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歷史發生於過去,我們對它的瞭解主要來源於史書。雖然我國古代有系統性編修史料的傳統,但編修人難免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這就導致所謂的“真相”只是個相對概念。

宋初趙氏兄弟傳位就是這樣,連官修史書中對其語焉不詳。怎麼看待這起事件,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抱著什麼樣的心態:

如果我們選擇相信親情與人性中的善良,就可以認為“

金匱之約

”是真實的,即趙匡胤早就答應傳位與自己的弟弟趙光義(趙匡義);

但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爭奪皇權,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的人倫慘案在史書中屢見不鮮。對比這種先例,咱們也有理由相信“

燭影斧聲

”並非空穴來風。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關於“趙匡胤主動傳位給弟弟”的說法,史料中的憑據挺不少。

第一,趙匡胤不立太子、卻對弟弟推崇備至。

趙匡胤在公元960年正月黃袍加身,當時他的二兒子趙德昭9歲、四兒子趙德芳1歲(老大與老三早亡);待他公元976年底駕崩時,兩個兒子都已成年(25歲和17歲)。

為了政權的穩定,古代帝王通常早早地確定儲君人選,很多身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都被冊封為太子。但趙匡胤在位近17年間,不僅始終沒冊立太子,甚至一直沒給兩個兒子封王。

但對弟弟趙光義,趙匡胤卻異常大方:官封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兼中書令,常年鎮守東都、掌握京畿大權;賜門戟、封爵晉王,位在宰相之上。

可見,趙光義等同於宋太祖趙匡胤的副手,而在尋常朝代,這一職責應當由太子擔綱;同時,縱觀前代,“晉王”向來是未來皇帝的熱門人選——司馬昭、司馬炎、楊廣、李治……趙匡胤在給弟弟封爵時,不可能不考慮這一忌諱。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他在生前就計劃將帝位傳給趙光義。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第二,“金匱之約”。

所謂的“金匱之約”,也叫金匱之盟,來源於《宋史·列傳卷一》。公元961年,杜太后病重,大孝子趙匡胤日夜在病榻前服侍。這一天,太后自覺大限將至,於是便命人把宰相趙普召到身前,隨後當著這位當朝重臣的面問兒子:“你自問是怎麼得到天下的?”

趙匡胤恭恭敬敬的回答:“這是託列祖列宗以及母親您的福分。”在家天下的時代,人們崇尚孝道,故而這種答案堪稱標準、高度吻合“政治正確”的原則;

但杜太后卻沒把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當回事:“此言差矣,原因在於周世宗英年早逝、留下了幼兒統治天下。但凡周氏有一個年長的接班人,天下哪兒輪到的你?你應該吸取這個教訓,為了趙家的基業著想,今後待死後應當傳位給弟弟,立君以長,這是國家之福啊。”

史書稱,趙匡胤磕頭答應下來,緊接著杜太后命令趙普當場寫成誓書、藏在金匱(同櫃)之中,交給謹慎小心的宮女看管。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如同史家公認的那樣,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一掃五代以來的亂象,中原王朝呈現出蒸蒸日上、勢不可擋之氣相,終結亂局、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只可惜柴榮英年早逝、留下年僅7歲的柴宗訓繼承大統,這才給了趙匡胤覬覦皇權的機會。

從孤兒寡母手中搶奪天下,這是趙氏得以立國的根本原因;承接五代之餘波,杜太后、趙匡胤有足夠的理由吸取這個血淚教訓,這也與他在位期間常年不冊立太子、任命弟弟掌控大權的事實完全吻合。

由此看來,為了政權的穩定、趙匡胤主動把帝位傳給弟弟,到也情有可原、合情合理。但凡事就怕認真,如果咱們細細推敲,也會發現上述說法存在很多問題。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首先,“宗法制”根深蒂固。

關於君王之位的繼承規則,在周代之前的殷商,奉行的是“兄終弟及”;周王朝明確宗法制之後,“父死子繼”就成了慣例,近三千年的歷史上,基本都採用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也是維護古代政權穩定的基本規則,為各個階層所認可、擁護。

在那時的華夏主體文明看來,“兄終弟及”是落後、野蠻的制度,只有狄夷才這麼幹(遊牧民族確實慣用這種方式)。作為高度推崇儒家思想、藉以從中尋找皇權合法性的政權,宋王朝不大可能“冒士大夫之大不韙”,打破自己鼓勵的意識形態。

其次,疑點重重的“祥瑞”

古代帝王在稱帝前,經常人為地製造“祥瑞”,來體現自己的天命所歸。比如周武王伐紂時,出現過白魚跳到船裡、火焰降到房頂的神奇現象;劉邦稱帝時,出現過五大行星一字排列在天上的異象。此後幾乎每一個皇帝即位,史書中都會出現一些祥瑞的記載。

但這種情況,要麼出現在開國君主身上,要麼是那些“得位不正”的帝王刻意找御用文人杜撰、貼金。而趙光義在接班之前,就盛傳這類“祥瑞”,比如精通天文的馬韶曾預測:“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也”;靜難節度使宋偓彙報:“白龍見要冊祠池中,長數丈,東向吐青白雲”,而當時的趙光義常年鎮守東都……這些套路,不禁讓人懷疑“此地無銀三百兩”。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再次,“金匱之約”公佈的時間點

“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由趙普主動獻上 。但問題來了:

起初趙匡胤突然死亡,民間傳言四起,甚至出現了“燭影斧聲”這種有鼻子有眼的議論,輿論一度對趙光義極為不利。

公元979年,趙匡胤之子趙德昭跟隨趙光義攻打幽州,期間出現騷亂,有人主張推舉趙德昭為帝,引起了趙光義的不滿。所以後來趙德昭建議封賞功臣時,趙光義大怒:“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賞也不遲。”趙德昭隨後自刎而死,讓趙光義的形象再次蒙上了汙點。

既然這樣趙光義如此需要證明自身地位合法性的檔案,為啥不早點讓趙普拿出“金匱之約”?而且趙普可是個極懂揣摩、迎合帝王的人精。

第四,杜太后的遺囑存在時間漏洞

杜太后去世那年,趙匡胤年僅三十五、正值當打之年,兒子德昭也已經10歲。杜太后為什麼會要求不可傳位於幼兒,難道他看準了趙匡胤活不了幾年?後來趙匡胤駕崩時年僅50,趙德昭已經25歲,趙德芳也17了,都跟“幼”毫無關聯。

趙匡胤真的死於弟弟之手?“金匱之約”與“燭影斧聲”哪個是真的

因此,綜上所述,關於趙氏皇位繼承問題,“金匱之約”、“燭影斧聲”的說法都情有可原,但也都存在漏洞。較為合理的推測是:

在早年間,由於家族事業前途未卜,謹慎的趙匡胤吸取前代教訓,刻意培養弟弟趙光義,就像當初的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那樣;但這種事情也許是口頭表達,不大可能寫成誓言。

但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親兒子日漸長大成人,出於私心,趙匡胤心生悔意(就像當初司馬昭違背誓言、把儲君之位傳給自己名正言順的嫡子司馬炎那樣),但鑑於趙德昭倆兄弟毫無根基、趙光義卻樹大根深,只能預設現狀、尋找機會。但這種模稜兩可的態度,加上他的突然死亡,難免讓人懷疑兄弟二人期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就我個人而言,並不相信趙光義會弒兄,畢竟趙匡胤身手了得……

TAG: 趙匡胤趙光義金匱杜太后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