紂王:一個失敗的削藩者把自己活成了暴君典範

紂王:一個失敗的削藩者把自己活成了暴君典範

助紂為虐,這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奠定了商紂王給大眾的基本形象:昏君中的頂配,暴君中標杆。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作為今人也只能從人性的角度,揣度種種的可能。

《史記》:“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這是一個武備文修,略有狂傲的形象,以這樣的素質,作為號令天下的天子,甚至有一些英主聖明的味道。

紂王:一個失敗的削藩者把自己活成了暴君典範

當時的政治格局大概是這樣:西伯侯姬昌、九侯、鄂候是三公,崇侯虎這個人物也是位高權重,《封神演義》有四方伯候,《武王伐紂平話》裡面是八伯候,無論三公四伯還是八伯,商紂王一朝的權力結構並不是一個集中度很高政治結構,而是分散的。

而商紂王要做的,就是“削藩”,但歷史也已證明,他是一個失敗的削藩者,而且落得暴君之名。

細節如下:

其一,在順利剪除九侯、鄂候之後,西伯侯被囚禁而沒有剷除,從而留下禍根,只不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個時候同時再引發西部的紛爭,紂王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否充實,需要權衡,緩一步也比較好的選擇,但這也為商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其二,同時除去三藩,可能會有一家獨大的局面威脅到王權,那就是北伯侯崇侯虎,留西伯侯在一定階段內與北伯侯互相掣肘。在收了西岐貢獻美女財物後,紂王做了兩件事:一是告訴西伯侯,打報告彈劾他的人是崇侯虎,“譖西伯者,崇侯虎也”;二是賜了尚方寶劍,允許西伯侯代替自己征伐諸侯,“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做一個合理的推演,挑動崇侯虎與姬昌之間的矛盾,鷸蚌相爭,得漁翁之利。帝王術,就是搞平衡,搞控制,只不過成功都是事後總結的好運氣,天時地利人和就是英主明王,否則也只能“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從《史記。殷本紀》對紂王的記載出發,這樣理解更通暢一些。

三者,西伯侯在回到西岐後,太史公用了這樣一句話記載:“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這裡有一個“陰”字,按照孔夫子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來解讀,這個“陰”至少說明目的不單純,更合理的解釋,西伯侯是有野心和計劃的。

第四,商紂王建鹿臺溝通天地,預卜吉凶這個是合乎禮儀的,然而西伯侯回到西岐以後,也來搞這個事情。戰爭和祭祀,是有象徵意義的,是王權的表徵,只能說明西伯侯在造勢。後來姜尚協助西伯侯的兒子號令諸侯,終於逼迫紂王自焚,打下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

紂王:一個失敗的削藩者把自己活成了暴君典範

商紂王,就像一個破罐破摔的孩子,削藩失敗,便縱情自己,最終把自己塑造成了史上第一昏君和暴君,可嘆可嘆!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TAG: 西伯紂王崇侯虎侯在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