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曹操是給曹魏留了不少“忠臣”,但司馬懿懂得怎麼去“解碼”。

一、曹魏”忠臣“的密碼

無論後世怎麼替曹操“翻案”

,阿滿軍前期易變節的毛病在史料上那可是寫得清清楚楚。曹操對手下很殘忍,小兵衣衫襤褸,犯了軍規動輒“棒殺之”。哪怕屠徐州後能燒殺擄掠一陣,但即便是曹操也不可能經常這麼幹。還有誰能心甘情願地跟他呢?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魏國員工有多想跳槽?”家夫勿念,

今有少西大漯(身上綁著繩子)

,何日能還?“——從曹嵩墓挖出來的工匠碑文(No:30)。直接用上捆了,這還僅僅是個家丁。

傳統儒家思想提倡君主施仁政,用溫和的手段獲得人心,反對嚴刑酷法激化矛盾。大致歸納為”行王道“,

是華夏古代廟堂的根本主旨。

就算是

學術完全對立的”孟荀之爭“

也能在這事上達成一致,其思想地位可見一斑。《荀子》:殘暴之君,將誰與至?《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可唯獨曹丞相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

最終靠著一招自創發明:”錯役兵制“

,把前期經常”兵奔 “的青州兵也鍛造成”鐵軍“了。即:每逢士兵遠征,把其親屬圈起來掛上號,安排屯田等繁重的勞作。

倘若將士在前方出現叛逃的行為,官府則會根據號碼查出其親屬並株殺。儘管這麼幹會增添普通人的思親之苦,但的確又讓大家

有了投鼠之忌諱

。豐富了古代廟堂欺壓的手段。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如下為曹魏”錯役兵制“的發展路程。

1是公元190年,曹操與諸將商議建立”錯役兵制“。因為攻下宛城後沒能控制住張繡及其軍隊的親屬,導致大規模譁變。2是公元208年,該制度基本定型。規定:藏匿叛逃者的親屬等罪,讓逃者逃無可逃。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3是公元217年,加強了懲罰範圍,就算逃兵沒有往家裡逃,親屬同罪。4是公元217年至魏亡。

由於高柔為宋金案求情,

改罰逃亡者親戚為奴隸。而叛變者依然是死罪。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此外,《三國志高柔傳》還記錄了一例蒙冤的例子。從這段史料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哪怕士兵沒有逃、也沒有叛,僅僅是失蹤或者未準時歸建,

親屬也有可能由於缺乏旁證而被治罪。

就這?你想想會有多少冤假錯案?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這的確不是什麼正道。孫權評”操以間親者為酷“就是指這玩意。如果非要說

曹操是“用了”不少“忠臣”,倒不如說他用酷法 “綁架”了多少人的“忠誠”

。只是很符合某些人亂世用重典的口味,而曹家人的確是脫穎而出了。

當然,秦代亦有”坐連制“。讓人不得不懷疑阿滿有抄襲秦制之嫌。但無論是

從法例的完整度或是推廣性來說

,“錯例兵制”的確是推翻了自漢以來”獨尊儒術“的基本盤,開了一次社會治理的倒車。

二、司馬懿篡權時,為啥沒有1個曹魏忠臣敢站出來抗爭?

高平陵事變後,

司馬懿手握大權:等於控制了曹魏所有軍隊的親屬,等於解開了曹魏忠臣的“密碼”。

那些之前忠心耿耿的魏軍官兵們,投鼠忌器,自然也就不敢出來抗爭了。但有一個例外:“淮南三叛”。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偌大個魏國,8、9個州,在覆亡時僅有1個“淮南”敢站住來,還是3次站出來兌現忠誠。是

因為淮南人沒有被曹魏的酷法所嚇到,所以在司馬氏奪權後,他們敢做出勤王的義舉來嗎?

