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曹坡村,是一個總村名,又分為中曹坡村和東曹坡村,屬會昌街道辦事處管轄。明正德《懷慶府志》稱永安鄉曹家坡村;清康熙《孟縣誌》稱永安鄉還初裡曹家坡村;清乾隆《孟縣誌》稱永安鄉東曹坡村、耿莊村、西曹坡村;民國《孟縣誌》稱一區東曹坡鄉,下國轄東曹坡村、小王莊村、西曹坡村;建國後,初期不變,1954圻屬義井鄉;1958年歸屬城關公社,分別建立東曹大隊和中曹大隊,東曹大隊下轄東曹、丁十字莊、小王莊和閻灣四個自然村,中曹大隊下轄東莊、吳莊、耿莊、新莊、小侯莊等幾個自然村;1983年社改鄉,大隊改村委會,之後又鄉改鎮;1998年劃入新成立的會昌街道辦事處。

曹坡村,原為黃河岸邊一個村莊,明清時期,黃河幾乎是年年氾濫,黃河沿岸村莊時常被洪水淹沒,民舍被漂沒,農田被沖毀,普通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時常受到威脅,所以自明嘉靖年間,黃河沿岸村莊開始陸續向大堤內遷。曹坡村先是遷至古護城堤內側的大堤下居住,主要目的是以便農耕。北遷後曹坡村分成了多個村莊:曹坡村、東曹村、中曹村、西曹村和王曹坡村,村莊得名主要來自所在村莊位於老曹坡村的方位,這也是孟州村名的主要來源之一。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黃河再次發生特大洪水,幾乎摧毀了大堤外所有的村莊房舍,幾個曹坡村這才再次向北遷入大堤外的高地上建村。王曹坡遷入今三道溝村的大王莊,西曹坡內遷後併入馮園村。

為什麼村稱曹坡村呢?當然還是與明初洪洞大移民有關。據傳:明初,曹氏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孟縣河陽驛嶺坡建村,故名曹家坡村,簡稱曹坡村。

如果總把村莊名稱的來源套用明初移民,總以姓氏定居為名的慣例,那麼就會淹沒了許多孟州原本地村名的文化內涵。現在關資料表明,曹坡村名的要比明初移民來源說要早地多,當然這個資料表明村名來歷的典故也是來自“據傳”,不過是更古老的“據傳”。

據傳:唐宋時期,孟州城內有一位姓曹的歌妓,以才藝和美貌聞名於孟州城,但卻紅顏薄命, 年少早卒。死後葬於河陽驛附近的坡下,有位多情文人從墳前路過,隨題詩一首,以表懷念之情。詩名《題曹娘墓詩》:“昔日河陽縣,氤氳香氣多。曹娘嬌態盡,春樹不堪過。”明《孟縣誌》記載:“河陽今按舊跡無考,今之曹坡是其地耳。”也就是說,曹坡之名來自歌妓曹娘埋葬地。這“據傳”要比明初曹姓居在坡下的“據傳”似乎更有文化內涵。

不知是否是因曹娘為歌妓而使村民不願承認,而沒人說起,還是原本沒人把此事與村名的來源聯絡起來,所以就按照習慣把不知道來源的村名一律套用明初移民建村而得名的套路之中。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歌妓,她們以自己的堅貞、不屈、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抱負而留傳千古,如南朝有蘇小小,宋朝有梁紅玉,明代有李香君,還有拉著丈夫錢謙益投湖的柳如是。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黃河左岸大堤0公里標記碑

中曹村緊靠著一段黃河防洪大堤,大堤的西端有孟州市黃河河務局樹立的兩塊石碑,小碑上書“黃河左堤——0——0+ 000”,大碑首題為“黃河左岸堤防發端碑記”,說黃河“千餘里堤防起始於河南孟州中曹坡”,這就是著名的千里黃河大堤的零公里處。

有史料證明,唐時黃河在下孟州城曾溢河,但那時還屬地下河,溢河也時偶爾發生。自宋朝始,下孟州城溢河就開始比較頻繁,特別是進入金朝後,河床迅速抬高,河道越來越淺,下孟州城不斷被淹,所以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防禦使麼公才把孟州城遷至今址。三十年後,孟州城又從上孟州遷回了下孟州,又過了四十年,忽必烈中統五年(1264年)的蒙古國,也就是後來的元朝,宣授孟州長官範真再次大規模修建上孟州城,之後又從下孟州搬回上孟州,從此固定了下來。

