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佑陵

字數:4627,閱讀時間:約9分鐘

編者按:說起明亡清興的歷史,皇太極是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人物。有觀點認為,皇太極是17世紀後期,東亞第一流的人物。正是他扭轉了努爾哈赤死後,後金經濟崩潰的局面,並打下了滿清入主中原的基礎。本文就要聊聊,皇太極是如何整頓後金軍,重新拉大明軍與清軍的戰力差距的。從後金到清,八旗軍隊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

1626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第八子皇太極即後金汗位。皇太極即位初期所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危機四伏。在努爾哈赤晚年高壓的統治下,後金統治區內滿漢關係十分緊張。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皇太極

遼瀋失陷後,遼東漢人紛紛逃出淪陷區。天命六年(1621)六月,劉興祚到金州任遊擊招降漢人時,“至金州城,見城內惟有書生二人,光棍十人。次日詢之,謂城中書生皆逃避於海島”。又據《滿文老檔》天命十一年(1626)七月記載:“取遼東後,靉河之人散失……鳳凰城、鎮江、湯山、長甸、鎮東五城,空曠無人。”

後金軍對逃跑的漢人實行嚴防和屠殺的政策,湯站堡附近駐紮的後金軍為防範漢人逃跑,甚至將境內已降的漢人作為俘虜,殺了近萬人。前後逃入關內的遼東民眾多達上百萬,逃入朝鮮,逃入附近海島的民眾也有數十萬人。

與逃亡相伴隨的就是遼東漢人此起彼伏的反抗。從鎮江到遼南,從復州到河西十三山,遼東漢人的反抗一浪高過一浪。而後金耗費的精力也越來越多,在平定鎮江暴動時,努爾哈赤只命令武爾古岱和李永芳率千人就平定了。

但到了復州暴動的時候,努爾哈赤派出次子代善第十子德格類出動兩萬人才解決,後面平定蓋州暴亂時,武爾古岱和李永芳竟然受挫相持還得努爾哈赤從遼陽調兵8000,才勉強將暴動平息,但是暴動骨幹依舊有萬餘人逃到了朝鮮。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更糟糕的是因為戰亂而造成的生產力的衰減。皇太極即位之時,糧食的官價達到了一升糧食一兩銀子的驚人價格。要知道在明朝萬曆年間遼東的糧價大致為一石一兩,後金統治下遼東的糧食價格翻了10倍!這還常常有價無市,皇太極即位初年的情況是“司農稱匱,倉無積粟”《天聰臣公奏議》。

除了這些內部矛盾之外,軍事上的問題就顯得更加嚴峻了。後金是以武立國,後金建立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八旗勁旅的能征善戰。但這個時候,明軍與八旗兵之間戰鬥力的差距卻在拉近。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寧遠兵敗,曾經在遼東屢克堅城的八旗兵首次折戟寧遠城下。這其中最主要原因當然是,八旗兵不善於攻堅,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的戰術發揮了作用。但是八旗兵武備的廢弛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

在戰後,後金的謀臣劉學成就說:“汗自取廣寧以來,馬步之兵三年未戰,主將怠惰,兵無戰心也。兼之車梯藤牌朽壞,器械無鋒,及汗視寧遠甚易,故天降勞苦於汗也。”可以說從廣寧之戰後,後金的戰爭機器已經開始生鏽了。而此時明軍卻花費巨資在遼西重塑新遼軍,兩軍的戰力差距此消彼長,到了皇太極即位之時已經到了很可怕的程度。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袁崇煥

在這種趨勢下,寧錦之戰爆發了。寧錦之戰是的前奏是後金與袁崇煥長達半年的議和緩衝期。皇太極想透過議和的時間來整合內部,東征朝鮮,袁崇煥想透過議和的緩衝來修復錦州、中左、大淩河。但當皇太極成功征討完朝鮮,初步整合完內部之後,定然不會坐視袁崇煥從容築城。

1627年5月,皇太極決心徵明。兵峰直指遼西的錦州,寧遠。皇太極留貝勒杜度、阿巴泰守瀋陽,親自率諸貝勒、將士5萬餘人徵明,力圖搶在明軍築城完工前,一舉攻克。

後金軍五月六日出發,九日至廣寧舊邊。選精銳為前哨,探清明軍虛實後,皇太極將軍隊分為三隊,命濟爾哈朗、阿濟格、德格類、豪格等率精騎為前隊,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統大隊人馬居中,“令攻城諸將,率綿甲軍及廝卒等,攜雲梯、挨牌等物為後隊”,日夜兼程,浩浩蕩蕩直趨遼西。

