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自古以來,一談起酒的話題,就會引起不少人的興趣。

酒是什麼時候進入人們生活的?

相傳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酒的出現,那是遠古的人們在勞動中發現了發酵的果類和穀物帶有一種酒味的漿液,取而飲之,其味甘美。從此,先民透過不斷的實踐掌握了果類和穀物發酵、糖化的原理,進而發明了釀酒技術。

至於誰是釀酒的祖師爺,有多個不同觀點,但多數傾向“始於杜康”,東漢《說文解字》中解釋“酒”字的條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不管對否,中國釀酒這門獨特工藝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那麼,潮汕地區民間釀酒又始於何時呢?我們透過《潮州史志》獲知:潮汕釀酒始於唐宋時期,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古代釀酒作坊散見民間

早在北宋年間,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與鄧安道書》中提及:“潮州溪酒,也有佳者。”《蘇軾文集》卷六十中也有“寶積行,無以為寄,潮州酒一瓶……”的記述,相傳元符元年(1098),蘇軾被貶海南島儋州期間,潮州人王介石與晉江許珏(潮州人)請蘇軾品嚐他們自己釀造的米酒,蘇軾為表達謝意,寫下這篇《酒子賦》(又名《稚酒賦》)相贈,其敘言記載了古代潮州地方一種釀酒法:“南方釀酒,米大熟,取其膏液,謂之酒子,率得十一。既熟,則反之醅中,此謂稚酒。而潮人王介石,泉人許珏,乃以是餉餘,寧其醅之漓,以蘄予一醉。此意豈可忘哉,乃為賦之……”

這裡所提及的潮人王介石,善於釀酒,而此時的潮州府已盛產黃酒。為何叫“黃酒”?黃酒屬米酒,是以稻米為原料釀製成的糧食酒。不同於白酒,黃酒沒有經過蒸餾,酒精含量低於20%。不同種類糧食釀造的黃酒顏色不同,有米色、黃褐色或紅棕色。歷史上,潮汕本土釀造的黃酒,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糖,後來也有用番薯。古老的釀造方法是將大米炊熟成飯,置入酒餅醞釀,約10日發酵,後入釜蒸。釜上蓋激桶,桶旁鑿孔嵌入錫制的魚腸管,蒸汽在管中遇冷凝結為酒液滴出。因製作原料異同,故有米酒、白酒、糖酒之分。

劃歸潮州府管轄的興寧縣,早在唐代當地特產的珍珠紅酒就已很有名氣。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江南才子祝枝山任興寧知縣時,曾僱請民間釀酒師開設“珍珠紅燒坊”,從此,在興寧得以傳承。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進入清代以後,潮州府城及各縣城以及庵埠、浮洋、歸湖等鄉鎮開設釀酒作坊己十分普遍。

《民國前的廣東食品工業》載:潮州府較為出名的潮州糯米酒“狀元紅”、彩塘吳天合號“老紅酒”、興寧老酒均為廣東黃酒的大宗酒。清末至民國期間梅縣李奕興號金鼎珍珠紅也較為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潮陽的“蕭廣豐泰”酒坊。道光年間,潮陽縣和平鄉人蕭香谷在山東煙臺為官四品,因為為人正直,樂善好施,頗受百姓愛戴。他平素文武兼修,深研岐黃,喜歡收集民間醫藥良方,先後獲道教異人傳授秘方、秘法多項;又得改邪歸正之江湖人士報恩贈獻“賊方”。

