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導語:公元1641年8月9日,距離中秋節已經不遠了,在滿清盛京宮中,已經開始策劃關於中秋的盛大活動;清太宗皇太極像以往一樣,在清晨處理政務,他熱情接待了蒙古部落的盟友代表,雙方會談融洽,臨行之時皇太極還親自派人護送蒙古使者出京城;隨後他略感疲憊回到寢宮稍作休息,亥刻入夜後,從皇太極寢宮中傳來一生淒厲的哀嚎──皇上駕崩!這位清朝的開國皇帝生命就此終結,享年僅52歲……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皇太極崩於1643年8月9日,清朝史籍中記載太宗“無疾而終”,因為他去世的那天,並沒有明顯異常;但是皇太極死時僅52歲,正值一位皇帝的巔峰期,因此太宗皇帝並不算壽終正寢;而且據朝鮮方面的史籍記載,清太宗皇帝是“暴崩”,毫無預兆突然死亡;那麼皇太極的死因究竟是什麼?關於他的死,背後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聞嗎?清跟隨編者,一起探秘皇太極死亡的真相。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要想分析皇太極的死因,必須從史料中尋找答案,但清朝史籍對此僅以“無疾而終”四字概括,故無法從清朝史籍中獲取真相;不過當時朝鮮過已經臣服於清,還派出兩位王子作為人質,留在盛京瀋陽,王子的文官們會記載關於清朝的大事,向朝鮮國王報告;因此我們主要從朝鮮的記錄中發掘真相;關於皇太極的死,主要受以下幾點原因的影響。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第一,皇太極有鼻衄病根。

1641年松錦之戰打響,明將洪承疇率13萬精兵增援松山城,皇太極聽聞急忙調集軍隊向松山匯合;據史料記載,皇太極原定於8月11日親自帶兵馳援,但是因為他鼻子出血暫緩了三日;後來前線戰事吃緊,迫使皇太極放棄了養病的時間,此時他鼻子依然流血不止,不僅沒有緩和,出血量反而更大了;《清太宗實錄》記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碗,行三日,衄方止”,由此可見當時皇太極出血量巨大,需要用大碗來接,連續流了三天鼻血才罷休;據朝鮮方面史料記載,清朝曾向朝鮮購買生薑與清大竹,這兩味藥材的功效,主要就是清熱解毒,依法炮製之後能溫經止血,對於治療高血壓有較強的效果,從而緩解太宗的鼻衄;因此皇太極在早期,就患有高血壓,從而引發了鼻衄症狀,而且病情已經極為嚴重。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第二,愛妃去世給皇太極重大打擊。

1641年皇太極在鼻血不止的情況下,極速行進6日,率領大批援軍阻截明軍,此戰明軍慘敗;就在皇太極要趁熱打鐵更進一步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噩耗,他的寵妃宸妃病重;皇太極聽聞後,交代了部下繼續圍攻松山城,自己僅帶侍衛連夜趕回盛京;可是待到皇太極回到盛京,宸妃已經香消玉損;沒見到愛妃最後一面,皇太極大為悲慟,伏在宸妃的靈柩前痛哭不止;宸妃生前不僅貌美如花,還性情溫良善解人意,極受皇太極的寵愛;皇太極也是一位痴情皇帝,他下令將宸妃靈柩安置在地載門外,用最高規格的禮儀喪葬宸妃;

縱使如此,也無法緩解皇太極心中的悲痛,據史料記載,皇太極當時不吃不喝守在宸妃靈柩前,每日痛哭失聲,到了9月23日,他竟然哭的昏迷過去,直到數個時辰後才醒轉過來;這可嚇壞了滿清群臣,紛紛勸導太宗節哀保重龍體,皇太極也認識到自己過於悲痛,說自己今日昏迷是祖宗警告,以後要多多排遣節制;隨後皇太極將宸妃下葬,一週后皇太極“聖躬違和”向朝鮮購買藥材,好景不長兩個月後,皇太極第三次出現了身體不佳的狀態;由此可見,宸妃的逝世,對於皇太極的身心打擊極大,從而加重了他的病情。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第三,晚期皇太極病情加重

宸妃逝世後,清朝方面加大了對藥材的需求,還增添了桂皮、地黃與木瓜等中藥材;此三味藥材主要為止咳平喘之藥,專家推測此時皇太極新增了“痰疾”,故此需要化痰止咳的藥物;隨後清朝太醫又急速向朝鮮索要治療“風炫”之藥,在此能看出皇太極的“痰疾”非但沒有治癒,還進一步惡化為“風炫”,就是現代所稱的中風眩暈症,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中風病人極易腦出血,如果得不到及時處理,往往都有性命之憂;由於當時清朝明朝交戰,自己的疆域中又沒有藥材產出,所以都是向朝鮮索求;但是因為朝鮮小國受溫度與氣候的影響,產出的藥材質量太低,對於皇太極的病情並沒有多大作用,因此皇太極的病情日益惡化。

皇太極壯年暴斃,清朝史籍記載“無疾而終”,專家:沒那麼簡單

綜上所述,皇太極並非壽終正寢,而是突然暴斃,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結果;他本來就患有嚴重的鼻衄病,應該是由於高血壓引發,接著愛妃去世加重了他的病情,新增了“痰疾”,久治不愈又進一步惡化到了中風的地步;由於用藥沒有得到緩解,在1641年8月9日夜裡,皇太極因高血壓導致了中風,最終腦出血而去世。

【參考資料:《清太宗實錄》,朝《瀋陽狀啟》】

TAG: 皇太極朝鮮清朝1641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