十一日,皇太極率兩黃旗、兩白旗兵直趨大淩河,駐守大淩河的明軍皆棄城而走,後金兵未遇什麼抵抗便到達錦州城下。大貝勒代善、阿敏等率正紅、鑲紅、鑲藍旗兵直逼錦州城下,遂圍其城。大貝勒莽古爾泰率正藍旗兵直趨右屯衛,攜其所獲,也會師於錦州。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但是在錦州皇太極卻遇到了硬茬子。總兵趙率教率軍拼死抵抗,皇太極猛攻一天,從早上打到傍晚,完全沒佔到上風。這一天的激戰損失如何,清朝史料沒有說明,但卻記載了皇太極連夜派人去瀋陽調援兵。而第二天十五日,清軍只敢環城而行,根本不敢靠近城垣,可見第一天攻城清軍是受損頗大。

在進攻錦州無果之後,皇太極與瀋陽的援兵會合,攻擊寧遠。五月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極率領後金兵至寧遠北崗。而這時候寧遠的袁崇煥早就準備多時了。袁崇煥與監軍太監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陴守,列營濠內,用炮距去”。

與第一次寧遠之戰不同,這次明軍除了嬰城固守之外,還派出部隊出城列陣。這一舉動表明,明軍的野戰信心正在恢復。滿桂率援軍一萬人在城外駐守,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在西門紮營,副將尤世威在城東二里紮營。

皇太極來到陣前,見明軍沿城環列槍炮,“因其地逼近城垣”,後金兵難以用騎兵縱擊,為了引誘明軍出城野戰,皇太極命令退軍,逾山崗,環視明軍動靜。但明軍不為所誘,“按兵不前”。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皇太極見此計不成,欲率軍攻城。而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皆認為距離太近,不可攻。可見後金軍在作戰的勇氣上已經先失一陣,這個時候皇太極不打也得打了。如果任由軍中的恐慌情緒蔓延,後金軍計程車氣長此以往將不堪設想。

皇太極說:“昔皇考太祖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似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尚何以張我國威耶?”說完,親率貝勒阿濟格與諸將侍衛、護軍等,疾馳進擊。後金兵首先遭到寧遠城外明軍的奮力抗擊,明車營都司官軍用紅夷炮等火器轟打後金兵,後金兵死傷嚴重。接著滿桂、尤世祿、祖大壽等率明軍與後金兵展開激戰。明軍拼死抵抗,甚至滿桂都身中數箭。

此戰延續到第二天,後金軍也沒佔得便宜,在激戰中連皇太極的營帳都被紅夷大炮炸燬,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及瓦克達均受重傷。皇太極只好放棄攻寧遠,回師錦州。三十日,後金兵至錦州。

六月四日,皇太極想在錦州挽回一些面子,親自督戰攻城,企圖一舉拿下錦州城。但是,錦州的趙率教也不是吃素的,在寧遠佔不到便宜的後金軍在錦州依舊鎩羽而歸。皇太極只得放棄錦州作戰,回師瀋陽。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這一戰對後金的打擊非常大。之前是攻城失利,而此次連野戰也沒佔到便宜。而且更重要的是後金此次是精銳盡出,卻損失慘重。其實當時錦州的城池並不堅固,據在錦州排程火器的詹大臣在戰後說“今夏調守錦州,城如腐糟。職營分守西面,困攻匝月,誓死血戰,幸獲全捷。”

可見八旗軍攻城能力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錦州城池不堅固的問題,皇太極同樣明白根據《盛京滿文逃人檔》的記載“十五日。有諸申一人、漢人二名自寧遠逃至。彼等告稱:“錦州紀太監奏報明帝曰:錦州城多年失修,被圍困時,無發兵來援。””這就促使皇太極在八旗內部進行革新。

在努爾哈赤時期,兵種的劃分很不明確。雖然有說法,“虜步戰強,馬戰弱,北軍(明軍)馬戰強於葉赫,葉赫強於建州,虜步戰強於北軍,北軍強於葉赫。”“奴酋積強久練,步騎皆精……奴之步兵極精,分合有法……談東事者但以為長於弓馬”。

但其實當時後金並沒有專門的馬兵步兵劃分,在馬上就是馬兵,下馬作戰就是步兵。同時,雖然努爾哈赤很重視哨探,但還是沒有對其進行專門劃定。於是到了皇太極時期,他就在八旗內部進行軍制改革。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首先是從護軍中專門劃分出前鋒。皇太極從精銳的護軍中優中選優,選出前鋒單獨成軍。這些人在戰場上作為大軍的耳目承擔偵查哨探的任務。在皇太極時期前鋒主將也是軍中的精銳,人尖子。比如前鋒主將吳拜身經百戰,“遍體肌膚如刻盡然”。而皇太極對於這些主將也是極盡恩寵,圖魯什作為首任前哨主將。

天聰八年(1634年)閏八月大掠宣府時,奉命前往偵探,被明哨卒射中腹部卒于軍,追贈“碩翁科羅巴圖魯”名號,並由包衣牛錄改為專管牛錄,令其子巴世泰管轄。在後來的戰爭中,清軍總能佔據戰場主導權,這與清軍卓越的偵查反偵查能力是離不開的。很多時候明軍到達戰場就成了瞎子聾子,這就是因為明軍的哨探被清軍前鋒大量殺傷,捉生所致。