道光二十八年(1848),蕭香谷告老還鄉。咸豐元年(1851)便在和平中寨米市內開創“蕭廣豐泰”祖店,利用收集到的秘方,與兩個兒子初創藥酒坊。當時狀元華世奎飲過之後,對此酒大加讚賞,提筆為蕭家鋪號題下“蕭廣豐泰”的牌匾。創立酒坊後,蕭氏家族釀製的長春藥酒採用上等藥材,藥香飽滿、諸味諧調、風味獨特、功效明顯,很快便行銷國內各地,遠銷南洋諸國。時至今日,還有市民清楚地記得當年“蕭廣豐泰”出品的藥酒商標上的兩行字“鋪在和平中寨 米市內開張”。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和平福善村(今鳳善)人範友龍也在和平大街開設“廣德泰”藥行。相傳藥行開張後,範友龍曾出手救治一位病倒路旁的老僧,得老僧授一藥酒秘方。老僧法號“寶麟”,其實並非真病,自知在世時日不長,故以裝病方式,尋覓傳承秘方的有緣人而已。範龍友根據秘方,以正高粱酒或純米酒浸製出來的藥酒,有壯元陽,強腰膝,驅風溼,補氣血的特殊功效,將其命名為“長春藥酒”。

為紀念寶麟和尚的恩德,特取一個“麟”字作為長春藥酒的商標。光緒年間,進士、法部郎中范家駒(和平福善村人)曾帶上“廣德泰”長春藥酒上京進貢,慈禧太后飲後,大加讚賞,特賜“飲之太和,歲歲平安”匾額。有後人撰寫嵌名聯贊範友龍曰:“友善和顏布廣德,龍泉美釀號長春”。廣德泰酒坊後來又生產出大補酒、史國公藥酒、三蛇酒等,並先後在汕頭、澳門、泰國設廠。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清咸豐年初,汕頭釀酒業已興起。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有商人在汕頭建立順成釀酒廠,之後商人餘某建“成春號”酒廠,皆是用紅糖水(紅酵)釀酒。繼之客籍人創設“仙東釀酒廠”,開始用米釀酒,產品銷路甚旺。此後,在汕頭埠又先後出現了春閣、西園、謙裕、順豐、海東、陳裕泰等釀酒作坊,其中以西園釀酒廠規模最大,其資本雄厚,貨真價實;陳裕泰酒莊為純正莊米酒,頗受市民喜歡。

民國時期是潮汕釀酒的旺盛期

進入民國之後,潮汕釀酒業發展迅速,酒廠競相創設。綜合《民國時期的廣東釀酒工業》以及《汕頭市志》介紹,民國二十二年(1933)汕頭市區產酒的廠、店有64家,其中以仙東、西園、陳裕泰、海東、杏園等店號規模較大,生產的品種有高粱酒、玫瑰酒、五加皮、長樂酒、雙花酒、紅酒、糯米酒等,仙東酒社的產品國內銷至上海、廈門、廣州,還遠銷至新加坡、檳榔嶼及香港、澳門等地。其他縣,如潮陽縣,有釀酒小作坊約300家;揭陽大小釀酒作坊90多家;饒平縣黃岡鎮釀酒坊也達幾十家。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本地最早採用機械新法制酒的廠家是民國十三年(1924)由當地人張季熙在揭陽縣古溝創辦的耆園酒廠,釀酒主要原料用番薯,釀出的酒味醇甘美。該廠還有用菠蘿釀酒的,但產量不多。民國十五年(1926)之後,又出產“雄獅”牌酒精。同一年,原在潮陽和平的蕭廣豐泰酒坊也遷入汕頭埠,在商平路、德興路兩處設店經營。民國二十四年(1935),廣德泰藥酒第二代傳人範伯謙在商標局註冊了“龍麟”牌商標,繼而又在泰國政府註冊,獲得了在泰國的專賣權。民國三十六年(1947),揭陽華清建成華興酒精製造廠,擁有5臺蒸酒機,是揭陽第一家較大型的酒類生產廠。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潮州有小手工業式釀酒廠商28家,其中以泉發號資本最大,辦酒廠兼經營酒行。饒平黃岡有釀酒業13家,普寧有釀酒小作坊400多家,潮陽棉城有鄭漢記、鄭創合、林榮合、蕭廣豐泰、蔡順記、和平老鋪等287家釀酒小作坊。而汕頭市釀酒企業(廠、酒社、酒坊)則有61家,如大同、西園、廣祥泰、蕭廣、豐泰、天發、瑞記、廣豐、朱進記、捷利、許樓山、順豐利記、泰盛、東成再發、怡勝、東園、綿興發、謙裕、瑞昌、張同利、順成興記、安樂園、春陽觀、南大、嘉裕等,其中以蕭廣、豐泰、西園等酒坊較有名氣,生產規模較大,生產的名牌酒有杞菊酒、老紅酒、高粱紅酒、荔枝酒、長春藥酒、國公酒等。而許樓山酒坊的名氣也很大,該酒坊設在永和街54號,釀製的跌打藥酒在閩、粵兩省都十分出名,後來其子許俊興繼承家業,改名為“許樓山俊興藥酒”。

