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戰國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魏國是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類似於20世紀初期的大英帝國。當年,魏國擁有30多萬常備軍,如果全面動員,能夠集結70萬軍隊。在戰國的初期,魏國先後進攻了趙國、齊國、韓國和秦國,自身擁有絕對的優勢。但就是這麼一個超級大國,在戰國的前期逐步衰落。到了戰國中期,魏國的國力已經一跌不振。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一、魏國擁有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趙魏韓三國是瓜分了晉國之後逐步建立的三個政權,俗稱為三晉。魏國自身擁有很大的優勢,在戰國的初期,任用吳起變法,魏國的國力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魏國的常備軍達到了30多萬,訓練了超過5萬的魏武卒,對周邊各國具有很大的威懾力。魏國控制的地區以平原為主,這就意味著魏國能夠擁有更多的耕地和人口。依靠雄厚的基礎,加上君主的領導和吳起的變法,魏國成為了戰國初期的霸主。但請注意,魏國存在一個天然的問題,由於自己和趙國、韓國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出現了三個國家領土犬牙交錯的情況,這非常不利於集中資源。魏國的國土分成了河西、河東、河內等好幾個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缺乏連線,面對強敵時,容易被各個擊破。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魏國的外交方針沒有準確性和持續性,在戰國的初期,由於三國的領土交叉在一起。為了儘可能的集中資源和力量,魏國非常注意與趙國、韓國的關係,三晉可以說是鐵板一塊。但是魏國隨後改變了自己的外交方針,對趙國和韓國呼來喝去,這直接影響了三晉的團結。隨著三個國家的決裂,魏國的資源整合能力進一步下降。由於國土是好幾個部分,而是與趙國、韓國的關係已經惡化,魏國需要分別駐守這些地區,進一步分散了主力部隊。在遭受連續打擊之後,魏國與趙國、韓國進行換地,同時改善了與兩國的關係。但為時已晚,當時的魏國已經日落西山,秦國和齊國已經崛起。魏國與齊國在徐州相王,也是變相的承認了齊國的強國地位。當然,這是魏國衰敗之後的事情。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二、魏國過早的遷都,轉移了防禦重心

魏國雖然國力強大,但是缺乏清晰的發展戰略。魏國曾經全力進攻秦國,秦國損失很大。但秦國退讓以後,魏國滿足了現有的情況,轉而進攻趙國、韓國,並且與齊國爆發了衝突。在這段時間裡,秦國開始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秦國逐步由弱變強,但魏國還渾然不知。由於和周邊各國的關係都不好,魏國需要分兵防禦各個國家,根本無法集中力量對抗秦國。秦國的變法完成了一個階段以後,開始向魏國發動進攻,秦國逐步佔領了魏國的河西地區、河東地區,魏國軍隊一敗再敗。秦國在變法過程中,商鞅使用了魏武卒的訓練方式,秦國的秦銳士,其實就是魏武卒的升級加強版。由於秦國採用戰功賞賜爵位的方式,秦國軍隊的鬥志和進取心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魏國的首都原本在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運城市。在戰國的初期,魏國的首都又遷移到了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等於是向西遷移。隨著首都的遷移,國防中心自然會發生變化。魏國是四戰之地,國防中心是圍繞首都大梁建設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魏國河東、河西地區的防禦力量被削弱。有一種觀點認為,魏國過早的遷都大梁,忽視了西部地區的防禦。在秦國全力進攻河西地區的時候,魏國沒有足夠的能力救援,等於邊塞軍團和中央軍團重複建設。在秦國和齊國的兩頭削弱下,魏國逐步喪失了霸主的地位,到了戰國的中期,魏國已經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會全面衰敗?

三、魏國不具備再次崛起的可能性

魏國喪失了河西、河東地區之後,剩餘的地區已經非常有限,而是以平原為主,根本就無險可守。在這一時期,秦國和楚國對魏國都虎視眈眈。依靠魏國剩餘的國力,在大爭之世的局面下,根本就沒有再次崛起的可能性。秦國一直計劃東出,韓國和魏國正好卡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因此,即使魏國想休養生息,秦國也不會給魏國機會。與魏國相比,北方貧弱的趙國,利用自己地理上的優勢,沒有捲入中原各國的紛爭,而是全力向北發展。趙國消滅了完全的中山國,征服了東胡、林胡等部落,逐步成為了戰國中後期的東方強國。對於魏國和韓國來說,開始聯合趙國,共同阻擋秦國的東出。

TAG: 魏國秦國趙國戰國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