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樣稱呼?

諡號是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後,根據其生前事蹟而加給的稱號。帝王的諡號,由禮官擬議經即位皇帝認可;臣下諡號由朝廷賜予。諡號原寓褒貶同情之意。屬於表揚的有文、武、昭、穆等,如漢文帝;屬於貶義的有厲、靈、幽、煬等,一般是未坐穩皇位被追殺或亡國的帝王,如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追殺至驪山而亡,楊廣原諡號“隋明帝”被李淵改為“隋煬帝”;屬於表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樣稱呼?

漢武帝——諡號

諡號在宋以後就有褒無貶了。朝廷重臣的諡號叫官諡,一般為一兩個字。如諸葛亮諡“忠武”,蕭統諡“昭明”,歐陽修諡“文忠”,岳飛諡“武穆”。官諡中也有惡諡和改諡的,如秦檜先諡“忠獻”、後改“謬醜”。

廟號是帝王死後,其繼承者在太廟立室奉祀,並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號。始於商代,明確稱謂於漢代。一般是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稱“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後的嗣君稱“宗”,如“太宗年號是皇帝用以紀年而設定的稱號。

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樣稱呼?

唐太宗——廟號

年號始於西漢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即位,於次年改用新年號,叫“改元”。一個皇帝在位期間,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災異等,也常改元,如武則天在位期間,用了17個年號。年號一般用兩個字,也有用三四個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蕭衍)、“天冊萬歲”(武則天)、“太平興國”(宋太宗)等。

古代帝王的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這樣稱呼?

乾隆皇帝——年號

這裡舉例說明:漢武帝劉徹,廟號是世宗,年號是建元/元光/元朔/元狩。。。,諡號是孝武皇帝(孝字為漢朝皇帝通用);唐太宗李世民,廟號是太宗,年號是貞觀,諡號是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廟號是高宗,年號是乾隆,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因此在習慣上,對隋以前的帝王一般稱諡號,如漢武帝、隋文帝,因為此間的諡號大都為一個字,最多兩個字,使用方便。唐至元的皇帝通常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由於此間諡號較長,年號較亂,而用廟號最便利。明、清兩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兩次即位當皇帝用了兩個年號外,其餘的均用一個年號,所以人們常以其年號來稱呼當時在位的皇帝,如“萬曆皇帝”“崇禎皇帝”“雍正皇帝”。

總結:關於帝王的稱呼,隋之前是諡號、唐宋元是廟號、明到清是年號,是後人為了稱呼的簡單便利而做的選擇。

TAG: 諡號廟號皇帝帝王漢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