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撰文/趙立波

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一直未能忘情於那個給他人生留下最為悽慘的故鄉,從飢餓到瘟疫,故鄉對於朱元璋來說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朱元璋對故鄉的思念並未因之淡忘,相反他對那個貧瘠的故鄉一直懷有感念之情。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的故鄉濠州被其收復,那一刻,思鄉如奔湧的潮水不可阻遏,這個以“流浪者”出去的人終於將以另一番姿態面對那個疲弱的故鄉。他感慨地說:“濠,吾家也。濟如此,我有國無家可乎!”在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朱元璋抽出時間去濠州的故鄉,儘管他已經在那沒有任何親人。但是他身邊的兩個隨從卻揭示了朱元璋對老鄉情深意重的感恩心理。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畫像

他的恩人後代,一個是劉大,另一個叫曹秀的隨從。劉大就是在朱元璋家破人亡之際,使得自己得以安葬父母的劉繼祖的兒子。曹秀則是當年拿出自己所有家底置辦禮品送他入皇覺寺為僧的汪大娘的兒子,。這正是朱元璋人生之初最大的兩位恩人的後代。此前朱元璋剛成為紅巾軍鎮撫大將,聽到朱元璋聲名的二人前來投奔。朱元璋看到劉大和曹秀,真正體會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感慨地說:“吾故人至矣”忙向他們打聽恩人情況。當聽到汪大娘在朱元璋投軍不久去世,劉繼祖也病故的訊息後,朱元璋“慘怛動容”《鳳陽新書》。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鳳陽牌樓

報恩情結讓朱元璋對兩位恩人之子格外照顧,讓他們留在自己身邊做貼身護衛。雖然二人資質平庸,朱元璋卻格外珍惜。甚至二人多次請求去前線打仗,朱元璋也不放手說:“我不會讓你們冒生命危險,那樣對不起你們的父母!”到了洪武七年,朱元璋專門設立了皇陵祭祀署,於是任命劉大、曹秀為從仕郎,專門守護皇陵,還為他們改了名。劉大之名不能進入詔書,改為劉英。曹秀則連名帶姓一起改了,叫做汪文。因為那是朱元璋最感恩的汪大娘的兒子,以示對汪大娘的紀念。甚至連同恩人的第三代,朱元璋都進行了照顧,給汪大娘的孫子送到南京國子監讀書,“冬夏給衣布等物”,進行細心培養。到了洪武十一年時,皇陵竣工後,朱元璋又宣佈,將汪大娘的牌位放進父母陵寢,享受皇家煙火祭祀,這種舉動在歷史上空前絕後,可知汪大娘在朱元璋最無助時給予的幫助叫朱元璋刻骨銘心的進行報答,說明了,朱元璋的鄉愁世界是有恩必報。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相關連環畫

這次回鄉,朱元璋深刻認識到常年戰亂,已經讓老鄉們更為流離困苦,這些無不讓朱元璋緊迫感到平定天下的緊急。這次回鄉朱元璋給鄉親們分了一些田地,免了十年錢糧,並對他們說,你們這二十戶以後就不用種地了。地佃給別人種,你們專門幫我看守祖墳,我立你們為陵戶,幫我照料祭祀之事,不要你們出錢,祭祀過後的豬羊,就給你們吃了!以後你們每日間,只要收收租子,吃吃酒,快快活活度日罷。

除了對老鄉們的安排,朱元璋對曾經逼迫他的地主劉德的作為也讓人大出意外。當劉德被兵丁找到朱元璋面前時,嚇得魂不附體連連磕頭時,朱元璋安慰他說:“此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耶!”《國榷》讓劉德更為意外的時,朱元璋還賜給他三十頃田。這個舉動無疑讓所有人感到意外,朱元璋原來是“有恩必報,有仇也饒”。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書法

