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清朝與法國真的存在“凡爾賽—北京軸心”嗎?

存在。

事實上不單單是18世紀,清法之間的緣分最起碼也要上溯至17世紀。

17世紀80年代,法國正值路易十四在位期間。他組織了一批科考人員前往全球進行地理考察,但對於中國,他不甚瞭解,也不敢擅自派人前去。但他知道耶穌會曾多次派遣傳教士前往中國,於是他聯絡了耶穌會,希望能夠派遣一些法籍傳教士組成使團,代表法國前往中國。

康熙十七年,1688年,路易十四派遣的第一個使團到達北京,使團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張誠、白晉。他們大多供職於康熙帝的宮廷,隨侍左右的同時,還為康熙講解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介紹西歐各國的政治經濟狀況,令康熙大開眼界。像張誠,還和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一起,協助索額圖與俄國談判,促成了《尼布楚條約》的簽署。

18世紀的清朝與法國真的存在“凡爾賽—北京軸心”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以白晉為特使出使法國,伴隨著白晉一起前往法國的,還有康熙特意為路易十四準備的禮物。白晉於康熙二十八年即1699年返回中國,又帶回了路易十四的回禮。

自此,清法關係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中國大量的絲綢、瓷器和茶葉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成為風靡法國上流社會的奢侈品。伴隨著商業往來,思想文化上的交流自然不可避免。在中國,在張誠、白晉等傳教士的幫助下,康熙悉心研究西方的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邏輯學,甚至到了十分精通的水平。張誠、白晉還將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金雞納霜推薦給康熙。在法國,中國的儒家經典深受法國思想界的重視和追捧,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是孔子的頭號粉絲。

至乾隆年間,清廷與法國的關係有增無減。在乾隆年間風靡一時的琺琅彩,就是法國傳教士將歐洲的彩繪工藝帶入中國並應用在瓷器製造上的產物。更值得一提的是,雙方的合作除涉及商業和文化層面,更延伸到了國際政治層面。

18世紀的清朝與法國真的存在“凡爾賽—北京軸心”嗎?

乾隆年間,俄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橫空出世。在她統治期間,俄國向西與土耳其爭奪黑海,向東則多次尋找機會,企圖干涉清朝內政。俄國先是支援準噶爾稱霸西北,後又收留了背叛清廷的野心家阿睦爾撒納,並且拒不交出。直到阿睦爾撒納死後,俄國才在清廷的壓力下交出了阿睦爾撒納的屍體。乾隆帝隨即下令關閉位於恰克圖的中俄互市以示懲罰,葉卡捷琳娜二世則於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開始集結部隊,準備入侵清朝。

此時的法國,面對日益強大的俄國也同樣深感擔憂。而除了北方的俄國,法國的傳統宿敵英國也出現在清朝的臥榻之側,清緬之戰、廓爾喀之戰的背後都有英國的身影。可以說,清法雙方的利益存在高度一致性。

乾隆三十年,1765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向清朝派遣了特使,即高類思、楊德望,兩個長期旅居法國並皈依了天主教的中國人。這無異於釋放出了結盟的訊號,“凡爾賽—北京”軸心終於從商業同盟走向了政治同盟。

18世紀的清朝與法國真的存在“凡爾賽—北京軸心”嗎?

乾隆帝多次表達了向法國派遣使團的願望,但可惜的是,乾隆五十四年,即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以此為分水嶺,法國陷入了半個多世紀的動盪,清朝的乾隆帝則如夢方醒,垂垂老矣的他開始懼怕變化和開放,對外逐漸內斂,對內則瘋狂肅清白蓮教,但形勢卻遠非他所能控制……

雙方的緣分也就此中斷。

待兩國再次看見彼此時,法國已經在革命的廢墟中再次崛起,而清朝則已淪為列強的板上魚肉。當圓明園的火光照見彼此,對方已不再是朋友,而是放火的強盜。

TAG: 法國白晉康熙俄國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