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張居正絕對算得上明朝一流的改革家,但讓後世記住他的或許不是“一條鞭法”,而是那句“張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臥龍床”。雖然我們很難說清楚張居正與李太后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二人主導了萬曆前期的政局,可以說萬曆皇帝在30歲前都沒有絕對的自主權,而張居正和李太后的默契配合,推動了萬曆新政的中興局面,但也絕對是造成萬曆皇帝心裡陰影的重要因素。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結算”,從邏輯上看,就是這種心理因素造成的。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從嘉靖中後期至萬厲初期的內閣裡,大致是一個老帶新、挨個“傳承”的格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曾是一起搭班子的同僚,中間在隆慶初期有過插曲,李春芳插了一腿成了內閣首輔,之後又是“嘉靖系”的老臣高拱接任。可以說萬曆皇帝登基後,高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三朝元老,嘉靖時期的閣員、隆慶和萬曆時期的閣老,這種身份確實會使他養成倚老賣老的毛病,歷史上大多數元老都會有這毛病,時不時的發發牢騷,對新皇帝指手畫腳的也大有人在。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萬曆皇帝舉行了登基大典。隨後便將司禮監掌印太監換成了大伴馮保,按理說這個舉動沒什麼毛病,因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本來就屬於內侍,只不過是幾代皇帝把他們架上了權力的高峰。馮保是陪伴了萬曆皇帝整個童年的太監,是萬曆皇帝最離不開的人,這時候提拔為內侍首席也無可厚非。但萬曆皇帝的做法有違祖制,他是以“中旨”的形式直接通知的內閣。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為何說中旨就違背祖制了呢?因為中旨是不經內閣討論和批註意見的,由皇帝直接下達的聖諭。而明朝皇帝要下發指令,一般是先傳給內閣,由內閣討論後,批准意見抄在黃紙上(擬旨就是這個過程),然後將此“批黃”送呈司禮監,司禮監秉筆太監再根據皇帝的意見抄錄成文,這才形成聖旨。所以皇帝的聖旨中很多都是帶有內閣意見的,萬曆皇帝剛上臺,就無視內閣的意見,直接定下司禮監的一把手,內閣是很沒面子的,更重要的是馮保與高拱一直都不對付。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所以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太監宣旨時,高拱憤怒之下,將聖旨拍到了地上。太監哪見過這種場面,就支支吾吾說了句這可是聖旨啊!高拱接下來的話就註定了他的政治生娃將要結束,他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這句話很明顯是針對馮保的,在他看來,皇帝年齡太小,這些行為都是太監們搞的。但他忽略了一點,馮保與李太后站在統一戰線上,他們是萬曆皇帝最親近的兩個人。馮保將高拱的話傳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主人”,這一傳話就成忤逆了,當時的形勢本就臣強子弱,李太后能不忌憚嗎?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閒住,不許停留!”——《正說明朝十六帝》

從這件事表面看,是馮保與高拱的鬥爭,其實往背後看,想搬倒首輔的人必定是次輔了,張居正上位很不光彩的一點就是陷害高拱,但這又是明朝歷史的特色,徐階對嚴嵩、高拱對徐階不也都是如此?據《明史》記載,高拱本來是擔心皇帝太小,想將司禮監的權力收歸內閣所有,以免內廷禍政。所以高拱就找內閣次輔張居正商議,畢竟他與張居正共掌外廷,但張居正出賣了高拱,透漏訊息給馮保,以至於馮保在李太后面前進讒言,罷了高拱的首輔。隨後張居正便被扶正,高拱在回憶錄《病榻遺言》中就寫過此事,稱張居正“毒害深謀”。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在此之後,萬曆朝的政治格局就成了李太后、張居正、馮保的鐵三角。從李太后選擇中可以看出,她是挑選了與兒子最親近的兩個人主掌內外廷。大伴馮保自不必說,陪著朱翊鈞長大的,張居正則是朱翊鈞的老師,二人會盡心盡責的輔助萬曆皇帝,而此時的李太后身為“監護人”,馮、張二人的政治主張透過李太后拍板,成為大明朝的政令實施下去,這種“親情式”的穩定關係,也確實推動了萬曆新政的執行。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而李太后的大智慧不僅僅在於權力架構的搭建上,他對那段歷史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對兒子嚴厲的管教,我認為這是促發萬曆皇帝后來叛逆的根本原因。

