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撰文|趙立波

19世紀中葉,勢不可擋的太平軍金田起義拉開序幕,如同疾風暴雨般搖撼著晚清王朝。

雖然在十餘年的鎮壓下將其平定,清朝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尤其造成7000萬人死亡,從根本來講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是近現代以來的一場難以承受之重的浩劫。以金田起義為代表的起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實力,加快了他的“抽心一爛和土崩瓦解之局”的速度。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洪秀全畫像

(一)、金田起義為何短短几年內橫掃大清半壁江山?歷史反面觀,假如洪秀全及第,假如林則徐不死。

1827年,虛歲十四的洪火秀開始參加考試,成為童生,然而遺憾的是,此後的四次考試,洪火秀均以落第告終,直到1843年已經三十歲的他最終沒能跨過這道比較低的門檻。此前的1837年的第三次科場失意後,洪火秀深受巨大精神刺激,大病一場幾乎死去。此後他改名叫洪秀全,徹底與過去進行決裂。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是拜上帝會洪秀全的生日,各地團營的首領見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在金田村“恭祝萬壽起義,正號太平天國元年”。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金田起義

剛剛登基的咸豐帝,在七天後得到確切訊息,他調湖南提督向榮、雲南提督張必祿率兵入廣西進行鎮壓。隨即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兼廣西巡撫赴桂督師。林則徐接到詔書後雖然重病在身,毫不猶豫立即上路,然而幾天後病情急轉直下,在路上“昏暈難起”,隨即病逝。假如天假以年,得以到廣西履職,憑他的能力、經驗、名聲、威望,是有可能在拜上帝會未成氣候之前,加以瓦解。即使來勢兇猛,林則徐也不會像後來的欽差大臣賽尚阿那樣無能指揮。清朝的根本問題甚至不在於多少天災,而是在於道德滑坡和上百年積累下的壅蔽全面噴發。而洪秀全為代表的底層,正是這一起來反抗的典型。太平軍從金田起義到攻克永安,歷時十一月,開仗數十次,如同摧枯拉朽之勢,讓裝備精良的正規綠營軍不堪一擊。

這些都說明人口壓力,官吏腐敗,鴉片橫流,清廷的矛盾問題如同火山一般集中爆發。加之連續不斷的外國侵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使得太平軍用了兩年多時間,就打到了南京,穩坐半壁江山,清廷一時之間搖搖欲墜,更為重要的是支撐清朝執行的精神支柱已經逐漸傾斜。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金田起義

從金田起義的初期戰役中,在清軍圍、追、堵、截的情況下,洪秀全、楊秀清採取突出重圍、運動作戰的戰術,來對付合圍的清剿戰術。欽差賽尚阿悲觀地承認說:“其馮雲山等由金田而東鄉由東鄉而廟旺,由廟旺而中坪、寺村……其實該匪定期捉夫,從容而走,官兵壁上環觀,竟有無可如何之勢。”《太平天國史料叢編》此外,在洪秀全滿口“天話”和“上帝之子”身份的影響下,洪秀全利用“天父下凡”的號令,太平軍愈發迅猛壯大。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咸豐帝畫像

(二)、曾國藩大辦團練,舉起儒家文化大旗,力挽狂瀾拯救大清已經傾斜的金字塔。

咸豐元年,曾國藩已經發現了大清危險的苗頭,他焦灼地數次給新皇帝咸豐上疏,雖然數次碰壁,甚至險些被咸豐定罪。對此曾國藩感嘆說:“書生之血誠,徒以供胥吏唾棄之具。每念及茲,可為憤懣。”《曾國藩日記》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曾國藩畫像

面對欽差賽尚阿在廣西平定太平軍不利,朝中多為其開脫講情,只有曾國藩“以軍務關係重大,議處罪名,宜從重者,不當比照成例。”但是會議還是決定對賽尚阿從輕發落。曾國藩不服,“會議罷後,公專摺奏請從嚴議處。”《曾國藩年譜》

賽尚阿因此最終被革職。此前他已經專門針對道光末期清朝百姓正遭受嚴重的“三大苦難”,為此他寫下了《備陳民間疾苦疏》給咸豐帝,希望能夠引起重視。圍繞銀價太貴,錢糧難納;二是盜賊太眾,良民難安;三是冤獄太多,民氣難以伸張。最後曾國藩懇切地說:“求皇上申諭外省,嚴飭督撫,務思所以更張也。”據《清文宗實錄》資料,迄道光末年,各省積欠銀兩高達2463萬餘兩,相當於咸豐三年戶部庫銀全年收入的51倍,真可謂奄奄一息了。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曾國藩書法

咸豐四年(1854年)2月,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在檄文裡,他聲稱太平軍是“荼毒生靈”,“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這次出兵的檄文是對洪秀全“真神能造山河海,那任妖魔一面開!”進行全面迴應。

(三)、一場重大浩劫,這場戰爭最終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曾國藩的湘軍為何能夠最終勝利。

