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據說宋太祖趙匡胤在太廟夾室中立了塊碑,碑上刻了三條誓約:一是保全柴氏子孫;二是不殺士大夫;三是不加農田之賦。這也就是所謂趙宋王朝的祖宗家法。

對於這樣道德文章樣的祖宗家法,龍馬君是不太信的,然而又無法證偽,只能說這顯然不是趙宋祖宗家法的精要。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那什麼才是精要所在呢?防備武人。趙宋王朝以武人兵變起家,最擔心的就是其他武人起而效尤,有朝一日也來次黃袍加身。

岳飛恰好就是個武人,而且是手握重兵、聲望卓著的武人。經過前兩篇冗長的序曲,今天,作為系列的第三篇,龍馬君就和各位讀者老爺剖析下岳飛之死的要害所在。

一、趙構的心病

從即位之初的建炎元年(1127年)至賜死岳飛的紹興十一年(1141年),如果說有一件事給宋高宗趙構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那一定是苗劉兵變。

建炎三年(1129年),宿衛杭州的苗傅和劉正彥突然發難,趙構被挾持達一月之久,其獨生子——剛滿兩週歲的趙旉受驚嚇而死。由於此前趙構已喪失生育能力,此次兵變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也讓他對武人有了更深的心結。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趙宋王朝對武人的忌憚由來已久,宋太祖趙匡胤本人即是兵變起家,他得國之初,就感言道: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一百個貪濁文臣的危害也比不上一個武人!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趙匡胤收奪兵權,改革兵制,同時尊奉文臣,以文統武,這就是有宋一代“文以靖國,右文抑武”的國策。

在這一國策的指導下,北宋的諸位君主均打擊抑制武人,名震中外的名將狄青最後落得個抑鬱而終的結局,能挽救靖康危局的种師道也在國家危難之際被解除兵權。

建炎之後,金人不斷南侵,國家危殆。重用武人有日後被篡位的風險,而不重用武人則立馬有亡國的可能,權衡之下,宋高宗趙構不得不倚重以中興四將為代表的一眾抗金將領。但是,趙構恐怕一日都未曾忘卻趙宋王朝“防備武人”的家法,特別是苗劉兵變之後,經歷了被困之危、喪子之痛的趙構徹底喪失了對武人的信任。

在趙構與武人的關係中,他實際上是在尋找一個平衡,一方面倚重武人對抗來自外敵金人的威脅,另一方面防備武人對他的權力可能造成的挑戰,而後者顯然是他關注的重點。

這也反映到他對良將標準的看法上。

二、良將的標準

岳飛是個良將,但顯然並非趙構心中的良將。那趙構心中的良將是什麼樣呢?《宋史·列傳第一百二十八》的張俊傳中的一段記載給出了答案。

帝於諸將中眷俊特厚,然警敕之者不絕口。自淮西入見,則教其讀《郭子儀傳》。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在中興四將中,趙構最喜歡張俊,也時常用言語來警告他。張俊自淮西入朝覲見趙構,趙構教他讀《郭子儀傳》。

教張俊讀《郭子儀傳》,顯然是要張俊學郭子儀。這位郭子儀又是何種人物呢?

郭子儀是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是唐朝得以中興的關鍵人物。然而這不是重點,重點在哪呢?我們來看下《舊唐書》:

及國威復振,群小肆讒,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不幸危而邀君父,不挾憾以報仇讎,晏然效忠,有死無二,誠大雅君子,社稷純臣。

以上評價可以概括為三點:

其一,絕對聽話,

當然是聽皇帝的話。

其二,絕無怨言,

對皇帝及其鷹犬均是。

其三,絕不戀棧,

在皇帝需要的時候能夠交出兵權,急流勇退。

至於軍事能力、道德品質等等,趙構大約是不太看重的,從他“眷張俊特厚”就可以看出來。

三、張俊的“表率”

張俊何許人也?稍微翻下《宋史》張俊傳,大致就會對張俊產生如下印象:

——

貪婪好財,

佔田遍天下,而家積鉅萬”,據說張俊名下的田地超過一百萬畝,每年收的租米抵過兩個紹興府。

——

以私害公,

宋金濠州之戰,張俊為搶頭功,支走劉

錡,摁住岳飛,以所部六萬獨自面對已遭劉錡重創的金軍完顏宗弼主力,結果大敗,宋軍死傷枕藉,葬送了淮西大好局面。

——

陷害忠良,

先是與秦檜陰謀構陷韓世忠,後又在岳飛冤案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如果讓龍馬君給岳飛冤案的罪人排個序,此君當為第一。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然而以上三點在趙構看來不過是小節,張俊在絕對聽話、絕無怨言、絕不戀棧三點上“大節不虧”。

其一,絕對聽話,與趙構及其代言人秦檜保持高度一致。

俊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言無不從。

其二,毫無怨言,對於趙構的各項命令與安排,張俊均欣然接受,用趙構的話說,這叫:

仰體眷懷,益思勉勵。

其三,絕不戀棧,在濠州兵敗之後,張俊探知趙構有意議和,立馬就坡下驢,向趙構交出兵權:

