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裁員,準備過冬?

快手裁員,準備過冬?

最近有媒體報道,快手內部在進行新一輪裁員。

在反壟斷浪潮下,不少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承壓陷入陰霾,裁員風波似乎也在意料之中。不過,除了大環境的影響,公司商業模式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

作為短影片領域的開創者,快手原本搶佔了市場先機,但抖音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超越了快手。

2018年春節期間,抖音一方面透過各種強運營活動爆發,投放激增,日活超過2個億,遠遠甩開了日活一個億的快手。另一方面,抖音中心化原則的演算法邏輯可以讓很多粉絲數量少的人一夜爆紅,而在快手前期投入較大,時間也較長,沉沒成本太高,於是不少人轉檯了。

快手不淡定了,開始燒錢戰略,投入大量資源

,甚至發起“K3”戰役與抖音正面交鋒。根據快手的招股書和公司財報,公司在2017年到2019年期間,調整後利潤分別為7。7億、2億和10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快手以前一直都是賺錢的。2020年成了轉折點,調整後虧損超過79個億,今年虧損繼續拉大,連續三個季度錄得近50億的虧損。

快手裁員,準備過冬?

今年前三季度,銷售及營銷開支達到110億,較去年同期的61億上漲了80%,換來了營收33%的增速,以及日活同比上漲17%,但卻

造成虧損暴增,拖累了現金流。

快手又著急了。

裁員的目的很明顯,希望透過最佳化人員成本,在短期內改善現金流和業績。

2021年前九個月,僱員福利開支160億,同比增長逾150%。扣除給員工的股權激勵開支60。87億,員工薪酬接近110億,佔營收比重超17%。這個數字確實不小。

有網友爆料稱國際業務的裁員已經開始。

按照網際網路大廠的戰略邏輯,如果國內增長面臨天花板,通常都是轉向海外搶蛋糕,獲得新的增量。為何快手選擇從國際業務開刀?

裁員的慣用伎倆多數是從邊緣業務或者新版塊下手。

2017年,快手國際化業務立項,核心產品Kwai,主打巴西、印尼、俄羅斯與韓國市場,之後又逐漸進入20多個國家。但因缺乏多地域作戰的運營能力,常常出現使用者來了很快就流失的現象,使用者留存率低。

2019年,程一笑親自帶隊,探索以不同團隊不同產品拓展不同地域的市場。由於國內正忙著跟抖音大戰,國際業務獲得的資源不足,進展緩慢。去年面向北美市場推出Zynn,但隨著Zynn下架,快手的國際化腳步再次受阻。

從2020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快手以重金挖人,此前滴滴國際業務的COO仇廣宇、臉書前海外技術總負責人王美宏,都鼎力加入快手的海外業務。2021年前三個月,快手至少花了2。5億美元,又是燒錢的老套路,謀求海外領域立足,以及流量的快速增長。

可能快手意識到大規模撒錢來擴張在各個地域的方法效率太低了,今年8月,快手國際化事業部發起了代號為 “Trinity”三合一的產品合併行動,三個海外app合併成為一個app,改變了過去“用多個團隊、開發多個產品分別探索不同市場” 的海外拓展,統一產品、統一團隊的思路與位元組跳動的 TikTok 更接近。

只是,在9月底的時候,Tiktok的月活已突破10億,而快手海外業務的具體資料已經在三季度財報中消失了。根據半年報,截止到今年6月底Kwai的月活僅有不到兩個億,兩者數量級的差距顯而易見。

可以看出,快手的國際業務雖然起了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屢戰屢敗,屢屢試錯。這次是要棄卒保車嗎?

快手從今年年初上市到現在,股價由300港元跌到如今的80多港元,市值蒸發了七成。當然比起愛奇藝,快手的日子可能要好過一點,畢竟短影片依然是當下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也是目前為數不多還在保持增長的賽道。裁員潮過後,或許又有新的機會出現。

TAG: 快手抖音裁員業務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