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中國禮制的發展脈絡:《漢唐禮制因革譜》

與西方法治形成鮮明對照者,乃中國的禮治。依錢穆(1895—1990)之說,“中國政治是一個禮治主義的。倘使我們說西方政治是法治主義,最高是法律,那麼中國政治最高是‘禮’,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是禮治”(《中國史學名著》,第180頁)。就此兩大傳統言,歐美社會對法治的歷史演進、制度運作、思想構成等均已進行過長足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中國(乃至東亞)則對禮治傳統的研究卻相當薄弱,至今未能對其歷史流變脈絡形成一個清晰的認識。

本文摘錄自《漢唐禮制因革譜》。

本譜的基本思路是將十七史禮樂志(附《通典》)、十七史諸列傳等、十七史諸本紀(附《資治通鑑》)、史注及其他文獻(附歷代《會要》)、後世彙輯與研究成果這五個層次的禮制史料,回填入漢唐間行禮和議論的時空背景中。具體而言,就是在歷時的脈絡中,將每一項禮典在漢唐間的執行,從如何起步,如何變道,留下了哪些路標,關鍵性的轉折點在何處,到最終如何走向唐開元之隆盛狀態,進行儘可能細緻的勾稽與疏證,努力呈現各項禮典的設立執行、因革遞變,包括儀注品類的增刪和器物度數的挪移等。這是因為“‘禮義’體現在‘禮儀’的各個細節上,牽一髮而動全身”(閻步克《服周之冕》第一章),只有在不折不扣經歷了這一過程之後,方可進而分析儀節隆殺與損益的理據與成因,其間融入了大量學士議禮的真知灼見和學養識力。

理清中國禮制的發展脈絡:《漢唐禮制因革譜》

▲《通典》書影

基於這一思路,這部《漢唐禮制因革譜》在設定上打破了禮樂志乃至《通典》一貫所採用的,總述加例證式的敘述模式,而是嚴格依時間先後為序將史料予以系年、考辨和疏釋。全部史料以朝代為框架,各朝代下以帝王年號紀年,下設條目儘可能標註到某月、某日。這樣對於呈現禮制因革變遷大勢,高效利用和開發禮制史料,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且本譜本身已內蘊了好幾項禮制史研究的前沿課題,望有識之士進一步開拓。

在系年的基礎上,本譜嘗試進行分卷。五卷的分設,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本譜將漢唐間禮制的演進分為五個發展時期。按都城所在地為團塊進行分期,打破了完全以朝代為分界的固有模式,表面上看以都城的轉移為標誌,但實際上隱含著漢唐間禮制發生重大變革的幾個關鍵步驟,反映出由漢至唐逐步走向精密、豐滿的演進大勢。今以南郊祀天為例,將每一期的大致情況略作介紹。

第一期是西漢(前206—25),都城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此時為漢唐禮制的創立期。以郊天為例,西漢成功實現了由郊五畤到郊泰畤到京城南郊的轉型,由此南郊祀天之制可謂正式走向正軌。

第二期是東漢至西晉(25—316),都城在洛陽,此為漢唐禮制的成型期。蜀漢、孫吳則附於曹魏之後。以郊天為例,東漢透過在新京城重建南郊,將西漢二百餘年積累的成果落實下來,魏晉以來,在沿承的基礎上開始分辨圜丘與南郊之別,終於在西晉成功合併圜丘於南郊,郊天禮制的主體框架由此落定。

第三期是東晉南朝(317—589),都城在建康(今江蘇南京),此為漢唐禮制的成熟期。以郊天為例,東晉在新都城重建南郊,禮制再一次出現反覆,經過了分立南北郊,分別圜丘與南郊,至梁武帝年間禮制趨於成熟。

第四期是北朝(386—581),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又到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又到長安,此為漢唐禮制的新建期。從時代上講,此時期與東晉南朝一北一南,差不多同時展開。以郊天為例,北魏以來一直努力在向漢晉禮制傳統迴歸,至孝文帝遷都以後進度加快,基本實現了一郊二祭的大格局,北齊、北周禮制又一次新建,大致沿承北魏之制。