為了保護上孟州城的安全,自金後,開始在城南修築防洪大堤。明《孟縣誌》就有修築大堤的記載:“古築此,以捍河患者。”這就是小金堤。乾隆《孟縣誌》記載:“小金堤並二層護城堤古陽堤各一道,小金堤在縣西南八里。”

根據元至正十年(1350年)《金堤西建立顯聖廟記碑》的碑題所題“金堤西”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小金堤,在元初的至正年間已經存在,說明小金堤是為下孟州城而建立,應為上孟州城搬遷後的配套工程,以御黃流衝激。所以說小金堤應創始於金元期間,即1188年至1264年的76年間。另外小金堤西的南北走向的西古陽堤和孟州城東的南北走向的東古陽堤也應是這一時期修築。

雍正五年(1729年),又在小金堤和東古陽堤之間,距孟縣城約10裡處,修築了一道護城堤,西起小金堤,東至海頭村,稱為古護城堤,長約5公里。這幾道大堤組成了一個半園型,構成了孟縣城南面護城堤網,以防止黃河洪水對孟縣城的直接衝擊。

乾隆元年(1735年)之前,小金堤和東西古陽堤一直由孟縣自費維修,乾隆元年之後,維護費用納入黃河治理經費之內,每年上報費用基數,由國家統一調配,稱為欽工。

乾隆十九年(1754年),黃河再次爆發洪水,不僅把小金堤和東西古陽堤全部摧毀,還把孟州城正南的一道護城堤和一道二層堤全部沖毀,洪水由南城門、龍門和西城門衝入孟縣城。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至嘉慶十七年(1812年),孟縣官民又在孟縣城西小金堤舊址東3裡處修築了一道斜堤,自斜堤北頭距孟縣城5裡處向東又新築一條護城堤,東接東古陽堤尾,稱為今護城堤,又組成了一道孟縣城的護城網。今天我們看到的中曹村旁的大堤就是這樣遺留下來的。幾百年來,為了保護孟州城的安全,歷朝歷代從來沒間斷過對它的加固和維護。雖然這道大堤也被迫成為過黃河大堤,但準確地說,它是一道護城堤。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大王廟大殿捲棚

中曹村南大堤北有一處黃河廟,當地人稱大王廟。據《孟縣誌》記載:大王廟修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現大王廟內僅存的三間建築為大殿前的捲棚,雖為清代晚期後經過多次維修,但木製大架保持還算完好,屋頂儲存也基本完整。捲棚前金柱為四根石柱,上刻有兩副對聯。明間石柱上刻:上聯為“注灌遍九州砥柱中流明德遠”,下聯為“經營通萬里保障下土聖功宏”。次間兩外側的兩根石柱上刻的對聯為:上聯為“人存恭敬之心默然感應”,下聯為“神有高遠之功蕩乎難名”。殿前存清代道光年間重修大王廟石碑一通。

孟州南臨黃河,境內原有濟水、湨水、同水、湛水、文水等多條季節性河流,因此,自古以來孟州境內竟建有多達20座以上的河神廟,但儲存下來的唯大王廟大殿的捲棚三間和北開儀村南的鎖水閣一座。近年來,附近村民自發捐款捐物,對大王廟進行了修復,不僅復修大殿和廊房,還砌以磚牆恆之,裝上了一幅紅色的大門,初具規模。

古代修建大王廟,祭拜河神,是民眾的一種樸素的情感,求河神保一方平安,求河神賜五穀豐登。世易時移,現黃河已遠離孟州城達10公里以上,黃河上游的大中型水利樞紐已起到了最大的水量調節作用,河神廟等也已成為了傳統文化裡的記憶。如果,我們如果能把復修起來的大王廟裝修為孟州水利博物館,使更多人走進來,從歷史的角度來了解黃河、瞭解孟州、瞭解明天、瞭解今天、展望明天,那麼,大王廟被修復將的意義將得到更大的發揮。

作者簡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理事,孟州市韓愈研究會顧問,孟州市歷史文化愛好者。

監製:王秋生 總編:藺鴻波

統籌:楊焱輝 主編:湯曉冬

責編: 趙雅潔

孟州市融媒體中心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孟州地名說】曹坡村-千里黃河大堤始於這裡

TAG: 曹坡村孟州城金堤黃河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