俊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兵。

對於這樣一位在“大節”上堪比郭子儀的良將,趙構自然是青睞有加。在岳飛被殺的同年,張俊就被封為清河郡王,死後又被追封為循王,諡“忠烈”。

注意,張俊是在世時封的異姓王,岳飛自不必說,連對趙構有救命之恩的韓世忠都是死後追封,這在高宗朝是孤例!在宋朝歷史上屈指可數!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我們再來看岳飛。

四、岳飛的尷尬

中興四將中,岳飛的功績、能力自然是首屈一指,然而,前文已有述及,這些都不是趙構心中的良將標準,我們再以上面的三條標準來看下岳飛。

其一,岳飛極不聽話,對趙構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

證據一:

紹興四年(1134年),岳飛上書請求收復襄陽六郡,當時正在準備議和的趙構急忙下令:

毋出李橫所守舊界,卻致招惹,有誤大計,雖立奇功,必加爾罰。

趙構讓岳飛謹守防區,不要招惹偽齊,以免誤了他的議和大計,結果岳飛抗命,一舉收復襄陽六郡,名震天下。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證據二:

興七年(1137年),

趙構本答應將淮西軍五萬人轉隸岳飛,後又變卦,岳飛憤而辭職,趙構派宰相張浚等人慰留,岳飛固辭。趙構不得已,屢次下詔勸岳飛回任。

帝累詔趣飛還職,飛力辭,詔幕屬造廬以死請,凡六日,飛趨朝待罪,帝尉遣之。

趙構放下顏面,“累詔”勸說岳飛回任,岳飛“力辭”,後來趙構沒辦法,命令岳飛的部屬在岳飛的住所外搭帳篷,求了岳飛六天六夜,岳飛方才回心轉意。

影視劇裡常說抗旨是死罪,岳飛不僅抗旨,而且還屢次拒絕服從趙構的詔書,趙構派人求了他六天六夜,他才勉強服從趙構的安排。趙構後來雖“尉遣之”,但心裡恐怕埋下了日後除去岳飛的種子。

證據三:

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第四次北伐,進至離開封不遠的朱仙鎮,趙構擔心岳飛破壞和議,連下十二道金牌將岳飛詔返。

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趙構的十二道金牌是連續發出的,也就是說未等岳飛迴應,說明趙構已對岳飛遵旨不抱希望,可以說是對岳飛完全喪失了信任。趙構對岳飛抗旨不遵的厭惡可見一斑。

其二,岳飛對趙構頗不尊重,屢次非議趙構議和。

秦檜議和的背後是趙構,這點岳飛是極清楚的,然而岳飛卻反反覆覆非議趙構議和。

岳飛在人後議論:

飛每對客嘆息,又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

人後議論不過癮,又對趙構當面指摘:

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

即使岳飛本意”恐貽後世譏“指的是秦檜,在一意議和的趙構聽來恐怕就是當面諷喻自己。換成龍馬君,也會和趙構一樣想。

當面指摘還是不過癮,還要寫詞流傳後世: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您怒髮衝冠,您仰天長嘯,您壯懷激烈,您把作為雪靖康之恥第一責任人的趙構擺在哪?您讓一意主和的趙構怎麼想?

其三,岳飛屬意北伐,久久不主動交出兵權。

這點將於本系列下一篇著重分析,此處僅簡單介紹,紹興和議前後,中興四將中,劉光世早早淡出權力中心,張俊首先交出兵權,韓世忠也在不久後主動請辭,岳飛是反應最遲鈍的。

岳飛雖然功勳卓著,能力突出,卻嚴重偏科,在趙構最為看重的三點上得分過低。

岳飛之死三探:“右文抑武”國策下的武人宿命

五、武人的宿命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對於統治者而言,武人就是那良弓、那走狗,一旦不再有戰爭了,武人的悲劇宿命也就無法避免了。

有些皇帝不念舊情,選擇”烹“,如明太祖朱元璋;有些皇帝良善些,選擇”藏“,如宋太祖趙匡胤。這兩者並無本質不同。

放眼秦朝以來兩千年的歷史,真正能做到善待並善用有功武人的,似乎單一個劉秀——號稱”柔道治國“的光武帝劉秀。

趙構顯然不是劉秀,也不懂什麼”柔道治國“。對於岳飛這樣一位功勳卓著而又不聽話、怨言多且又不願交出兵權的武人,趙構只能是除之而後快。至於有些學者所認為的趙構是擔心岳飛迎回二帝,龍馬君是絕不信的,一旦岳飛恢復中原,兩個失勢十幾年的皇帝加起來的威脅,也比不上一個掌握重兵、聲望卓著而又立下不世之功的岳飛啊!

這才是趙構大好局面下不願北伐和除去岳飛的要害所在!

然而,這裡的”除去“僅僅是指結束岳飛的政治與軍事生命,以宋朝的慣例,罷官削職為民即可,當時也不難辦到,為何要殺害岳飛呢?

在本系列的第四篇,龍馬君將為各位讀者老爺解讀岳飛之死的直接原因。

歡迎關注,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宋史》《宋論》《舊唐書》《續資治通鑑長編》《滿江紅·怒髮衝冠》

(圖片來源於網路)

TAG: 趙構岳飛武人張俊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