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中年自救:至剛無剛

曾國藩的中年自救:至剛無剛

張宏傑·《曾國藩傳》·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這篇我們要講一講曾國藩的“大悔大悟”,講一講這兩年裡發生了什麼?請一定看到最後。

雖然我們一直在說,這位大儒有堅定的信念,年輕時便立志做聖人,但還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什麼事可以一蹴而就,對於早期的曾國藩而言,還需要經歷磨礪。

九江戰敗

讓曾國藩受折磨的是不被人認可,這裡包括了他的頂頭上司,咸豐皇帝,在帶兵打仗的艱難時刻不僅防著他,還處處使絆子。在獲得了初次的勝利之後他遭遇了“江西困境”,這次的困境逼著他離開了他意圖大展拳腳的戰場。

原來,曾國藩奉咸豐皇帝的命令,率師攻打江西九江。九江位於長江與鄱陽湖之交,是長江中游的重要戰略位置,有“水站必爭之地”的稱號。這場仗並不輕鬆,太平軍堅守的同時一直在做充分的準備迎戰,又因湘軍屢勝之後既驕又躁,使得太平軍有了可乘之機,將曾國藩帶領的湘軍“肢解”成兩部分,失去了作戰優勢。在之後的局面下,太平軍發動大規模襲擊,湘軍水師大亂,紛紛逃竄,船隻損失無數。最嚴重的是,曾國藩的坐船也被太平軍攻佔俘獲……曾國藩在太平軍逼近的關鍵時刻投水自殺,幸被救起。

太平軍取得的這次勝利,打破了曾國藩的計劃,讓他陷入了漫長的困境。之後太平軍重新控制了長江航道,發動了反攻,湖北的大片地區又一次落入太平天國手中,曾國藩一年多的戰果得而復失。

被皇帝拿掉兵權

這一時期的曾國藩不僅陷入了軍事危機,在政治上也陷入重重泥沼。湘軍在江西的軍餉得不到保證,部下陷入飢困,同時受到江西地方官員的譏笑、質疑……就在曾國藩萬分痛苦的時候,他收到了家中的訃告,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個噩耗成了曾國藩擺脫困境的良機。

怎麼回事呢?

原本曾國藩休了三個月喪假結束,本想透過奏請在家守孝為由向咸豐道清苦楚,讓皇帝體諒他授予他職權,誰知,皇帝竟然允了他的假期,實際上解除了曾國藩的兵權。

這不得不說是當頭一棒了。如果太平軍一直處於強盛狀態,皇帝是不會允許曾國藩告假的,畢竟是用人之際,但當時咸豐果斷罷了曾國藩軍權也事出有因:一是由於之前提到的“重滿輕漢”的觀念,咸豐將對抗太平天國的希望放在了自己的八旗和綠營。二是由於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實力大衰。

蟄伏兩年,“完成脫胎換骨”

被解除兵權,這讓曾國藩無比痛苦,一是由於受到了宿敵的誹謗,二是看到建功立業的機會就這樣溜走的無奈,再加上本就體弱多病的困擾。

在家的他要如何做呢?如何“脫胎換骨”呢?

其實剛回到老家的曾國藩是非常苦悶的,但好在他沒有放棄,他的心中有不甘和身為大儒學者的使命。他還是採用老方法,看書和寫信。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透過看書,他得以反思,回想自己的不足。透過與友人的書信,他也更加清楚自己需要改正的方向。

曾國藩反思到,自己在官場上一再碰壁,碰得鼻青臉腫,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也是重要原因。

回想自己以前為人處世,總是懷著強烈的道德優越感,自以為居心正大,人濁我清,因此高己卑人,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

也就是說,他的致命弱點是: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幹、一味剛強。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很多潛規則不是說消除就能消除的,行事過於剛正,表面似乎是強者,但實際卻顯示了弱者的一面,

丈夫當死中圖生,禍中求福;

古人有困而修德,窮而著書。

(咸豐七年·曾國藩)

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

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節莊敬。

(咸豐八年·曾國藩)

在曾國藩的這兩篇自箴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決心。這兩年之後被他自己稱為“大悔大悟”的兩年,他的思維方式有了重要的轉變,也為他日後更上一層臺階做了鋪墊。

我們再細看他是怎麼做的。

針對自己偏激、好名;喜歡公開批評談論別人的過錯;做事有始無終;待人接物過於怠慢,他的做法是:平心靜氣,更多考慮他人心理,站在他人角度立場思考問題;更多的是讚揚他人;做事慎重,有始有終;接人待物更誠更敬。

第一,他變得和氣、謙虛、周到了。

第二,他對皇帝不那麼直言不諱,而是學會了打太極拳。

第三,他不再慎於保舉,而會“同流合汙”了。

曾國藩是這麼反思的,也是這麼做的,我們可以在很多史料裡看出別人對他改變的評價。“待人接物,前後勢若兩人矣。”中年的曾國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

變,帶來新。就在曾國藩覺得自己與平定太平天國之戰沒有關係的時候,機會又來了。這個機會是什麼呢?會有什麼新的轉變嗎?請繼續關注。

TAG: 曾國藩太平軍咸豐皇帝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