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我們讀古代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的皇帝稱為“什麼帝”,有的皇帝稱“什麼宗”、“什麼祖”,有的皇帝則稱為什麼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稱呼上的區別呢。我們在稱呼古代帝王的時候,可以稱呼帝王的諡號,可以稱呼帝王的廟號,可以稱呼帝王的年號,甚至可以稱呼他的外號。我們還會發現清朝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稱呼年號,皇帝在活著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什麼帝,但是如果說清朝皇帝沒有諡號那麼就錯了。清朝皇帝不僅有年號,也有諡號和廟號。但是我們一般稱呼其年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了解什麼是廟號、諡號、年號。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在宗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號。中國古代廟號存在的時間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商朝。根據宗法制度,對國家有重大功績、值得子孫後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會特別追諡廟號。商朝時期,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叫“太”、功高者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為“中”。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氾濫。魏晉以後,基本上除了亡國之君或者傀儡皇帝以外都擁有廟號。而隋朝以後,基本阿貓阿狗皇帝都可以追諡廟號,甚至包括亡國之君也可以擁有廟號。廟號主要有“祖”、“宗”兩種,通俗點說就是開創為祖守成為宗。有開創之功一般稱為太祖、高祖,如唐高祖、明太祖。重新打天下、定秩序一般稱為世祖、聖祖、成祖,如漢世祖、清世祖、清聖祖、明成祖。太宗則有發揚光大的意思,如唐太宗、宋太祖、清太宗。世宗有守成有法的意味,如漢世宗武皇帝;世宗也有皇位傳承發生偏移的意思,如明世宗嘉靖帝就是旁系繼承皇位。

諡號指對已逝的皇帝、后妃、諸侯、大臣以及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按照其一生事蹟進行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定後,給出一個評定稱號。諡號不僅在古代中國盛行在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朝鮮、越南、日本等地也非常盛行。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先秦時期的諡號基本上是一個字,也有兩個字的情況。一個字的如周武王、周成王。兩個字的如秦昭襄王、秦莊襄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廢除了諡號。漢朝重新恢復諡號,漢朝皇帝的諡號基本是一個字,由於在前面加上一個“孝”字,所以也可以認為是兩字諡。

唐朝開始,尤其是武則天開始打破一字、兩字的慣例,開始在流行多字諡號。如唐高宗李治諡號為“天皇大帝”,749年有追諡為天皇大聖皇帝,754年再一次追諡為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字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阿諛奉承。唐高宗以後皇帝諡號的字數,基本上都在四個以上。

諡號的字數由最初的一個字發展到多個字甚至幾十個字。唐朝以前皇帝的諡號基本上就一兩個字,唐朝之後往後會在最關鍵的那個諡號字之前加上一大串修飾詞,主要是讚美之詞。明朝皇帝的諡號字數基本穩定在十六個字,清朝皇帝的諡號則可以多達二十幾個字。

明清時期,諡號基本完善穩定。明朝皇帝字數基本上穩定在16字、17字或者21字。如朱元璋的諡號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足足多達21個字。清朝皇帝諡號一般為21個字、23個或者25個字,基本穩定在22個字左右。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唐朝以前,基本上每個皇帝都有諡號,但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而且當時皇帝的諡號也主要是一字諡號或者兩字諡號,用諡號稱呼皇帝完全夠用。比如漢武帝、漢景帝、漢昭烈帝、隋文帝、魏孝文帝等。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如果用廟號代指皇帝的話,就會出現無法稱呼一些皇帝的情況。比如漢景帝沒有廟號,該怎麼稱呼他呢?所以唐朝以前,基本上都是稱呼皇帝的諡號,簡單方便又明瞭。

唐朝以後,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皇帝的諡號開始由一字諡號或者兩字諡號轉向多字諡號。另一種情況是幾乎每個皇帝都有廟號,而且廟號都是一字廟號。如果這時候再用諡號稱呼皇帝則顯得非常不方面,有可能說了大半天還沒有把皇帝的諡號說完,還有可能出現說著說著忘了皇帝諡號的情況。如果改用廟號則完全不會出現這種問題,所以就出現了我們通常聽到的唐太宗、宋太宗、唐玄宗、宋真宗的廟號。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廟號要比諡號的級別更高一點,稱呼其廟號也顯得對這個皇帝更尊重。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明清時期,主要用年號稱呼某個皇帝,尤其是清朝。許多人應該知道清朝皇帝的年號,卻不一定不知道清朝皇帝的廟號和諡號。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方式、一種名號。我國第一個年始於漢武帝的“建元”,最後一個年號為“宣統”(你要非說“洪憲”我也沒有辦法)。如果用年號稱呼一個皇帝,得有個大前題,就是這個皇帝只有一個年號。明朝以前,皇帝往往有多個年號,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不用年號稱呼明朝以前的皇帝。但是世事無絕對,比如我們也會用貞觀皇帝稱呼李世民,用建武皇帝稱呼劉秀。從明太祖開始,明清兩朝的皇帝實行一世一元制,即一個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明朝只有明英宗有兩個年號,主要因為這哥們曾經兩次當皇帝。清朝只有皇太極有兩個年號,主要因為皇太極完成了由大汗向皇帝的過渡。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沒有諡號:文帝、武帝?

明清時期實行一世一元,皇帝如果不出意外只有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在稱呼當今時代或者當今皇帝的時候,往往會把年號放在前面。久而久之,後人就用年號稱呼皇帝。比如,清聖祖時期,可以稱之為康熙時期,當時人可以稱呼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後人也可以稱之為康熙皇帝。康熙活著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的叫做清聖祖,但是卻知道自己可以稱呼為康熙帝。康熙皇帝也有諡號,只不過諡號比較長達到了23個字,康熙帝的諡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我們可以稱呼他為康熙帝,可以稱他為清聖祖,也可以稱呼他為大清仁皇帝。再比如,愛新覺羅弘曆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我們可以稱呼他為乾隆帝,可以稱呼他為清高宗,也可以稱呼他大清純皇帝。相比較起來,年號最簡單,使用起來也最方面。用年號稱呼皇帝不僅簡單明瞭,而且還能準確知道當時所處的時代。

清朝皇帝不是沒有廟號和諡號,只是我們習慣上用年號稱呼他們而已。

TAG: 諡號皇帝廟號稱呼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