這一天的一舉一動早已被朱元璋身旁的起居注官員記得清清楚楚,甚至頗與漢高祖劉邦回鄉頗為相似。所不同的是,朱元璋的作為似乎比劉邦還要豁達大度。朱元璋認為:“論高祖豁達大度,世鹹知之,然其記五嫂之怨而封其子為羹頡侯(意思是“飯沒了”。),則度量亦未弘矣。”朱元璋這次回鄉的表現無疑將他以史上最偉大的皇帝形象載入史冊。這次回鄉,朱元璋在安排鄉親吃喝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吾與諸父老不相見久矣。今還故鄉,念父老鄉人罹兵難以來,未遂生息,吾甚憫焉。”並囑咐說:“鄉人耕作交易,且令無遠出,濱淮諸郡尚有寇兵,恐為所抄掠。父老等亦自愛,以樂高年。”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畫像

這次回鄉是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前的一次重大行動,既是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與探望,同時也表明了他強烈統一天下的雄心,並自信他的一舉一動一定會永載史冊。當時在場的鄉親們聽到朱元璋的話後異口同聲回答:“久苦兵爭,莫獲寧居。今賴主上威德,各得安息,勞主上憂念。”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畫像

此後建國前夕,他甚至因為捨不得家鄉,而想將都城建立在鳳陽。並認為,南京“去中原頗遠,控(北方)良難。”而“有天下者非中原不能控制奸頑。”鳳陽則離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實錄》由此朱元璋“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並且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都城,最終卻因為所謂“下了鎮物”的“厭勝法”而廢棄將此作為都城的計劃,然而這些無不說明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對故鄉是何等眷戀,對故鄉人物是何等親愛。

洪武十八年(1385)開始,雖然執掌大明帝國已經二十來年,當權力與榮耀漸漸失去誘惑之時,兩鬢花白的朱元璋越來越想念自己的故鄉,於是叫人安排把二十戶老鄉請到皇宮,暢敘鄉情。雖然幾天下來,一群“賈姥姥”們大開眼界也大飽口福,卻一時難以吃消,有的老鄉竟然因此病倒了。朱元璋知道後非常著急,特意下發旨意說:“鳳陽親鄰二十家,老的們路途遙遠,江河雨雪不便,今後不必來了。”朱元璋對他們格外重視,規定這二室戶可以用官員的紅色,所謂“無平復,皆賜朱戶復其家。”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畫像

從始至終,朱元璋對老鄉可謂情深義重,故鄉的一草一木,對於朱元璋來說比任何地方都要親切。雖然故鄉給他的記憶大部分都是飢餓、仇恨,但安土重遷的思想下,故鄉依舊可貴。

大明建立後,曾經的苦難甚至變成朱元璋惦念老鄉的主要原因,他害怕那裡的鄉親繼續重複過去的苦難。他甚至將自己的故鄉當做教育兒子們的基地,在派兒子回鄉掃墓時,反覆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兒子生長富貴,習慣安逸享受,這次回老家就是要你瞭解家鄉實際情況,知道祖宗苦難,訪求父老,向他們問我起兵時的精力,要記在心裡,以知我創業不易。”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畫像

除了大力發展經濟振興,開展最大規模移民,讓他們儘可能恢復生產的同時,就是大力減免農業稅,興修水利,讓農民能夠得到切實福利。在農民眼裡,朱元璋是最心疼農民的皇帝,是大明王朝農民的代言人。而朱元璋的代名詞也是:“朕本農夫,深知民間疾苦”、“朕本農夫,深知稼牆艱難。”

朱元璋的鄉愁:對老鄉情深意重,對恩人數代報答成為農民代言人

朱元璋書法

作為農民代言人,大明帝國向農民最高的承諾是改變貪官汙吏過分壓榨,為此他發動了一次次疾風暴雨般的霹靂手段,以確保不再發生元朝時期的那種官吏殘害百姓的事情。朱元璋經常說:“朕經常想起寒微之時,不斷遇到兵荒馬亂,經常靠野菜充飢,今天雖然當了皇帝,富有天下,卻未嘗一日忘記過去。”他規定:“凡地方發生水旱災害,地方官不作為的,叫老百姓來申訴,我將對官員處以極刑。”正是因為朱元璋對農民生活的高度理解和同情,其真實的鄉愁贏得了當時明代農民百姓的普遍好感,而源自這些的都是朱元璋對鄉愁的給外深沉的寄託。

TAG: 朱元璋故鄉老鄉大娘回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