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前言

戰爭是一種集體、集團、組織、民族、派別、國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擊、殺戮等行為,使敵對雙方為了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領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進行的武裝戰鬥,亦被視為政治和外交的極端手段。雖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戰爭意味著破壞和死亡,是一種極其殘酷的行為,但是縱觀人類歷史,戰爭和社會發展是纏繞在一起,難以分割的,不可否認,戰爭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某些方面的推動作用。

相信很多人和筆者一樣,對古代中國戰爭最早的認識來自於《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封神榜》等電視劇或者小說中,小說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無法完整記錄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的全部過程,但是為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小說對陣前大將廝殺做了充分且精彩的描寫。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封神演義》中的戰爭場景就是各種神仙打仗

所以很多讀者會認為戰爭就是武將作抓對廝殺,像關二爺溫酒斬華雄一般,當武將分出勝負後,勝方帶領士兵追殺潰逃的敗方,這就是一場戰爭的全過程了。

其實,戰爭的整個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且精密的工作,從戰前的後勤準備、行軍、到戰爭本身、甚至戰後的善後工作都是戰爭的一部分。每個環節都需要極其認真地去準備,而且經常形成反覆的拉鋸戰,根本不像小說裡描述的那般痛快。今天,筆者就以戰國時代的司馬錯攻蜀戰役舉例子,介紹一下戰爭發生前的行軍的重要性,並從中瞭解司馬錯被低估的軍事素養。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戰國地圖

回顧出其不意的攻楚路線

在千辛萬苦攻佔了蜀地之後,司馬錯將目光投向了疆域最大的諸侯國:楚國。這也是延續了他之前的作戰計劃,在他的計劃中,如果取得了巴蜀之地,可以在此地進行農業生產和擴充兵源的發展計劃,形成關中平原之外的另一箇中心區域,接下來可以順長江水道東行攻打楚國。據《資治通鑑·周紀·周紀四》中記載:

“秦白起敗趙軍,斬首二萬,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果然,在秦軍仍然在中原地區戰鬥的時候,司馬錯已經可以用蜀地士兵進行雙線作戰了。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古人已經發現了用船運輸士兵可以節省時間和體力

很多人認為,在佔領蜀地後,用船運送士兵進入楚地是司馬錯最想做的事,因為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水東流是自然的現象。如果藉助長江水勢,可以在作戰前大大減少行軍的消耗,保留軍隊的戰鬥力。可是司馬錯作為最高統帥,卻出人意料的選擇了一條讓人不敢相信的路,那就是從巴地(今重慶)沿著涪水南下,翻越岷山山脈,到達黔西南地區,在十萬大山中穿行,最後從黔中郡的斜後方殺出。

此舉讓楚人措手不及,因為當時以黔中郡為核心的周邊郡縣的全部兵力都集中在西北部的秦蜀邊界上,也就是黔西北地區,所以完全無力組織起有效的防守,瞬間丟掉了黔中郡。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蜀地棧道

黔中郡就是今天的貴州,不要因為貴州沒有五嶽那種巍峨的名山大川而覺得他地勢平坦,實際上,貴州是中國所有省中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俗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據《貴州地理》中記載:

“貴州高原山地居多,全省地貌可以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型別,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說,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

所以司馬錯選擇這條路線行軍,除了要做好軍隊管理工作之外,還要和複雜的地形地貌、嚴峻的自然環境、未知的危機作鬥爭,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這條也未免太險峻了一些。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2000年後的今天貴州仍是十分難行

筆者認為,從宏觀角度看這次的攻楚路線,只不過是一次簡單的迂迴戰術而已,首先吸引敵方大部隊的注意,然後派遣奇兵從防守薄弱的後方強插進去,造成敵方首尾無法顧及,從而掌握先機,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行軍在這條路線上的過程,就會不得不讚嘆司馬錯的行軍能力。接下來就讓我們瞭解行軍過程中的具體困難。

行軍中極易非戰鬥性減員

行軍可以看作是戰爭前的準備工作,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行進使部隊到達戰場。有人說了,那就走唄,我們還等著看激烈的戰爭場面呢,走路有什麼有意思的呢?這種觀點是大錯特錯的,因為行軍恰恰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有一段詰屈聱牙的文字可以作為參考,據《孫子兵法·戰法篇》中記載: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意思就是說能打勝仗的將軍,並不是以計謀的奇妙和武力的勇猛來作為判斷標準的,而是能保證每一個環節都能做到萬無一失,所以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不會敗的。這段文字簡直是為司馬錯量身定製的,正是他具有著高超的軍事素養,才能使得大部隊長途、險途行軍還能保持戰鬥力,這是許多將領完全無力做到的。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古代運糧草十分困難