分別分析一下。

1叛:王凌。

這1例有點特殊,大機率是為了個人私利。因為雙方軍隊還沒有對峙,王凌就看見自己的2個兒子被司馬懿綁出來了,所以,他立刻投降。但是,司馬懿可沒什麼信用可言,最後被逼死,滅滿門。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2叛:毌丘儉。

3叛裡最勇敢的。毌丘儉的全家都在京師。且準備也不充分。但毌丘儉對曹氏的忠誠度極高。為了國家社稷,具備了舍小家顧大家的覺悟。他的兒子臨死時還寬慰父親,表示雖死無恨。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但這樣的大義毫無意義。

不能代表世代被曹魏酷法折磨的廣大勞苦官兵。

就算是關二哥的軍隊在得知呂蒙善待其家眷後,也紛紛逃亡,更何況是暴虐的魏軍呢?

且軍隊訓練水平不高,具體到行動容錯率低,如文欽僅出城1次,就出現了大規模的譁變。到了最後時刻,

只剩下兩個小弟跟隨毌丘儉棲身與野地裡。

3叛:諸葛誕。

準備最充分,而史料上體現底層官兵受“錯役制度”最明顯的一例。一開始,司馬懿認為諸葛誕存在叛亂風險,於是要求他把親屬送往京城。諸葛誕不肯,遂叛。

雖然號稱有十萬大軍,但諸葛誕軍大部分是北方籍,

受“錯役制度”影響不敢野戰

,只能龜縮在城內防守。於是被包圍,糧漸盡,北方士兵開始逃亡。

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文欽說:

不如放北方士兵回去

。放東吳軍隊進來支援。諸葛誕不同意,他對自己數百個淮南籍精兵有足夠的信心。二人一言不合,內訌,城破。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而曹操留下的其他

忠臣,在曹操自己創造的“錯役”制度下紛紛露出怯弱的面目

。直接幫助司馬懿在篡權路上從勝利走向勝利,可真是諷刺啊。

縱觀三叛,

1是都有不敢野戰的特點。當龜縮城內發現糧食在流逝時,會極大的增加起事者的心理壓力。2是得不到其他地方的響應。地方對抗廟堂,最需要的是像漢末那樣,星火燎原、此起彼伏,形成岌岌可危的態勢。

而“錯役制度”對曹魏軍隊忠誠度的控制是相當有效的。你想想啊,底層魏軍的邏輯是服從上級,而這個上級是誰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哪個上級控制了自己的親人老婆,

姓甚名誰也就不是事了。

三、“酷法”擋不了起航的文明。

廈大教授曾

歪曲蜀漢是個江湖集團

,顯然他的日子過得太好了,缺乏被江湖人士拷打。事實上,曹魏才是那個把下作手段用盡用絕的組織,其醜惡做法完全支撐不了治理廣袤的土地。

如果曹操當初沒用此“錯役制度”,在司馬篡權時,

恐怕不止1個淮南站出來兌現忠誠。

也許司馬老賊評估形勢後,會事先就打消奪權的圖謀。

儘管曹操靠著“酷法”在前期解決了曹軍易譁變的問題,也取了大半個天下,但

該集團的本質如此,決定了他們坐不穩江山。

且“錯役制度”僅僅是曹魏“酷法”的冰山一角。如“酷吏”“五色棒”“屠戮習慣”“肉乾糧”等等。

讓人感到好笑的是,

司馬家族甚至是司馬懿本人是向來反對“酷法”的。

下圖第一段是司馬朗的建議:提倡各地管理使用各地的軍隊,以免增加人民的負擔。第二段是司馬懿的建議:提倡給百姓鬆綁,讓大家休養生息。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這的確是史料所載,讓人感到有些訝異。暫不論西晉的各類騷操作,僅以釋放民力而言,

相較於曹魏的晉朝的確是對老百姓仁慈了不少。

“酷魏”的根源在於曹氏“閹黨”的家庭格局。

一個在類似家族裡成長的人,禍害百姓的思想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否則你沒法解釋下面這句揭示的事實。一個無法抹去而又難以置信的事實。

曹操留下不少忠臣,司馬懿篡權時為何沒有1人敢站出來抗爭?

當人類往文明的方向起航時,

曹魏“酷法”就好似螳臂當車。

不管有多麼面目猙獰,都會被無情的丟進垃圾簍裡。或許會一時得勢,但天道輪迴,報應也會來得很快。

TAG: 曹魏酷法錯役司馬懿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