解放後釀酒工業走向規範化

1951年前後,潮汕地區將各地私營釀酒作坊(廠)分別聯合成立為酒業產製社或聯營酒廠(社)。各廠(社)裝置簡陋落後,僅有土灶、土釜、錫魚腸管之類的簡陋生產裝置,生產形式為手工操作,產品基本是白酒、紅酒、藥酒諸類的傳統品種。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1954年,全國開展社會主義改造,將部分釀酒企業改造為公私合營企業。在汕頭,蕭廣、豐泰、許樓山、西園等10多家釀酒作坊聯併為公私合營汕頭市酒廠,固定資產為人民幣1。5萬元,職工27人,1954年生產白酒521噸,產值60萬元(1958年公私合營汕頭藥酒廠併入,改為地方國營汕頭釀酒廠)。

1955年,揭陽榕城酒聯營社轉為公私合營揭陽釀酒廠,饒平酒聯營社轉為公私合營饒平縣酒廠,惠來酒業聯營社轉為公私合營惠來縣酒廠。1956年,潮安的城關聯營釀酒廠、庵埠聯營酒廠、浮洋聯營酒廠先後轉為公私合營潮州酒廠、潮安酒廠、浮洋酒廠。普寧境內原有4000家釀酒小作坊組成的6家聯營酒廠合併為公私合營普寧縣酒廠,潮陽縣原287家釀酒小作坊組成的聯合產製社轉為公私合營潮陽縣酒廠,澄海縣下蓬、聯成、五和、蘇中酒廠組成的澄海縣酒廠轉為公私合營澄海縣酒廠。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1958年之後,這些公私合營酒廠又轉為地方國營酒廠,生產納入國家計劃。

生產的酒類各具特色:汕頭釀酒廠生產的長春藥酒是中國八大馳名海外的名酒之一,與廣州的三蛇酒、北京的虎骨酒、蘭州的當歸酒、煙臺的三鞭酒等齊名。生產的福壽酒是一種複合香型優質果酒,“花雕酒““雙花白酒”為香型小曲酒。

潮陽縣酒廠的文光古塔牌長春酒選用27種中藥材配以高粱酒配製而成,還推出濃香型白酒“群英大麴”。

普寧縣釀酒廠以生產米酒、糯米酒和果酒為主,其中的紅流沙牌普寧梅酒選用嶺南特產新鮮杏梅為原料,經發酵陳釀而成,其名聲在外。

惠來縣釀酒廠的拳頭產品“惠來高梁酒”,素有“小茅臺”之稱。

澄海縣酒廠的香型白酒“選莊米酒”、香型小曲酒“獅泉玉液”以及老紅酒,揭陽釀酒廠的醬香型白酒“岐山大麴”,潮安酒廠的“鳳城”米酒和潮州酒廠的“雙鳳”米酒在本地區都較有名氣。

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潮汕釀酒史,你可曾聽說?

看到這裡,相信作為潮汕人的你,也一定很有感觸吧。歷史不該被遺忘,曾經潮汕大地也盛產名酒,可惜現在難得一見,如果你家有,一定要好好珍藏,那可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時代見證之物。如果你喜歡這篇內容,請轉發出去,讓更多家鄉人記住這段歷史。

“時年八節”

是每個“膠己人”生活的節奏、情懷的歸屬。

你知,或不知;

它都會定期提示你、教你、為你解答疑問。

分享 傳承

凝聚

過日子 ┃ 勿忘時年八節

TAG: 酒廠釀酒藥酒釀酒廠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