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陪同少帝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之際,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的軍權與政權便落入司馬家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

眾所周知,在

“高平陵之變”

前,司馬懿就被削奪了兵權,且一直裝病在家,那他發動政變時的兵馬又從何而來呢?

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晉書·帝紀第二·景帝》

《晉書·帝紀第二·景帝》

記載,這些兵馬都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所為,自晉朝建立後,司馬師便被追封為

“景皇帝”

當初,司馬師在私下裡養了三千名死士,平日裡無事之時便將死士們散在民間,到了事變之日才將他們聚集起來,以發揮關鍵作用。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司馬懿駐紮洛水,佔領武庫成關鍵

在這場“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集團的主要成員包括了:

司馬懿

、其弟

司馬孚

、其子

司馬師

司馬昭

,以及和他關係不錯的幾位大臣:

蔣濟

高柔

王觀

曹爽方面,在洛陽城外的有

曹爽

曹羲

兄弟、大司農

桓範

,洛陽城內的曹爽之妻

劉怖

,以及曹爽的手下

嚴世

孫謙

等人。

兵變之初,司馬懿在洛陽城內首先率兵佔據武庫,其長子司馬師與其弟弟司馬孚屯兵於司馬門,次子司馬昭率兵監視二宮(太后宮、皇帝宮),司徒高柔則行使大將軍職權,佔領了曹爽兵營,與此同時,太僕王觀行中領軍,統轄了曹羲的禁衛軍,一切安排部署完畢之後,司馬懿和蔣濟便率領軍隊在洛水浮橋屯紮。

當時,曹魏的禁軍系統分為“中領軍”和“中護軍”兩支軍隊,中領軍統五校、中壘和武衛三營。其中,武衛營最為重要,它的前身就是負責曹操宿衛的虎豹騎,是曹操最強的一支軍隊,也是禁衛軍中的精銳。

正始三年,曹爽將領軍將軍蔣濟遷為太尉,剝奪其實權,並讓自己的弟弟曹羲當上了中領軍,同時委任同為曹氏宗室的夏侯玄任中護軍。

正始四年,夏侯玄出鎮關中。由於在伐蜀的過程中需要司馬懿的支援,曹爽迫不得已,只得將中護軍一職交由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擔任。

雖說,曹爽後來也曾想方設法將司馬師架空,可畢竟司馬師的“中護軍”職務還是存在的,因此在關鍵時刻,他還是可以爭取到不少禁軍支援的。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首先佔領武庫呢?

其實,司馬懿此舉是“高平陵之變”一事中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雖說司馬師在事發之前已經暗中養了三千名死士,但是在那個時期,私藏兵仗和甲冑,歷來都被認為是謀逆大罪。因此,司馬懿雖為朝廷重臣,怕是也不可能秘密藏有可以武裝三千人馬的全部武器,正是在得到武庫之後,司馬懿父子手下參與政變的人馬,才可以獲得大量武器。

另一方面,佔據武庫就等於斷了忠於曹爽的軍隊武器來源。據相關史料推斷,除了正在負擔巡邏宿衛任務的少數士兵外,禁衛軍其他部隊的武器平時一般都集中保管於武庫之中,因此大多數禁衛軍兵士身邊,平時是沒有多少武器的。

據考古發掘得知,洛陽武庫位於城市東北角,曹爽的府邸恰恰位於武庫以南附近。由此可見,曹爽選擇在此地修建府邸,也存在就近控制武庫的意圖。

當時,司馬懿在前往武庫途中,曾經過曹爽的府邸門前,還差點遭到了曹爽手下兵士的射殺。只可惜,曹爽不在城內,可謂群龍無首,因此其手下軍官也不敢貿然行動,最終使得司馬懿成功佔據了武庫。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郭太后下旨授意,司馬懿師出有名

除了武庫,洛陽宮廷的司馬門也是至關重要的。

漢代開始,“司馬門”就是宮城內的禁衛中心,是拱衛天子安全最重要的一個關卡,不論是誰一旦控制了司馬門,就等於割斷了宮內禁軍和宮外軍隊之間的聯絡。

當時,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負責監視二宮,目的就是為了控制郭太后。原本,郭太后與曹爽二人就不和睦,因此在事發之後,從感情方面來看,郭太后必定是站在司馬懿一邊的。

得到了當朝太后的詔書,司馬懿也就師出有名了……

於是,司馬懿便命人將洛陽城門關閉,等一切安排妥當後,他便給身在城外的少帝曹芳寫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司馬懿就指責了曹爽一人的“罪行”,說他排擠大臣、重用親信,使得浮華之士充斥於朝堂之上,甚至連禁中侍衛也都被曹爽換成了自己人。

