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作為商周之際的風雲人物,周文王留下無數傳奇,但也留下不少謎團,其中之一是周文王如何對待夏朝後代。

周文王時,陝西境內主要有兩支夏人後代,即褒國與崇國。周人自認是夏朝盟友,按理說周人反商時,褒國與崇國都是其天然盟友,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褒國是大禹後代建立的諸侯國,位於秦嶺以南、漢水兩岸,基本在如今漢中市一帶,很早就臣服了周人,並參與了武王伐紂,西周時成為“南國(秦嶺以南的諸侯國)領袖”,西周末期紅顏禍水的周幽王妃子褒姒就出自褒國。

崇國是夏朝王族後代,位於如今西安一帶,但《史記》記載崇國與周國關係極度惡劣,先是崇侯虎讒言陷害周文王,再是周文王死前一年征伐崇國,遺憾的是史記記載過於簡略,只有“崇侯虎譖西伯於殷曰”、“明年,伐崇侯虎”,寥寥數字,讓人搞不清周崇兩國的真正關係。

那麼,崇國到底是什麼國家,與殷商、周人到底是什麼關係,周文王為何安排在最後攻打,周崇戰爭是如今進行的?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根據史書記載,崇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夏代《連山易》中說“鯀封於崇”,先秦史書上有“崇伯鯀(大禹之父)”的說法。

近代學者研究認為:“‘崇’就是後代的‘嵩’(嵩是崇的異文),亦即現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帶,現在的嵩縣顯然也是沿其舊稱的地境之一。”

巧合的是,在河南登封市一帶,考古發現王城崗古城,距今大約4100餘年。無論位置、古城情況、出土文物等來看,“王城崗古城”都與“禹都陽城”高度吻合。

因此,崇國是大禹之父的封國,大禹繼承了崇國,都城是王城崗古城,夏朝時崇國大概作為一個核心諸侯國存在,商代時崇國遷徙到了陝西西安一帶。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商代崇國位置非常關鍵,南依秦嶺、北臨渭河,處於渭水平原的中心,扼守著關隴地區戎狄部族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因此崇國是商代經營西部的關鍵支點。從地理位置上看,崇國應該深得當時商王的信任,甲骨文也證實了這一點。

商代武丁時,與崇侯有關的甲骨文有數十條。甲骨文記載中,武丁時的崇國位於王都以西,崇侯虎和望乘、沚戓一起,參與過對周、髳、邛等方國的征伐,是當時三大百戰名將。從崇侯虎的作為來看,崇國是當時殷商的鐵桿同盟。

需要說明的是,武丁時征伐的“周方國”,並非後來的姬周,而是另一個國家,封地極有可能就在岐山周原。由於武丁不停地征伐周國,後來周國衰落,之後若干年才有古公亶父(周文王祖父)遷岐,背後可能是古公亶父吞併了周方國的勢力。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但政治是一門平衡的藝術,武丁時的“周方國”衰落後,西部崇國沒有了制約力量,商代擔心崇國做大,就將崇國以西的土地賞賜給姬周部族,還將祖己(武丁之子)後代太任嫁給了季歷,並冊封其首領為西伯,於是又一次形成了周崇互相征伐、互相制約的局面,甲骨文中就有文丁時“崇侯伐周”的相關記載。

文丁時期,為了遏制周人發展,文丁殺了姬周首領季歷(姬昌之父)。姬昌繼位第二年,就派兵攻打殷商。但在此之後,商朝選擇與姬周握手言和,史書記載“帝乙(文丁之子)歸妹”,就是將妹妹或女兒嫁給了姬昌,雙方實現了聯姻。

到了紂王(帝乙之子)時期,周人勢力越來越強,崇國愈發難以抵擋,於是崇侯虎(與武丁時的崇侯虎應是異人同名)向紂王讒言稱“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之後紂王把周文王囚禁,給予崇國發展空間。七年之後,商紂王將周文王釋放,其原因絕非《史記》記載的以美女珍寶賄賂導致紂王釋放周文王這麼簡單,應該與紂王擔心崇國做大有關。

