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導語

天下大勢,並非一兩個人的決定就可以扭轉的。蜀漢並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即便是劉備“聽”諸葛亮的話也不會有所改變。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分析

“聽”話,是聽什麼話

如果說劉備“聽”諸葛亮的話,指的是“聽”什麼呢?個人認為應該指的是“聯吳抗曹”這一基本外交原則。

1、為什麼諸葛亮要推出“聯吳抗曹”這一根本原則

當面對曹操大軍威脅,劉備又沒有立足之地的時候,能夠與曹操對抗,而又可以同劉備形成聯盟的只有東吳集團。雙方能夠形成這一戰略聯盟是各取所需,說白了,這是一個軍事戰略聯盟。要建立在雙方的實力都不足以為對方所忌憚的基礎上。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2、“聯吳抗曹”這一外交原則所存在的隱患

當孫、劉雙方的危難都解除之後,這個戰略聯盟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能夠維繫這一聯盟延續的方式只有實力存在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必須要在一方無法輕易消滅另一方的平衡點之間。

這個平衡點一旦打破,或者雙方的實力旗鼓相當的時候這個聯盟就必然面臨瓦解。孫、劉雙方從地理位置上接壤,都明白“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人會坐視一方變得強大而無動於衷。

曹魏集團也不會坐視孫、劉聯盟不理。孫、劉聯盟越穩定,就意味著曹魏集團越危險。所以,曹魏集團一定會想法設法的破壞這一戰略聯盟。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3、孫、劉聯盟是如何走向破裂的

劉備、諸葛亮以“欺詐”的方式,向東吳集團“借”荊州,而“借”走之後卻沒有考慮過歸還東吳集團,這個時候兩家的關係已經存在了隱患。只不過這個時候劉備尚不足以威脅孫權,這件事也就暫時擱置了。

隨著劉備的勢力日益擴張,在他拿下益州、關中之後,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威脅到孫權。而且荊州一地,對孫、劉雙方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個時候,孫權不可能繼續任由劉備佔據荊州勢必要有所動作,恰恰曹魏集團此時也有與孫權交好之意,雙方就一拍即合,形成新的戰略聯盟。

所謂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說到底那只是一個次要原因。他對孫權的羞辱只是加速了孫、劉聯盟破裂的速度。這是一個“無解之題”,任誰都不可能長久的維繫孫、劉聯盟,即便沒有關羽的羞辱,孫權依舊會打破孫、劉聯盟。這就是政治、軍事鬥爭的必然性,“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朋友。”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諸葛亮的方案有多高的可行性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說是千古流傳,可《隆中對》的實際操作性並不強,個人主觀意願太強烈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這段話是《隆中對》裡面最為著名的一句,而這個策略的本身就有很多的客觀因素

1、我們上面已經說過了,孫、劉聯盟的破裂是一種必然性。更何況,劉備借荊州的時候已經表現出來了“誠意”。這種欺詐性的“誠意”勢必會讓孫權耿耿於懷,其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所說的結好,更多的是浮於表面的一種口頭協議。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結好之策,劉備並無法給孫權任何的實惠,只能維持口頭友好。而孫權一旦面臨更大的利益誘惑——荊州的時候,友好就不存在了。

2、“天下有變”,這個變是多大的變化,曹魏集團面臨破裂,還是曹魏集團易主。如何促成天下有變,諸葛亮在這裡並沒有給出一個方案,天下有變之後除了要出兵北伐,如何應對此時的東吳集團也沒有整體的規劃,總而言之就是一切都要等,可是終諸葛亮一生都沒有等到這個變化。這個規劃又是寄希望於外在因素,可操作性不強。

3、“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一上將軍出荊州後,孫權不會乘勢而奪取荊州麼,在天下格局面前,孫權一定不會坐視不理,而一旦孫權向荊州出手,就會切斷劉備這隻軍團的後路,也就是說劉備將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另外,劉備率軍從秦川出發,一路上會遇到什麼樣的抵抗,先攻取哪裡,以哪裡為戰略支點,諸葛亮也沒有進行規劃,又把希望寄予了百姓。

4、至於說到“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這未免更是一廂情願,諸葛亮後來北伐的時候有百姓支援麼?此時的大漢王朝在百姓心中也沒有權威了,多年的戰亂之後百姓需要的是和平。曹操力推“屯田制”解決了大量的流民問題。而曹魏集團在中原發展多年,中原早已穩定,百姓們也可以正常生活,感恩戴德還來不及,憑什麼會覺得百姓要支援劉備呢?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蜀漢集團勢必無法統一天下,復興漢室

想要統一天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蜀漢集團並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1、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蜀漢集團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保證孫、劉聯盟的穩定,是蜀漢集團發展的基礎。我們上文已經分析過了,孫、劉聯盟的破裂是必然的,而《隆中對》所制訂的策略也太“大而化之”了,說白了《隆中對》有一點“空中樓閣”的設想,客觀因素過多。

2、《隆中對》是建立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劉邦統一天下的戰略走向制訂的。它缺少了與時俱進,因為當時的天下態勢與秦始皇、劉邦所面臨的格局是不一樣的。整個天下是三分的局面,中原也基本上是鐵板一塊,三方只要任何一方有所動作另一方都很難坐視不理。劉備想要趁“亂局”而奪取天下這種戰略構想不符合那個時代。

3、蜀漢集團的確在一個時間內發展很快,但過快的發展也導致蜀漢的“消化不良”。無論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國家,發展也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勢力範圍的迅速擴張,讓劉備有些措手不及。在人才儲備和資源整合上都顯得捉襟見肘。

若劉備絕對聽從諸葛亮的話,可否實現《隆中對》裡說的漢室復興?

4、“資源”問題一直是困擾著蜀漢集團的重要問題,三國的長時間戰亂生產力早已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雖然說荊州、益州被破壞的程度還算可控,但要想依靠這兩個州能夠整合出統一天下所需要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

5、蜀漢集團一直有很大的內部矛盾,益州本地集團與劉備的外來集團的矛盾,士人集團與草根集團的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如果沒有對外戰事而一味的緩和內部矛盾尚可做到,可一旦有了對外作戰,內部矛盾勢必會凸顯出來。

結語

統一天下,想指望一個諸葛亮,指望一篇《隆中對》那是無濟於事的。《隆中對》的策略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客觀因素。

孫、劉聯盟勢必會破裂,尤其是在劉備奪取益州後,破裂的速度會更加劇。這絕非劉備一方想挽回就可以做到的。

而且當時的天下大勢,與秦始皇、劉邦時代已經截然不同,《隆中對》卻是建立在他們統一天下的基礎上給劉備進行規劃的,這也不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

如果把《隆中對》比作一個發動機,天下比作一個汽車。這個發動機可以帶動秦始皇、劉邦時代的汽車,可當汽車也進步了,發生改變了,這個發動機的動力就顯得不足了。

TAG: 劉備隆中對聯盟集團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