“吾不能視皇帝朝夕,先生親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納誨,終先帝憑几之誼。”——李太后

在萬曆皇帝登基後的幾年,李太后仍然將兒子置於學習進步的氛圍中,她將前朝政事全權交給張居正處理,這也是新政得以順利推行的基礎。萬曆皇帝的講臣也都是張居正挑選的,萬曆皇帝上課的“監督員”則是馮保,每次上課的效果如何都由馮保向李太后彙報,隨之而來獎勵與懲罰都很及時。萬曆皇帝常因逃學、思想開小差而被罰跪,所以他是很怕母親的,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萬曆皇帝大婚。李太后搬出了乾清宮,住進了慈寧宮,這標誌著中宮之主的易位。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萬曆皇帝脫離了母親的監管,如釋重負,便開始了一些出格的行為。有一次酒醉之後,他夜遊西城,貼身太監孫海招來兩個宮女伴遊,萬曆皇帝興起時讓兩個宮女唱葷曲兒。宮女畢竟不是青樓藝妓,都是重規矩,講禮儀的,所以萬般推辭,萬曆皇帝勃然大怒,要斬了兩人,好在孫海阻攔,最終是削髮代首,將兩個宮女剃成了“尼姑”。

“翼日,太后聞,傳語居正具疏切諫,令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長跪,數其過。帝涕泣請改乃已。”——《明史·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

李太后知道後,跑到奉先殿祭告先帝,懺悔自己教子無方,然後決定廢帝,令立潞王。萬曆皇帝得知母親的決定後嚇攤在地,後又跑到李太后面前認錯,態度相當誠懇。李太后最終表示,能不能繼續保留帝位,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後來的事情大概大家都很熟悉了,張居正領會了李太后的意思,寫了一道勸誡皇帝“慎起居”的奏疏,然後替萬曆皇帝寫下“罪己詔”,算是平了這件事。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在我們看來,這無非就是李太后與張居正演的雙簧,目的在於教育孩子,但這件事卻可以看做萬曆皇帝與張居正君臣關係轉變的起點。在此之前,萬曆皇帝對老師張居正依賴之中帶些敬畏,而在此之後,君臣開始產生嫌隙,並最終走向對立。

首先萬曆皇帝雖然年輕,但此時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李太后與張居正的曖昧關係絕不是後來才傳開的,別有用心的政客早就將此事傳至萬曆皇帝的耳朵裡。那麼帝位保與不保,還要看張先生的態度,到底是張先生控制了母后,還是大明朝成了張先生的呢?再者說來,李太后並不是政治家,在明朝的祖制中,她也不可能參與朝政,她對對張居正的欣賞主要源於保護兒子的需求,所以國朝之事、皇帝的教育,李太后對張居正都是言聽計從。這些舉動對於一個心智尚不成熟的皇帝來說,很有可能就是想歪了。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朱翊鉤18歲後,張居正也提出過皇帝親政,但李太后並不願意打破現狀,或者認為兒子無法勝任親政後的角色,所以都拒絕了。後來萬曆皇帝自己也向母親提出想要親政,但李太后給了一個年限,說是30歲前都繼續讓張先生幫著打理一切。萬曆皇帝不可能將心中的疑惑和怨憤記在母親頭上,所以只能遷怒於張居正,可能這個時候萬曆皇帝就已經有了想法,等到親政後一定要找張居正清算。

萬曆首輔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改革得罪人只是其一!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權力架構瞬間改變,萬曆皇帝真正體會到什麼才是皇權的至高無上。相比較張居正時代辦一次宴席、修一個宮殿都會被駁回的情況,萬曆皇帝才明白了張居正曾經偷走了他的“皇權”。所以當御史彈劾張居正推薦的潘晟時,萬曆皇帝藉機進行責任倒查,將張居正抄家,削奪其生前一切賜贈,張居正還差點被開棺鞭屍,其家屬多數被流放。

綜上而言,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主流觀點認為是他的改革動了太多人的蛋糕,彈劾之聲對萬曆皇帝形成了執政壓力。這一點確實不可否認,歷史上遭遇清算的改革家很多都是這個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太后過於嚴厲的教育方式引起了萬曆皇帝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不可能報復給母親,而李太后處理問題時對張居正太過依賴,加之緋聞四起,所以逆反心就轉移到了張居正的頭上。

TAG: 萬曆皇帝張居正李太后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