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夜讀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文 | 煙雨客

寵愛楊貴妃而致天下大亂的唐玄宗,曾經寫過一首悼念愛妃的詩,他看到了曾經的羅襪,想起了昔日的三寸金蓮,一切都過去了,中原胡塵裡,自己也成了太上皇。還有什麼,可以長伴身邊呢?

楊妃羅襪

唐玄宗

仙子凌波去不還,獨留塵襪馬嵬山,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煙雨夜讀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馬嵬山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唐玄宗想起了很多往事。當年的恩愛,華清池的纏綿,還有很多,都似乎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三寸金蓮的故事,就這樣引發了無數的爭論。

女子裹腳始於何時?多數人認為是隋朝。

有個民間傳說:隋煬帝東遊江都時,徵選百名美女為其拉縴。一個名叫吳月娘的女子被選中。她痛恨煬帝暴虐,便讓做鐵匠的父親打製了一把長三寸、寬一寸的蓮瓣小刀,並用長布把刀裹在腳底下,同時也儘量把腳裹小。然後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走路時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蓮花。

煙雨夜讀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隋煬帝見後龍心大悅,召她近身,想玩賞她的小腳。吳月娘慢慢地解開裹腳布,突然抽出蓮瓣刀向隋煬帝刺去。隋煬帝連忙閃過,但手臂已被刺傷。吳月娘見行刺不成,便投河自盡了。

事後,隋煬帝下旨:日後選美,無論女子如何美麗,“裹足女子一律不選”。於是民間女子為了不被選入宮中,便紛紛裹起腳來。由此,女子裹腳之風日盛。

也有人說裹腳始於五代。南唐李後主的嬪妃窅娘,美麗多才,能歌善舞,李後主專門製作了高六尺的金蓮,命她以帛纏足,使舞姿更加優美。

南唐唐鎬曾寫一對聯寫窅娘舞:“蓮中花更好,雲裡月長新。”

當然,個例未必代表風尚。至少唐代時,已經蔚然成風了。

杜牧詩云: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白居易詩:小頭鞋履窄衣裳,……天寶末年時世妝。

詩詞文物表明,唐宋時期,確已出現裹腳習俗。當然,儘管時尚,卻也是限於高層或者家庭條件較好的人家,畢竟普通人還要勞作,不可能裹腳。

“塗香莫惜蓮承步,長愁羅襪凌波去;只見舞迴風,都無行處蹤。偷立宮樣穩,並立雙跌困;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

這是蘇軾寫的一闕《菩薩蠻》,其中寫的就是裹腳的事。

南宋車若水曾在其《腳氣集》裡對此提出質疑:“夫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柬,不知何用?”

煙雨夜讀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這樣的質疑,說明當時已經很普遍了,且已流傳了很多年,都不知起源於何時。

送郎送到五里墩,

再送五里當一程。

本待送郎三十里,

鞋弓襪小步難行,

斷腸人送斷腸人。

明代吳中的民間歌曲集《山歌》中有《送郎》,可見當時之世風。

等到了清朝,受宋明理學之積弊,裹腳又不只是個人行為,已經上升到了母德的高度,所謂三從四德,對女性的束縛,早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晚清的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記載,人們往往“以足之纖鉅,重於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甚至親串里黨傳為笑談,女子低顏,自覺形穢”。

好在,時代風雲變幻,一切返璞歸真。現代的女子再也不用為裹腳所累,但能夠記住那段歷史,或許對於未來,是有著借鑑和警示意義的。

煙雨夜讀 可憐一掬無三寸,踏盡中原萬里翻

TAG: 裹腳女子隋煬帝羅襪吳月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