由此,司馬懿指出皇帝的安全已經受到極大的威脅,而後更是堂而皇之地對此次行動的主要目的做出瞭解釋:

首先,自己只是按照太后的吩咐辦事,同時指斥曹爽離間太后與皇帝之間的母子關係,迫使太后與皇帝母子不得相見。

其次,正是因為曹爽的離間,自己才接到了太后的懿旨,宣佈罷黜曹爽兄弟的官職。

不得不說,司馬懿所寫的這篇奏疏是很有水平的!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其目的主要是集中攻擊曹爽一人,並沒有因此擴大打擊面。並且,司馬懿還向少帝曹芳表明,此次的行動僅僅只是為了將曹爽兄弟罷免而已,這一切也都出於自己對曹魏的耿耿忠心。

當然,司馬懿此次冒險行動的最終目的,肯定是為了進行一場針對整個曹魏皇室的奪權行動,但在寫給曹芳的奏疏中,他確是有理有據、滴水不漏的。為此,在這場巨大的軍事政變中,幾乎沒有出現過什麼戰鬥,就被司馬懿牢牢控制在了政治鬥爭的範圍內。

當時,就政治立場而言,所有重要的朝臣幾乎都站在了曹爽的對立面,繼而成為了司馬懿能在政變中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曹爽掙扎欲投降,桓範聞之大慟

少帝曹芳尚且年幼,手中也無真正實權,因此司馬懿的奏疏送出後,是先被交到曹爽手中的。

曹爽看過奏疏後,顯得既緊張又尷尬,他的心裡很清楚,自己執政的十年間任人唯親,而他的親信大臣們有了他的撐腰,自然也是目無王法、橫行霸道,為此得罪了不少士族門閥與朝中重臣,人緣的確很差。

按理說,曹爽的人緣如此之差,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怕是沒人會去支援他,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當時曹魏的大司農

桓範

卻站了出來。

作為三國時期的曹魏大臣,桓範其實算不上曹爽的心腹,而曹爽之所以尊重他,對他很客氣,也是因為同鄉的關係。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當時,桓範勸說曹爽兄弟:所謂

“挾天子以令諸侯”

,事已至此,咱們不如馬上將天子挾持到許昌,再調集四方兵力前來增援。然而,曹爽卻是個量小無智的人,對此猶豫不定,其弟曹羲更是無法決策。

桓範見狀急得不得了,便對曹爽說道:“如今,大將軍你的中領軍職務雖說沒有了,可城外還有不少隸屬你的軍隊,而我洛陽典農的治所也在城外,大將軍也可隨意調遣召喚,從此地去往許昌,不過兩天兩夜的路程,且位於許昌的武器庫也足以武裝軍隊了。”

事實上,如果此時曹爽可以聽從桓範的建議,帶著少帝曹芳去往許昌,並號召天下勤王,那他成功的機率還是非常大的。畢竟,此刻的曹爽還具有一定的正統性,而魏國那些立場未定的中間派們,見皇帝還在曹爽手中,是很有可能投向曹爽一邊的。

只可惜,儘管桓範費盡口舌,曹爽、曹羲兄弟卻依舊沉默不語,兄弟倆從初夜坐到五更,最終決定投降。在曹爽看來,即便自己投降了,大不了就是失去權力而已,至少還是一個富家翁。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犢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頭肉,今桓範隨卿滅門也。——引自《太平御覽》引《魏志》

得知曹爽心中所想,桓範悲痛不已,心中暗暗在想:如曹真(字子丹)這般的有才之人,竟生下了你們這群如豬如牛般蠢笨的兒子。沒想到,我桓範今日還要受你們的連累,即將被滅族。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前景理論”。其核心是指:當一個人在面對可見收益的時候,都會趨向於規避風險,而在面對可見的損害的時候,才會變得甘冒風險。

比如:讓你選擇拿走一百萬或一千萬,前者沒有太大風險,後者風險很大(最後可能一分錢也得不到),對於一般人來說,基本上都會選擇前者。

因此,對於當時的曹爽來說,他肯定是會選擇前者的,因為這其中還包含著他的家屬與財富。只不過,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政治是很殘酷的!