第五期是隋至唐開元(581—732),都城在長安,此為漢唐禮制的極盛期。以郊天為例,隋禮直接上承自南朝梁禮,圜丘、南郊分祭,唐代在此基礎上經過武德、貞觀、開元三度定製,雜說、歧說刪汰盡淨,至開元年間一歲四祀之精密譜系最終告成。

合而言之,漢唐郊天之禮的演進脈絡如下:西漢創立祀天之壇立於京城南郊,東漢至西晉圜丘與南郊分祀之制大致成型,東晉南朝冬至圜丘、立春祈谷一罈二祭之制基本成熟,北朝則先後於平城、洛陽、鄴城、長安多次重建南郊,儀制未定,隋以後則在北朝的基礎上充分吸取南朝議禮成果,終於開元時趨於完備而極盛。漢唐禮制因革可分為創立、成型、成熟、新建、極盛五期,由本譜基本確定下來。不過,總合全部五禮之制,進行更翔實、更細化的論證,則將俟諸他日。

目錄

凡例

卷一 敘說

一、禮典的兩座高峰之間

二、漢唐禮制史料分層

三、分卷的依據:以郊天為例

四、國本乎?虛文乎?

卷二 西漢:禮制創立期(前206—25)

卷三 東漢至西晉:禮制成型器(25—316)

一、東漢之部

二、魏之部

三、蜀之部

四、吳之部

五、西晉之部

卷四 東晉南朝:禮制成熟期

一、東晉之部

二、劉宋之部

三、南齊之部

四、梁之部

五、陳之部

卷五 北朝:禮制新建期(386—581)

一、北魏之部(附十六國)

二、東西魏之部

三、北齊之部

四、北周之部

卷六 隋至唐開元:禮制極盛期(581—741)

一、隋之部

二、唐初至開元之部

主要參考文獻

年號索引

人名索引

專家推薦

中國傳統的國家治理體系可概括為禮治,探究漢唐禮制是陳寅恪以降中古史研究的主題之一。這一課題雖獲得學界的普遍關注,但終未能得出禮制因革與國家治亂間之關係的圓滿詮釋,從而嚴重製約了整個中古史研究的深入。顧濤先生長期從事中國禮制史、中國經學史的研究工作,於文獻中進行細緻入微的耙梳抉剔、排比綜合,將禮制史料歸入歷史脈絡,從中審視每一項禮典的起源、發展、鼎盛過程,進而分析其發生興革的原因所在,堪稱發千年之覆,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文獻中的新史料並不會自動呈現,顧濤先生透過獨特的視角、方法為深度利用文獻提供了範例。其研究成果,對當今國家治理的借鑑、對深化和推動中古史研究,亦不無現實意義。

虞萬里(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教授)

漢唐時期,禮制複雜多變。周禮與漢制、經典與社會、學術與政治、士族與皇權,各種關係交織其間。關於漢唐禮制的通貫或專題研究目前已有不少,顧濤先生的這部鉅著,全面整理漢唐禮制史料,區分史料層次,對各項禮制之因革損益進行編年鋪排,抽繹其邏輯理據,考釋其演變條理。該書結穴於《大唐開元禮》,編年分類,綱舉目張,條理煥然,極便查索,為漢唐文化史研究案頭常備之書。

楊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漢代之後,禮學的另一個高峰以《大唐開元禮》為標誌,故漢唐禮儀是中國禮制史上最為重要的兩個階段。而我所讀到的關於禮制的書,以近期出版的顧濤先生所撰《漢唐禮制因革譜》最為重要。

韋力(著名藏書家)

作者簡介

理清中國禮制的發展脈絡:《漢唐禮制因革譜》

顧濤

,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禮制史、中國經學史。著有《中國的射禮》(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合著《漢語古音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工具書使用和文獻檢索》(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在禮制研究領域發表的代表性學術論文有《論百年來反禮教思潮的演生脈絡》(香港《能仁學報》第13期,2015年)、《論古典婚禮根植於人之情性》(《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周代諸樂名義考辨》(《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夏之卷)等。

理清中國禮制的發展脈絡:《漢唐禮制因革譜》

《漢唐禮制因革譜》

上海書店出版社

TAG: 禮制漢唐之部南郊天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