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鱉靈既然是神話傳說中的神靈,當然他就不可能是人世間真正統治過蜀地的開明氏君主。因此,《華陽國志·蜀志》“開明位(立),號日叢帝。叢帝生盧帝”的叢帝,就不應當是開明氏君主的稱號,而應當是鱉靈這種神靈的名稱。那麼,鱉靈為什麼被稱作叢帝呢?這就是需要我們作進一步的探討了。筆者認為,叢帝鱉靈應當就是傳說中的崇伯鯀(鮌或作鯀,系字在古文字中與玄字極相似,純字或從系乃玄之形訛)。關於這一點,史籍中雖未明言,但叢帝鱉靈與崇伯鯨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卻可以從史籍中獲得相當多的證明。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首先,我們可以從叢、崇二字本身的音義來證明。從字古音為從母東韻,崇字古音為林母侵韻,從、床為準雙聲,東、侵又可以通轉,二字古音相近。《小爾雅·廣話》說:“崇,叢也。”《廣雅·釋話三》釋叢為“聚也”,又釋也為“聚也”。可見叢、崇二字不僅音相近,而且義也相通,“叢帝”完全可以寫作“崇帝”。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崇為古族名,其祖神稱崇伯鯀。《國語·周語下》記周太子晉諫靈王說:“其在有虞,有崇伯鯀,播其淫心,稱遂共工之過,堯用延之於羽山。”韋昭注道:“有虞,舜也。鯀,禹父。崇,鯀國。伯,爵也。”關於崇伯鯀的事蹟,《山海經·海內經》說:“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楚辭·天問》也詠其事道:“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鯀腹禹,夫何以變化?”在這些史籍中,鯀往往被稱之為“崇伯鯀”,這應該是由於古人在整理遠古傳說時,未能將神話與傳說分別開來,以為鯀是帝堯的臣屬,故將其稱之為伯。事實上,鯀本來就是一位神,應當稱之為“崇帝”。《墨子·尚賢中》說:“昔者伯鯀,帝之元子,廢帝之德庸,既乃刑之於羽郊”。正由於鯀是天帝之子,所以他才能天帝那裡盜息壤以湮洪水。也正由於這個緣故,傳說中出自鯀的夏禹的子孫才“郊鯀而宗禹”,將鯀當作天神之屬而為他舉行“郊祀”。鱉靈和鯀都是神,二者的稱謂又相同,這是鱉靈即鯀的證據之一。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其次,從鱉靈與鯀的本來面目來證明。在上一節中,我們已經論證了鱉靈就是靈龜,其本來面目為形似龜鱉的神靈。有趣的是,傳說中的崇伯鯀死後,其神靈也化為龜鱉。《左傳·昭七年》記鄭子產說:“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人羽淵。”《經典釋文》解釋說:“熊·····一作能,如字。一音雙來反,三足鱉也。”《史記·夏本紀·正義》也說:“鯀之羽山,化為黃熊,人於羽淵……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後來崇伯鯀為了治水,他以身犯險,下令搬運聖山上的“息石”和“息壤”來修築堤壩。據說息石和息壤具有超強的神性,有著不可抗拒的神力。果然,凡是用了聖山的息石和息壤的堤壩,洪水襲來時都安然無恙。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崇伯鯀大喜,便下令在每一段堤壩上都用息石和息壤護理,阻止河水北流。這一招果然靈驗,洪水繞開河堤流往東南,治水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山海經中發現上古時期崇伯鯀的離奇記載,歷史真相讓人顛覆認知

由此可見,崇伯鯀治水是有成效的,為了治水他甘願冒險抵擋來自朝堂的壓力,他是一個有著大無畏精神的偉人。但是由於個人仇怨,他被祝融氏姜密挾私報復,將之流放到了羽山,後來又派人將之秘密殺害。

TAG: 崇伯叢帝息壤羽山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