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女真人雖保留漁獵習慣但已轉入農耕社會

明清之際,女真人有很多部落,除了建州女真外,還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有三衛(努爾哈赤出自建州左衛),海西有四部(比較有名的葉赫部),野人女真則是在北方的諸多民族(有名的有達斡爾族)等,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各不相同,這既與東北地區的地理條件相關,也與他們的民族習慣相關。

遠古時代太久遠了,就不去說了。金人完顏部原來是比較落後的漁獵民族,用了幾千人(有同宗渤海人的鼎力支援)滅了當時最強大的遼、宋,南下中原,一部分野人女真就佔領了他們之前的土地,這個就叫做海西女真。

由於有金朝的打下的基礎,有些漢化,但是和完顏金國的漢化可真是比不了。由於這個時候元已經滅亡,海西女真成了上層是蒙古人(元朝東路諸王的遺留),下層是女真人的局面。由於北元政權的不斷騷擾,還有北方“野人女真”諸多部落也時常攻打,於是阿哈出、猛哥帖木兒這兩個萬戶的女真部落,就從黑龍江依蘭一帶,南下進入吉林。

明政府為了拉攏他們抵抗北元,就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這也就是——“建州女真”。建州女真隨著不斷遷往距離北京較近的遼東一帶,其實也是不斷漢化的。由於與朝鮮人接壤,朝鮮北部的騎兵經常追著他們打。他們就告狀到明朝,請求明朝主持公道。明朝也是夠大方,就把吉林和遼寧之間的一片適合農耕的土地給了他們。這裡可是明朝在東北地區,除了遼東地區外最好的耕地。

明清之際女真人雖保留漁獵習慣但已轉入農耕社會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後來,明朝衰落了,猛哥帖木兒的後代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代合併了海西女真(努爾哈赤時代動用兵力3萬人攻打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皇太極時代多次北伐擄掠各部人口,建立索倫八旗等),又利用蒙古內訌(林丹汗的野蠻霸道),統一了蒙古漠南部落。

建州女真徹底成勢了。

不過,這個女真也不是當年建立金國的那個女真了。單從名字看,上層幾乎全是蒙古血統,於是皇太極又搬出了自己祖先用的名字,改名叫“滿洲”(勿吉的另一種音譯)。

此時的女真人在雖然還保留著漁獵習慣,但早已轉入農耕。不然,他們也不可能有那麼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明朝鏖戰這麼多年。

15世紀末,明朝東北地區(包含外東北地區,建立了118個於史可查的衛所)的女真人還“惟知射獵,本不知耕稼。”到了正統年間,前往建州部的明朝官員吳良就驚奇地發現,建州女真“家多中國人,驅使耕作。”朝鮮官員進京朝貢時也在書裡說“潛渡婆豬江,直抵兀喇山北隅吾彌府,見水兩岸大野,皆率耕墾,農人與牛散佈田野。”

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監察御史盧瓊發現女真人“諸夷環徼而居,皆有室廬,而建州為最。”就是靠近蒙古部落的海西女真也讓這位明朝官員有了“俗尚耕稼”的印象。又過了幾十年,到萬曆年間,有兩個去過建州的朝鮮人申中一、李民郄帶回來一份報告,他們發現建州部此時“無墅不墾,至於山上亦多開墾;田地品高,則一斗落種,可獲八九石,瘠者僅收一石;土地肥饒、禾穀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

由此可見,到了萬曆末期,女真人在跟遼東漢人長達兩百年的接觸下,已經慢慢普及農耕,且農業技術在跟漢人的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加強,最終成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生產來源的民族。

明清之際女真人雖保留漁獵習慣但已轉入農耕社會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之後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還把俘獲來的漢人、蒙古人實行編民戶政策,統一分配到各處去開墾耕地。根據統計,後金僅在遼河以東地區就有三十萬日耕地(每日六畝),因此遼東以東地區後金共有耕地1981038畝。

根據記載,瀋陽附近各莊田產出比例最高的1:36,最低的1:30,平均在1:31之間。而屯監禁軍私賃田由於是私人耕地,因此積極性較高,產出比例高達1:48。在古代社會,糧食就意味著兵源與動員能力,而這也是後金政權為什麼能擁有很強攻擊性和動員能力的根本原因。

有了糧食,皇太極又不斷東征西討。五次入關,搶了近百萬口漢民。東征又搶了數十萬口。北伐野人,再搶了十多萬口。所以,滿清入關前,已經由一個20萬的小部落,成長為關外一個人口達200萬的最強大的奴隸主政權了。他們同時還擁有了瀋陽的冶煉工業,能夠打造出鎧甲和武器。

後金(滿清)憑藉著這些經濟優勢,才長時間保持一支戰鬥力強悍、規模龐大的軍隊與明朝相抗衡。這種力量可絕對不是連個鐵鍋都要南下搶的蒙古人所能相提並論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人口多了,所以一遇到災荒就是個災難。在明朝末年,剛好是小冰河期,後金經常鬧饑荒,所以他們拼命出來搶掠。如果明朝能守住個三五年,同時嚴抓內奸(晉商做生意販運糧食),後金也是很難維持的。

TAG: 女真明朝海西女真人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