為什麼對他的評價如此高呢?因為古時行軍實在是太困難了,在戰前就有大量的非戰鬥性減員。讓你帶著十幾萬人,幾百萬斛糧草,從山區裡走上成百上千公里,絕對是非常可怕的考驗。前邊的路因為泥石流、暴雨,人禍毀壞了,你得繞路;一會兒蚊蟲太多了,士兵出現了傳染病現象,你得隔離:不久又因為道路太難走軍心不穩,你得安撫將士。總之只有你想不到,沒有遇不到,古往今來由於行軍出現問題而不得不無功而返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就算主帥能憑藉能力克服這些問題,將部隊帶到預定地點,那也遠遠不夠。因為古時候行軍除了到達目的地外,還要按時到達目的地才可以;而到達後還需要駐紮部隊、埋鍋灶飯、補給休息,因此能提前到達還可以獲得先機。以上的種種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在到達目的地後還能保持戰鬥力,才能稱得上好的行軍。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修整中的軍隊

筆者認為,戰爭不是紙上談兵就可以處理明白的遊戲,在行軍過程中所有部隊不管之前的計劃再周密,行軍過程中也百分百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無法避免的,最關鍵的就是主帥要有經驗和能力去處理各種突發的問題,保證部隊的戰鬥力,這樣的主帥,才稱得上是有極高軍事素養的名將,而司馬錯當之無愧。

兼顧前中後三軍的重要性

好的主將是如何帶領隊伍行軍的呢?那就是要照顧好前中後三軍,一般來說,前軍是精銳的先鋒部隊,負責旗開得勝鼓舞士氣,戰鬥力較強;中軍是以步兵為主的大部隊,軍中統帥也多集中在此,也即是所謂的坐鎮中軍;後軍以押運糧草、軍械的補給隊伍為主,這部分軍隊的戰鬥能力相當薄弱,需要其他部隊協防。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中軍大帳是主將坐鎮三軍的地方

三軍中最重要的是後軍,人吃馬喂的,自然離不開他們。據《通典·卷十》中記載:“

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眾有飢色。“孫武曰:”千里饋糧,士有飢色。“

可見運送糧草是極其困難的,所以一定要保證後軍的安全,但是後軍的載重部隊移動力比起前軍和中軍很緩慢,如果各走各的慢慢就會距離越拉越大,當敵人來襲後軍的時候無法回防,所以前軍和中軍必須嚴格按照之前預定的速度行進,按照排程該駐紮時即刻駐紮,該行進時即刻行進,保持彼此的距離。

而中軍作為全軍大腦,在行軍時要保持政令暢通,並且能及時瞭解各部隊的情況,所以中軍行動一定要穩,讓緩慢的後軍和靈動的前軍保持和自己的行進速度一樣,頻繁地用傳令兵來發號施令指揮三軍。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運糧士兵

前軍由於位置的關係,要負擔更多的探路工作,還要提防突然出現的敵軍,所以在行軍途中一定要保持整體陣型,除此之外還要不停地派出和及時收回快馬斥候來偵測資訊,從而保證三軍的順利行進。

不難看出,雖然統帥行軍是一項極其困難的工作,但是正是由於司馬錯對行軍有清晰的認識和具備強大的指揮能力,才敢率領大軍繞行險境,出其不意繞道楚地身後,取得了黔中郡,瓦解了楚的西北防線,也為後來滅楚奠定了基礎

從司馬錯攻蜀路線,瞭解什麼是名將的素養

秦國上將軍司馬錯雕像

結語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春秋戰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很多人在關於他們的能力和事蹟上爭論不休,難以拿出一個讓所有人都信服的排名,所以搞了很多諸如”戰國四大名將“、”東方六國八名將“等等名號,不過無一例外的沒有司馬錯,這大概是因為司馬錯為人低調,史料稀少導致的。

但是,憑藉司馬錯攻楚這場戰役,我們可以看出,他選擇了一條十分困難路線卻能妥善地將部隊帶出,並且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件事會讓很多人會重新審視他,發現他是一個具備極高軍事素養的名將,這種高超的軍事素養需要大量的理論學習和豐富的戰爭實踐才能積累下來,這說明司馬錯的名聲是靠自己創出來的,而非隨著強大的秦軍混出來的功績。

司馬錯攻楚的這場戰役也給了後來許多軍事家重要的參考意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戰術的意義,從而發明了更加豐富的戰術,使戰國時代的戰爭越來越脫離比拼人數的多少,後來的戰役在人數眾多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多種多樣的戰術比拼,使得戰爭更加立體化,複雜化,這些戰爭也成為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隨歷史流傳到今天,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祖國的燦爛文明。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鑑》 司馬光

2《貴州地理》 貴州人民政府

3《孫子兵法》 孫武

4《通典》 杜佑

文章內容來自鴻儒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存在疑義,請聯絡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TAG: 司馬錯行軍戰爭部隊攻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