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程序有二十四個朝代更替,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特點。

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對中央集權和朝堂管理基本都大同小異,對文臣壓制輿論,整頓內務,對武將實行兵權收繳,部隊重現編制政策以保證皇權的穩定性。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可並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實行這樣的政策,在唐朝後期,藩鎮割據,社會動盪不安,皇權也更替頻繁,相比較政治而言,武裝力量才是皇權的根本,擁有軍權也就擁有了皇權。

當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對整個國家的統治政策區別於任何一個朝代,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歷史地位也頗受爭議。

一、黃袍加身,對武人的警惕

1。多次見證禁軍擁立

唐朝末期,皇帝的影響力越來越低,各地強大的藩鎮將領開始割據勢力,自立為王。最後唐朝皇帝被迫禪讓帝位,唐朝盛世結束,開始了五代十國的混亂統治。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自五代以來,各地強大的藩鎮勢力不斷以兵力滲透中央,導致皇城的禁軍規模不斷壯大,實力也空前強大

從這個時期開始,後唐明宗李嗣源、末帝李從珂、後周太祖郭威等皇帝都是由於得到禁軍的擁立登上皇位的。

在各勢力爭奪皇位的時間,趙匡胤還是軍中一個低階的軍官,因協助郭威奪取政權有功,被提升為殿前都點檢,由此開始掌握了禁軍的最高指揮權。

取得了禁軍的指揮權後,趙匡胤的勢力開始逐漸擴大,最後因周恭帝年幼即位,根基不穩,在禁軍擁立之下,趙匡胤令周恭帝禪位,自己做了皇,改國號為宋,自為太祖。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宋朝建國的初期,趙匡胤對當時禁軍的九名高階統帥非常的忌憚。這些統帥都跟隨趙匡胤多年,大部分都是趙匡胤稱帝前的結拜兄弟,其中還有一部分是禁軍的中堅人物,他們在趙匡胤的奪權活動中均有極大貢獻。

2。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雖然在這些功臣的推舉下成為了皇帝,但他見證了太多次皇權更替,對禁軍也是非常的忌憚,尤其是這些位高權重的禁軍親信將領。這些將領畢竟手握兵權,又功勳卓著,所以趙匡胤並沒有採用極端手段,而是顧及的多年的兄弟情誼。

趙匡胤在趙普的建議下采用了懷柔的政策,解除這些禁軍大將的兵權

。關於釋兵權的形式,是不是設宴杯酒釋兵權,雖然學界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但是最後的結果是確定的,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韓重贇、羅彥環、張令鐸等開國的禁軍大將被解除了兵權。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這一措施顯示了趙匡胤結束五代以來武人干政風氣的決心, 開啟了宋代偃武興文的時機。也為宋朝後世將帥各守外藩,武人不得干預中央政治的局面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收回了高階將領的兵權,又力圖透過制度改革來從根本上防止武人專權。趙匡胤在中央建立樞密院和三衙,而從太宗以後朝廷又以文臣統兵, 而形成了以皇帝為最高統帥,直接掌握軍隊的建制、調動和指揮大權。

天下軍權三分, 即樞密院、三衙和率臣相互制約的軍事領導體制。這樣,

統治者巧妙地將兵權一分為三,“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率臣有作戰指揮權而“不得專其兵”,使軍權高度集中於皇帝,從根本上將武將專權的可能性被遏制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二、重文輕武

1。文臣上位,武者沒落

宋朝的樞密院是中央掌兵機構,在宋代以前的朝代,掌握兵權的機構基本都由武將擔任,但趙匡胤稱帝后對武者的忌憚太深了。

為了平衡武將的權利,他在樞密院中安置了大量的文臣,其數量基本與武將持平,

不論正副職,武將都略多於文臣,還能基本保持武將對國家軍隊的基本排程;但從宋太宗時期開始,樞密院的文臣數量逐漸超過武將,而武將的職位也多為副職,沒有實權。僅僅經過幾十年的更迭,宋朝的武將便退出了權力中心。

武將在統兵體制中的地位下降其實並不影響整體的軍事實力,但隨著宋代歷代皇帝對重文輕武的愈演愈烈,武將對軍隊的指揮權也逐漸喪失。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淳化五年,為鎮壓四川王小波、李順起義,特命參政知事趙昌言出任川陝兩路都部署,節制當地所有的統兵武將和宦官,至此開始參用文臣充任各地統兵將領。

