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如今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三九天”了,特別是生活在北方的小夥伴們,棉衣棉褲那是必不可少,北方多數地區也都開始降雪了,氣溫低至零下。現在我們的冬天外出可以有羽絨服穿,屋裡有暖氣或空調。那麼在古代的冬天,有沒有像現在一樣冷呢?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答案是有的,甚至比如今的冬天更冷,天氣冷到變成了自然災害,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明朝的滅亡,是許多原因綜合起來共同作用的結果。明朝末年崇禎帝登基,本想有一番作為,拯救大明王朝,但無奈明朝已經問題太多,再加上崇禎個人領導決策問題,導致國家內憂外患,最終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在煤山上吊自殺,大明王朝滅亡。

李自成起義,最終率軍佔領北京,這些大家都很熟悉,這是明朝滅亡的直接原因。但是剛才說過,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溫度驟降,導致自然災害的發生,引起全國範圍的大饑荒,之後就農民起義頻發,李自成就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所以,明朝末年的這場自然災害影響巨大。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下面就來給大家聊一聊明末這場百年一遇的嚴寒到底是什麼情況?

這場嚴寒被稱之為明末的“小冰河期”,從明朝的中期開始,我國氣溫突然驟降,到1600年——1644年的時候,達到了氣溫最低點,這個時期也正是明朝末年的那段日子。之後冰河期又延續了幾十年,期間也發生了朝代的更替。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小冰河期”字面意思就是非常寒冷的時期,歷史上發生過的小冰河期都導致了地球氣溫大幅下降,全球糧食減產,並引發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動盪,導致人口驟減。中國學者最早對明末小冰河期進行研究的是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他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引用了明末遺民談遷的筆記《北遊錄》,談遷在書中記載道:他在1653年(順治十年)的6月(陽曆大概7月底)從杭州出發,一路坐船北上到北京,大概在農曆10月(陽曆11月)到達天津,當時天津的已經非常寒冷了,所有運河都結冰了,談遷只能改坐馬車到北京。運河冰凍一直持續到次年3月才開始解凍,冰凍時間長達一百天天以上。在水電部水文研究所整理的我國1930-1949年,天津附近楊柳青站所做的運河冰凍記錄來看,這期間運河平均每年冰凍時間只有56天。這足以看出明末小冰河期運河的冰凍時間要比正常時期多出很多。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燎爐

古人在面對嚴寒的時候,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增添衣物,或者適當運動、烤火取曖等。在石器時期,人們就已經學會了如何用火來燒烤食物、取暖和照明。到了春秋之後,取暖的方式又有了進步,出現了一種叫“燎爐”的工具,專門用來燒炭取暖。到了明朝,取暖的方式就更多了,這樣看來,嚴寒對人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那麼為何明朝還會遭受到小冰河期災難性的打擊呢?

關鍵問題就出現在嚴寒氣候對於農作物的影響上,人在冷的時候可以烤火取暖,增添衣物,以此來抵禦嚴寒,但農作物卻不能,必然會受到重創。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在崇禎五年至十五年(1632年~1642年)期間,黃河流域曾發生了連續11年的大旱,這也是近幾百年來黃河旱災持續最長的一次,也是受災範圍最廣的一次。崇禎三年,陝西大旱;崇禎四年,河南大旱;崇禎五年,山西大旱;崇禎十年,河北、山東大旱,這些自然災害造成當地區禾苗盡枯,莊稼絕收。在公元1639年(崇禎十二年),當時的米價一石已經漲到了一兩銀子,第二年更是飆升到3-5兩。

自然災害不僅造成明朝的內亂,還出現了外患。身處東北的女真族也受到了小冰河期的影響,遊牧民族本身就是靠天吃飯,他們對抵禦最自然災害的能力更差。所以,他們也紛紛南下入侵中原地區,最終由滿族建立的清朝取代了明朝。

古代到底有多冷?曾經有個朝代因為寒冷而導致滅亡

綜上所述,小冰河期對明朝的影響,更多的是帶來了許多重大且持續性很長的自然災害,同時明朝的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最終造成了朝代的更迭。自然現象的異動透過生態鏈的傳導,最終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一些自然災害本身是無法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透過對自然災害的研究,做出儘可能全面的應對方式,做到有備無患,最大程度的減少災害帶來的後果。

歡迎閱讀文化歷史那些事的原創文章,大家有什麼想共同討論的,請在下方留言或私信,一起分享閱讀樂趣。

TAG: 冰河期明朝自然災害崇禎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