鏈條。”

在關係主義者看來,“個體視為網路中的一個節點,人格則是走向他人的運動”;對於成年人來說,關係主義是不同於現代人主流的人生哲學,也是一種通向真正的快樂的生活方式,他的生活質量並不取決於他賺了多少,而是用“道德生態中心”的高質量關係來衡量的,人們應該追求第二座山上的“質的努力”,而不是第一座山上的“量的努力”;他的目標不是自己獲取多少,而是自己給予他人與社會多少,為彼此依存的人類世界貢獻了多少。

同時,關係主義是一個三觀再正不過的精神追求,它介於極端個人主義與臉譜化集體主義之間,是一種至善的“中道”、“中庸”追求,是一種對於人生活狀態和社會發展的理性呼喚,也是化解當前社會存在各種層出不窮問題的良方。

期望大家能夠捧上這本好書,祝大家2021年:過得“快樂”!

▼作者簡介

靠譜的阿星(李星),公眾號:靠譜的阿星,知名科技自媒體&媒體專欄作家,外國哲學碩士,靠譜匯創始人;專注於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研究,寫文章力求透徹落地,多見於主流媒體;榮獲2017年鈦媒體年度作者最具人氣獎,2018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年度作家,搜狐2018產業風雲年度自媒體,CMO訓練營導師兼專業合夥人。歡迎交流合作,個人微信繫結QQ號:1598145405

TAG: 第二座第一座快樂年輕人個人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