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父兄弟的糾纏,兩邊選擇的困難,張遼在關羽和曹操之間的盤旋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漢末時期曹魏五子良將之首,曹操對他也是尤其的信賴。

張遼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追隨過丁原、董卓和呂布等人,基本都是屬於有始無終的降將。看當下情況不利於自己了,就選擇打不過你我就加入你的策略。

那麼問題來了,呂布跟隨這些人被戲稱為“三姓家奴”,為什麼張遼卻留下了一個相對正義的形象呢?

今天的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

作為同樣是追隨過三個主子的張遼,跟呂布有著完全不同的結局。在白門樓上呂布被殺張遼被招安,還得以重用,甚至成為了能跟關羽平起平坐的大將。這樣的結果跟張遼平時恪盡職守,公私分明的職業操守是分不開的。

君父兄弟的糾纏,兩邊選擇的困難,張遼在關羽和曹操之間的盤旋

因為他的忠義,在白門樓上才會有即將被斬殺卻被劉備強力勸阻、關羽下跪求情的場景;自此,劉備關羽兩兄弟在張遼心裡也記下了救命之恩。

但是後來在許昌的時候,張遼又做出了忘恩負義之舉,把關羽要放棄曹操追隨劉備的意願一字不落的告訴了曹操。這又是為什麼呢?

在《三國志》裡就有記載這個事情的經過,曹操讓張遼去試探的問問關羽,後來關羽的回話意思就是深知曹操對自己的厚愛,但是自己先前深受劉備的厚恩誓以共死不可違背,我最終是肯定不會留在這裡的,但是走之前我肯定會為曹公做些事情以報恩。

後來裴松之在批註這個故事的時候也說過,短短的幾句對話卻恰恰說明了張遼是個公私分明做事有原則的人。那麼張遼這樣做理由有哪些呢?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戰國策》中有句名言“士為知己者死”,白門樓上曹操完全可以斬殺張遼,以報當年在濮陽城東巷裡張遼火燒自己之仇。但是後來曹操並沒有這樣做,反倒為他鬆綁甚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張遼披上以遮風禦寒。能夠享受到此等禮節的降將中,張遼算是獨一份了。

君父兄弟的糾纏,兩邊選擇的困難,張遼在關羽和曹操之間的盤旋

在中某縣曾經放過曹操一馬的陳宮,對曹操同樣是有救命之恩,但是最終還是被曹操斬殺。這樣一對比,一個救過他命的人被斬了,一個曾要過他命的人反倒活下來了。足矣看出曹操對張遼的禮遇之深,也是因此張遼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君父,這說明張遼懂得回報禮遇之恩。

其次在關羽的問題上,張遼當時在曹操帳下做事,聽從曹操安排去打聽關羽的意願,無可厚非。然而,按照常理說,關羽在白門樓上對張遼也有救命之恩,張遼應該顧忌到這份恩情從中取捨。然而,張遼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一五一十的將關羽的意願告訴了曹操,沒有摻雜任何私人感情,這一點說明張遼做事公私分明。

按照儒家思想中的忠恕學問,張遼算是體現的淋漓盡致了,忠恕之道本來是分為忠和恕的, 對自己需要做到認真虔誠的品格。對人需要有理解和寬容以及尊重,有點類似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意思。 站在張遼的角度來講,曹操算是君父,關羽可以算是兄弟,既然兩頭為難,不如選擇中庸之道兩邊都不討好不得罪,如實做事即可。

君父兄弟的糾纏,兩邊選擇的困難,張遼在關羽和曹操之間的盤旋

可能從某種角度來講,張遼的這種行為還是相當於出賣了關羽,但是反思一下當時的情況,要是張遼有所隱瞞或者添油加醋的傳達,不僅僅雙方都沒好處,自己也惹得一生泥。

這就像我們在職場上經常碰到的一些問題一樣,知道這個事情做了會兩邊都得罪,但是又不能不做的時候,就沒必要糾結了,正常做事兒不摻雜自己的私人感情就是最好的選擇。公私分明簡單四個字,但是有時候能幫著我們解決很多事!

TAG: 關羽曹操公私分明白門樓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