司馬懿誣告曹爽謀逆,使其被夷三族

實際上,曹爽不但蠢笨無比,還是一個很天真的人。

當天夜裡,曹爽便派遣侍中許允和尚書陳泰到城內拜見司馬懿,意在與其和談。此時,司馬懿開始數落曹爽的過失,可同時也明確表示,事情過後曹爽也只會被免職,不會再被治罪。

陳泰等人回去後,便將司馬懿的話原原本本地回稟給曹爽。不僅如此,司馬懿還派遣了曹爽非常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隨陳泰等人一同回去,遊說曹爽。

至此,曹爽徹底相信了司馬懿。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陪少帝曹芳回到都城後,曹爽立刻就被免除了官職。兩個月後,曹爽兄弟及其手下心腹何晏、丁謐、鄧揚、畢軌和李勝等人,包括桓範在內都被司馬懿誣以大逆不道之罪,並

“夷三族”

司馬懿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回顧司馬懿在整個政變中的表現以及他調集的資源,確實已經做到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正應了一句俗話:

只要鋤頭舞得好,哪有牆腳挖不倒!

其實,從“高平陵事變”發生的時間節點來看,以曹爽當時的實力,是完全碾壓司馬懿的。畢竟,那時候的司馬懿除了自身的名望,以及長子司馬師所豢養的三千名死士之外,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可曹爽卻不一樣,他手握著當時天下最強的實力,整個軍政大權都在他的掌控中,並且還有少帝曹芳以及整個朝廷班子。如果說,單靠實力硬碰硬的話,那時的司馬懿根本就不是曹爽的對手。

但是,歷史真正的程序與發展卻總是出乎人們的意料,俗話說:智者能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因此,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中最成功的一個策略,就是在關鍵時刻爭取到了那些中間派的支援!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曹爽的勢力被全部消滅後,司馬懿便以輔政大臣的身份主管魏國朝政,繼續誅鋤異己,逐漸使得整個司馬家族將魏國掌控在手。

“高平陵事變”兩年後,司馬懿因病去世,享年73歲。

可以說,司馬懿這一生就如同孫子一樣活了幾十年,最終熬成了爺爺才死。如果說,司馬懿沒有在事變之後誅殺曹爽集團的那麼多高官的話,那麼此次事件應該就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

只可惜,司馬懿最終背信棄義,將那麼多的人“誅三族”,也將自己篡位的罪名坐實了。當然,司馬懿活著的時候並沒有稱帝,所以也沒有篡位之名,但他的篡位之實卻是實實在在的。

關於“高平陵之變”最大的遺毒,就是敗壞了當時和之後朝廷的政治空氣,至於兩漢功烈、建安風骨,就此成為絕響。因此,西晉立國不久後,之前的功臣集團也迅速分裂,內部相互傾軋,大臣們更是賣官鬻爵,絲毫沒有一點新朝氣象,包括由曹丕興起的《九品官人法》改革,也自此人亡政息了。

此時,靠著陰謀篡權上位的司馬氏政權,對於士族門閥們的依賴,比起曹丕來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由此,那些出身寒素的功臣們,比如鄧艾、王濬,包括司馬家族的親信石苞,以及平定鍾會之役中的張華等人,都一直被士族集團壓制和排擠。

因此,中西晉一朝門閥出身的人官越做越大,而出身寒素的人卻沒有上升的通道。最終,形成了這樣一種可悲的局面: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司馬懿的謀與略:誣告曹爽謀逆並夷三族,無篡位之名卻有篡位之實

到了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皇權,便對外戚楊氏加以重用,同時還分封諸子,也為之後的

“八王之亂”

埋下了禍根。

為此,我國宋代歷史學家葉適曾經針對“高平陵之變”做出過一段評論:

嘉平之役,極是異事,曹氏造基之業,雖無兩漢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馬懿再世受遺,信非忠貞,何遽盜奪。

意思是說,“高平陵之變”一事簡直太奇怪了,曹家建國雖然沒有漢高祖劉邦與漢光武劉秀那麼大的功績,但從曹操開始到此次政變,已經相隔六十年了,民心也應該是向著魏國的。司馬懿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兩代帝王的託孤重任,雖說他不是什麼忠貞之士,但他能夠如此快地盜取國權,那就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了。

而況虛位無權,勢同單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閉門截橋,劫取事柄,與反何殊,此至愚不敢為,懿號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勝。

更何況,當時的司馬懿虛位無權、勢單力孤,竟然趁皇帝在城外謁陵之際,閉門截橋、劫取軍權。當時,司馬懿的所作所為,完全就是造反謀逆,而他的這種行徑,即使是大蠢至愚之人都不敢去做,而司馬懿向來都號稱是智謀之士,膽敢如此猖狂枉作,真的是出乎意料。

最終,葉適感嘆道:

結果,司馬懿竟反敗為勝!

TAG: 曹爽司馬懿武庫平陵桓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