透過上述史料不難看到,崇國與周國的百餘年戰爭,本質上都是為了族群利益,為了生存空間,兩國存在根本利益衝突、無法調和,而殷商對待周崇兩國的基本策略是“誰弱支援誰”,印證了“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句話,為了讓兩國保持均衡、互相制約,殷商支援的物件可以根據形勢隨時變換。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不過,玩均勢戰略的前提是殷商要保持較強的國力,但在紂王晚期,隨著與東夷戰爭的升級,大幅度消耗了殷商的國力,於是殷商對西部慢慢失去了控制。

商紂王釋放周文王後,在姜子牙的輔佐下,周文王開始了新一輪擴張,達到了“天下三分有其二”,奠定了商周更迭的基礎。但在征服殷商西部的過程中,周文王是如何解決最大的攔路虎崇國呢?

《周本紀》:“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透過下圖可見,周文王先打虞國、芮國、犬戎、密須、黎國、邘國等,切斷崇國與殷商的聯絡,對崇國形成戰略包圍,最後才攻打崇國。顯然,在周文王眼裡,崇國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所以才安排在最後,這也印證了崇國的國力與地位。

令人費解的是,史記對周文王的最後一場戰爭,只用了“明年,伐崇侯虎”這六個字,簡略到不能再簡略了,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關於周崇戰爭,除了《史記》、《尚書》等一筆帶過之外,文獻上還有三個較為詳細的版本:

首先,《左傳》中宋國司馬子魚向宋襄公描述過這場戰爭,說周文王以崇侯虎失德為名,出兵攻打崇國,但崇國祖先鯀是築城始祖,崇國都城建造的非常堅固,導致周文王戰事很不順利,圍攻了三個月後,“退修教而復伐之,因壘而落”,即在城外堆土為山,然後藉此破城。從周文王歷次戰爭來看,伐崇可謂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軍事冒險。

其次,戰國楚簡上博簡中《容成氏》中記載,周文王出兵後三鼓而進之、三鼓而退之,說:“吾所知多廌(zhì),一人為無道,百姓其何罪?”然後豐鎬之民就投降了周文王,總之說得非常玄乎。魏晉皇普謐說“崇國蓋在豐、鎬之間”,因此所謂豐鎬之民,其實就是崇國。

第三,西漢《說苑》記載,周文王戰前宣稱崇侯虎有五大罪狀,然後為了照顧夏朝後代的情緒,周文王要求軍隊進入崇都之後,“毋殺人、毋壞室、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接下來只有“崇人聞之,因請降”七個字。

結合周崇歷史來看,上述三個版本中,第一個版本記載的戰爭過程最真實,也是周文王最大的一次軍事冒險,二三兩個版本只是記載了戰前宣誓,卻有意省略了殘酷的戰爭過程,故意讓讀者相信“仁者無敵”,似乎只要仁政一出敵人立即投降。因此綜合三個版本來看,周文王的戰前宣誓,並未讓崇國臣服,之後進入了殘酷的圍城戰,最終周文王“退修教而復伐之,(崇都)因壘而落”。

夏朝後代建立的國家,被史書隱藏得太深,難怪周文王放到最後才打

綜上,在商周交替的歷史大潮中,崇國是一個非比尋常的強大的諸侯國,一度可以左右戰局,但由於崇國的夏人後代身份,以及宣揚周文王“仁義無敵”的需要,於是儒家主導下的史書隱藏了一些內容,導致人們忽略了武王伐紂之前的這個最大敵人。

其實,如果按照《史記》記載來看,周文王勢如破竹,沒有遭到一點抵抗的就征服了殷商西部,但這麼說的話,紂王與殷商任由周文王攻略西部,他們就成了缺少基本智商的無能之輩,而這顯然不符合常理。但如果瞭解周崇爭鋒過程,就明白殷商與紂王的西部戰略安排並沒有大錯,只是東部戰線過度消耗了殷商國力,進而連鎖反應導致西部戰略崩盤。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等

TAG: 崇國周文王殷商崇侯虎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