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弄出這麼一個歇後語,讓劉備背了1000多年的大黑鍋

劉備一直以來,以仁義的形象出現在史書上,特別是《三國演義》問世之後,劉備的形象更加變得高大上了,但是也有那麼一出,弄出一個歇後語,把劉備直接描寫成了欠錢不還的無賴。

是誰弄出這麼一個歇後語,讓劉備背了1000多年的大黑鍋

對於欠錢不還都有兩個歇後語描述得很形象:

肉包子打狗 和 劉備借荊州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是什麼梗呢,很多讀者認為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所描述的“荊、益二州”中的荊州是孫權借的,最後佔領益州之後,也不還給人家老孫家。所以,江東幾代都督都發誓要奪回來,最呂蒙利不光彩的手段,背後捅刀子殺死了關羽,終於奪回了整個荊州。

實際上,赤壁之戰結束之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按照1∶2∶4的比例,重新瓜分了荊州。以劉備為最大。此前的他,完全是一窮二白,兩手空空,還在劉表那裡接受人道主義性質的援助;赤壁之戰中,他又只是充當了側翼的配合,屬於打打邊鼓的角色。然而他卻切下了最大的一塊,超過了荊州面積的一半。但是在他的心裡,當然還有諸葛亮的心裡,都不是十分滿意。

因為南郡沒有得到,對劉備而言,南郡的軍事價值最大。如果不能佔據南郡這個荊州交通的大十字路口,那就無法向西邊的益州發展勢力;若不能向西邊發展勢力攻佔益州,那麼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所做的兩步走戰略大策劃,即“跨有荊、益”,然後兩路夾攻中原,就根本無從實現。而南郡在孫權手裡。

是誰弄出這麼一個歇後語,讓劉備背了1000多年的大黑鍋

用武力奪取不太好,且不說未必能打得過孫權,剛合夥打退曹操兩人就刀兵相見,這後防是相當大的隱患啊。君臣二人想出了一個頗有創意而且代價最小的招數來——借。於是,後世熟知的“借荊州”故事。其實就是借“南郡”。

借“南郡”怎麼變成借“荊州”?

“借荊州”的故事流傳很廣,但是誤說者和誤會者也很多:有的以為借荊州就是借了整個荊州;清朝學者趙翼,又走到另一個極端,認為這完全是孫吳一方有意製造的大謠言。事實上,不要說曹操還牢固控制著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就是孫權,也一直把中部東邊的江夏郡控制在手中,從來沒有出借給別人。可見“借荊州”,絕對不是借荊州的全部。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借荊州”這種措辭的文例,大多是出現在陳壽《三國志》當中的《吳志》部分,而很少出現在《蜀志》部分。因此,採用這種措辭的史料,其原始來源,大多是出自孫吳一方人士之手。這實際上是孫吳方面的撰史者,對本朝歷史的一種誇大性美化。

到了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不僅沿襲了這種誇大性的表述,而且比前人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該書卷六十六敘述此事說:

魯肅勸權以荊州借劉備,與共拒曹操,權從之。

於是,原本只是出借南郡這一個郡的確鑿史實,到了《資治通鑑》這裡就變成了出借整個荊州。不幸的是,由於《資治通鑑》的影響本來就很大,這一誤說再經過小說和戲劇的傳播,影響就更大了。

清代學者王懋竑《白田雜著》卷四“吳蜀分荊州及取劉璋始末”條,對此曾經詳加考證。雖然考證過程不免過於繁複,但是最後的結論卻非常切中肯綮,他說:

後人但據《通鑑》,以吳借“荊州”,而不知“荊州”之僅為南郡。

意思是說,後人只知道依據《資治通鑑》,認為孫吳出借了整個荊州,卻不知道其實僅僅是出借了南郡。

是誰弄出這麼一個歇後語,讓劉備背了1000多年的大黑鍋

可惜王懋竑的影響力,比起司馬光來要小多了,所以連廣搜諸家之說的盧弼《三國志集解》,也都沒有引錄他的研究成果,導致上述誤說至今依然廣為流傳。

劉備“借荊州”的請求以碰壁告終,因為遭到了孫吳以周瑜為首的臣僚的堅決反對。這也難怪,當時統兵鎮守南郡的孫吳主帥周瑜,正在謀劃由此向西攻取益州,怎麼會把南郡這個戰略大通道拱手讓給你呢?你想想人家南郡是怎樣得來的!是周郎艱苦奮戰整整兩個年頭,先在赤壁惡鬥曹操,後在江陵血戰曹仁,付出胸部中箭受到重創的慘重代價,硬生生從曹操手裡摳下來的。現今你一個輕飄飄的“借”字,就要將其拿走,周郎他能答應嗎?

再說了,孫吳一方在整個赤壁之戰中獲得的勝利果實,就只有一個南郡,因為江夏郡是在戰前就已經得到的,不能算在其中。現今如果把南郡出借給你劉備了,那麼孫吳此戰所得到的勝利果實,就全部沒有了;而你劉備卻輕輕鬆鬆坐得五個郡,賺得盆滿缽滿。他周瑜又不是傻瓜,能同意嗎?

但是,看似不可能的事,後來卻真的辦成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突然病死在出差途中。新接任的孫吳主帥魯肅,在戰略判斷上卻與周瑜完全不同。他認為,眼下江東的主要敵人還是北面的曹操,所以應當出借南郡,讓劉備在西面的上游,幫助孫吳抵擋曹操,分擔和減輕孫吳的壓力,使孫吳在下游更好地穩定江東。

是誰弄出這麼一個歇後語,讓劉備背了1000多年的大黑鍋

全軍主帥的意見,對孫權有很大的影響力。於是,劉備如願以償,借到南郡;而接替周瑜鎮守江陵的魯肅,則後撤到下游的陸口。作為一種緩衝和補償,劉備也從自己長沙郡的東北部,劃出一塊與陸口接壤的地帶,讓對方在此設立一個新的漢昌郡。

所謂“漢昌”者,即大漢王朝昌盛繁榮之意也。可見此時的雙方,至少在表面上,依然都在大唱擁護東漢王朝的高調。至此,“借荊州”的精彩大戲終於落幕。

而因為從小砸缸出名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誤導了人們上千年。當然,無論是借荊州也好,借南郡也好,劉備也確實不打算還。這鍋背得也不冤,只是分量加大了而已。

TAG: 荊州南郡劉備孫吳出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