澶淵之盟以後,文臣獲得最高指揮權,以文馭武的方針貫徹於各地統軍系統之中。

不僅如此,從趙匡胤開始,取消了藩鎮領有支郡的權力,在對地方的行 政管理方面逐步起用文人取代了武人。

到太宗時期,地方藩鎮的人事任免權也被完全剝奪。

藩鎮賴以生存的地方財賦大權也被委之於文官,並收歸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藩鎮的財權被削弱了,中央的財權得到了加強,藩鎮割據的物質基礎不復存在。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宋朝初期,透過對藩鎮和節度使得這些限制性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以文制武的體制下,武將也逐漸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這也導致了宋代後世軍事部署能力降低,軍事行動過於繁雜,從而出現了屢戰屢敗的局面。

2。猜忌與縱容並存

宋朝初期另一項獨特的政策是對武將的猜忌和縱容,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政策結合在一起

。趙匡胤在位期間,武將的地位相對較高,除了一些具有重要兵權的將帥外,大部分的普通將領都沒有變化,趙匡胤對他們也比較相信,尤其是地方將領,還給予了一定的自主權,只是將軍權的歸屬收到中央。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這就造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在中央的進軍將領受到嚴格的監管和限制,但在中央之外的地方軍事將領卻擁有非常大的許可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宋太祖對武將沒有猜忌。

因為中央對武將的猜忌,導致對武將的誣告成風,趙匡胤一手提拔起來的猛將張瓊因得罪奸佞文臣,遂被誣告私養部曲等罪名,結果太祖不經取證就將張瓊拷打致死。事後才知道張瓊僕從不過三人。雖然張瓊冤死獄中,但趙匡胤沒有覺得自己的做法有錯,可見其對帶兵將帥的警惕和猜忌。

宋朝初期的統治者在政治上猜忌遏制武將的同時,又在物質上乃至刑罰上姑息寬縱武將,看似矛盾的政策實際也是抑武政策的一部分。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趙匡胤就對許多高階將帥的行為非常寬容,諸如欺壓百姓、剋扣糧餉、搶掠民女、借錢不還等行為還採取了容忍和姑息的態度。

三、重文輕武的歷史原因

1。膨脹的武將集團

宋朝初期,統治者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勢力膨脹的武將集團,趙匡胤就親歷了多次軍事政變,自己也是擁兵自立,對軍隊的重要性比常人有更深的認識, 對軍隊的威脅也有更深的警惕和戒備。

雖然趙匡胤已經登上皇位,但降低武將集團的威脅,維持皇權的穩定才是統治者憂慮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改變五代以來驕兵悍將威脅中央集權的局面, 矯正社會風氣, 統治者遂全力強化中央集權,“懷黃袍加身之疑,以痛抑猛士”,確立了重點防範和限制武將的政策和崇文抑武的導向。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由於五代時期武將的勢力已發展到頂峰,所以要徹底扭轉局面就不得不“下猛藥治頑疾”,但是矯枉過正也往往產生於此。

2。歷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宋朝初期,抑武政策的確立還有著更深刻的背景

。封建社會建立以來,皇權的強化是一個總體趨勢。

自秦漢建立起集權帝國取代了殷周之際的部族聯合,門閥階級站上歷史舞臺,成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政治體系。到隋唐時期門閥逐漸衰落,但是藩鎮節度使的勢力又逐漸強大,軍閥代替門閥成為左右政權的力量,並且在五代時期極端膨脹,皇權受到嚴重挑戰。

可是,恢復和鞏固封建秩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要求。所以,加強皇權的力量,削弱權力集團的勢力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文臣上位,武者沒落?淺析宋朝初期的“文武之策”

總結

宋朝初期的“文武政策”雖然達到了統治者防止武將叛亂的目的,但綜合來講,這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抑武政策還使武人地位空前降低,素質下滑,也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畸形的扭轉,尚武精神嚴重缺失,世風日趨文弱,並且一直影響到後世。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

2.《宋論·卷2》

3.《宋論·卷6》

TAG: 武將趙匡胤禁軍宋朝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