曾國藩能取得勝利有許多偶然因素外,其中關鍵的戰略尤為重要,在用人上他“選士人,領山農”,“湘勇之興,凡官氣重,心竅多者,在所必斥。”曾國藩在戰術上就是六個字“結硬寨,打呆杖”湘軍每天要花四個小時行軍,走三十里,然後接下來再花四個小時挖溝修牆,並提出明確要求:“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修好之後,晚上再把軍隊分為三班,輪流站崗。這叫“站牆子”。當初投奔曾國藩的李鴻章以為曾國藩制敵克勝有何獨特招數前來鑽研,結果一看大失所望,事後對人頗有嘲弄地說:“吾以為湘軍有異術也,今而知其術之無他,惟聞寇至而站牆子耳。”《異辭錄》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相關形勢圖

在安慶之戰中,湘軍發揚了他們一貫善於打“呆仗”的特點。他們挖著戰壕,一步步將安慶包圍了起來,甚至連當地的地貌都被他們挖得改變了。由於安慶是天京的門戶,因此太平軍不斷向當地投入兵力。但在湘軍堅固的工事面前,這些援軍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到了最後,湘軍開始包圍天京,他們依舊用老戰法,用戰壕包圍了此城,使天京完全化為孤城。最終,湘軍挖通了地道,用炸藥炸燬了天京城牆,太平軍最終被滅亡。曾國藩雖然名曰“打呆仗”,實際他已然有意無意地摸準了後火器時代的命門,那就是“防守要遠遠強於進攻”。在那個時代,火器雖然發展到了新的高度,但仍然很難摧毀堅固的防禦工事,特別是戰壕。在沒有坦克的時代,“戰壕+火器”就等於無敵,很難攻破。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雙方激戰畫面

到了一戰時期,“結硬寨,打呆仗”終於大放異彩。交戰雙方用“鐵絲網+戰壕+火炮”組成了立體防禦,成為一個不可攻破的屏障。在那個時代,任何一場攻勢都會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在索姆河戰役中,英國人強行進攻德軍陣地,結果在機槍與火炮的攻擊下,一天之內便戰死六萬人。之後,在法國發動尼維爾攻勢中,僅在九天內,法軍就被德國打死了10萬人。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一個特大號的“呆仗”。由於協約國國力雄厚,最終活活拖死了德國,就像清朝拖垮太平軍一樣。而這正是曾國藩獨創戰法。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太平軍女兵形象

(四)、歲月從批判走向建設,雙方均是推進大歷史的重要角色,平定太平軍後,曾國藩陷入巨大痛苦,只希望早點離世。

如果不是洪秀全引起的“王殺王”,或許太平軍不至於付出如此慘痛代價,內耗加劇了太平軍提前退出歷史舞臺的速度。在安慶保衛戰時,在湘軍攻破城牆後,曾國藩幕僚趙烈文親臨現場,並作了詳細記錄:“殺凡一萬餘人,男子髫齒以上皆死,各偽官眷屬婦女自盡者數十人,餘婦女萬餘,俱為兵掠出。金銀衣物之富不可勝計。”此外趙烈文又寫到:“人肉價至五十文一兩,割新死者肉亦四十文一兩。城破入賊居,釜中皆煮人手足,有碗盛嚼餘人指,其慘如此。”、“暴骨如莽,此間亦有露骸數千具,臭氣尚勃鬱,飛蠅集處,攢黑成片,望之悽然。”《能靜居日記》在後來的田京陷落後,悽慘程度更為酷烈,讓人不忍直視。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太平軍

此外,清廷的代價也巨大,從金田起義揭竿而起,就把鬥爭矛頭指向清王朝。太平軍的反封建鬥爭,沉重打擊了清朝。

1867年7月21日晚,趙烈文記載了關鍵的一段日記:“初鼓後,滌師來暢談。言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曾國藩再一次蹙著眉頭問趙烈文。趙烈文平靜地說:“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說,現在“天下”治理已經很久了,已經發了太多敗壞問題,由於皇上一直很有權威,中間沒有先爛掉,所以現在不會出現分崩離析的局面。但據他估計,今後的大禍會先從中間崩塌,然後地方各自為政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並給出明確時間表,大概不出五十年就會發生這種事情。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趙烈文

曾國藩大驚失色問他:“然則當南遷乎?”

按照規律,南遷後往往能維持半壁江山。但 趙烈文的估計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最後曾國藩悲痛至極 ,如喪考妣,以至於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曾國藩又提出了說出了新的想法,希望趙烈文能重視當朝的恭親王的“聰明”和慈禧太后的“威斷”,能夠避免“抽心一爛”、“根本顛仆”的結局。而趙則堅持己見說,我曾見過恭親王的小照片,認為奕訢“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慈禧“威斷”反將使她更易受矇蔽。

太平軍強勢崛起,曾國藩幾大戰略拯救傾斜的大清金字塔,晚年為何陷入絕望?

清廷退位

之後不久,曾國藩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同治帝、恭親王奕 等,直隸總督之職位使他能近距離觀察清王朝的最高層,終於得出了“兩宮才地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皇上衝默,亦無從測之。時局盡在軍機宮邸、文、寶數人,權過人主。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在說完甚可憂耳之後,他徹底相信了趙烈文的理論。巧合的是,清朝果然從在此後的45年房倒屋塌,時間之貼近,滅亡形勢之精準,無不讓人歎服,趙烈文無疑成了最清醒的人物,別人看到的是表象,而他看到了太平軍之後的清朝的枯朽靈魂。

參考史料《能靜居日記》、《太平天國資料叢編》、《太平雜說》、《曾國藩全集》

TAG: 曾國藩太平軍洪秀全金田起義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