皇太極組建了專門的步兵部隊。1631年,皇太極在進攻南海島時首次使用步兵。是役命“總兵官楞額禮為右翼主帥,總兵官喀克篤禮為左翼主帥,率騎兵千五百人、步兵四千五百人”。步兵為騎兵的三倍,這是因戰役特殊需要而配置的。

南海島,泛指遼東半島以南黃海中諸島。當時為東江鎮總兵毛文龍轄區,雖然此時毛文龍已經身死,但東江鎮依舊是後金統治遼東的一大隱患。在這種海島攻擊戰中,對傳統的騎兵是很不友好的,但步兵的建軍就很好的彌補了這個短板。而在後續的作戰中步兵更是以一種單獨的兵種出現在史料中。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1633旅順口之役:“徵旅順口時,霸奇蘭與薩穆什喀並舟先入,奮擊岸上敵兵,霸奇蘭面及肩脅俱被創,獨前進,敗敵兵一隊,復大呼于軍曰:‘有能超躍先登者,吾必記功’……時霸奇蘭為步兵主帥。”

是役先從陸地運船入水,步兵翼帥薩穆什喀“乃建議,以兵既潛進,何乘馬為?於是眾皆步行。時鑲紅、鑲藍、鑲黃三旗,各運一船,俱不能至,薩穆什喀獨步率眾運之。比臨水次,貝勒嶽託謂之曰:‘薩穆什喀,汝可努力!’答曰:‘如貝勒命,此城誓必得,我豈有乘船空返之理?’遂同霸奇蘭船,先八旗而進”。

旅順口之役,步兵出奇制勝,起了決定性作用。步兵主帥霸奇蘭卒於天聰十年(1636年)二月,薩穆什喀繼之。大約就在此時。清軍步兵在戰役中已單獨編旗。同年掠明之役,首見“薩穆什喀一旗兵”:“近者往徵燕京武英郡王有捷音至……圖爾格、薩穆什喀二旗兵合攻雄縣……薩穆什喀、蘇納二旗兵合攻容城縣,薩穆什喀一旗兵先登取之。”步兵在後續的攻明作戰中大顯威風。

阿濟格、阿巴泰於崇德元年(1636年)九月八日一份奏報中還提到,薩穆什喀旗之步兵共擄獲馬騾1401頭、驢4020頭、牛4054頭、駱駝2頭、羊600只,人4800口。在這次奏報中,薩穆什喀旗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石廷柱的漢軍等旗並列,就俘獲總數而言,僅僅次於滿洲正黃旗(18207)、蒙古鑲白旗(18100)。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崇德二年(1637)四月清軍襲皮島之役,步兵又發揮了重要作用。清軍事先議定作戰計劃是:因皮島不可一路攻取,欲分兵兩路偷襲。定議:“將我國所造小船由身彌島北潛逾二十里以外之山,拉運至皮島西北熬鹽之河港。遣八旗護軍參領及每牛錄所出護軍一名,命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在前統領偷襲。命步兵章京率領步兵繼其後,攻打皮島西北隅之山嘴,以固山額真昂邦章京阿山、葉臣乘我國新造小船在後督戰。”

這次兵力部署,以滿洲步兵擔任主攻,在步兵前又配置精銳護軍為前鋒,令步兵固山額真薩穆什喀督率。四月八日夜幕降臨之際,偷襲成功,皮島陷落。從此,明軍不復敢言戰守。

從慘敗寧錦到破口入關,皇太極的清軍為何遠勝努爾哈赤的後金軍?

外加清軍的火器短板,也因為孔有德的歸降而一躍成為世界先進水平。到了皇太極執政中後期,清軍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戰有自己的制勝方法。在野戰之中,清軍的前鋒哨探能迅捷的偵探敵軍動向同時消滅對方偵查哨探。

而到了正式交戰之時,面對明軍的車陣,清軍有漢軍炮兵助陣,在突破階段,披堅執銳的步兵能率先開啟進攻通道,隨著清軍精銳騎兵投入戰場,接下來就是一邊倒的屠殺。雖然此時明軍也在努力變革,但與清軍相比,戰力的差距還是越來越大。所以當九邊精銳明軍再一次兵敗關外之時,大明王朝的國運就不問可知了。

參考文獻:

1。《清史:上卷》

2。《清代政治史論稿》

3。《中國軍事通史清代卷》

4。《滿文老檔》

5。《天聰臣公奏議》

6。《清太宗實錄》

7。《清代檔案史料叢編》

8。《中國明朝檔案總彙》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佑陵,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絡。

TAG: 皇太極後金錦州步兵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