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人物簡介:

禹(生卒年不詳),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時期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作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後人稱為夏禹。

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九州,奠定夏朝,後人尊稱為大禹。

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市),仍存禹廟、禹陵、禹祠。

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人物生平

早期

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

出生地有爭議(一說在汶山石紐地區 ;一說在石坳。)

母親是有莘氏女修己,名志 。

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

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定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

接著禹被任命為司空,繼任治水之事。

禹立即與伯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治水失敗的原因。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九河。因為治洪水有功,人們為表達對禹的感激之情,尊稱他為“大禹”,即“偉大的禹”。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瞭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

即位

從有關文獻看,夏禹與陽城、平陽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於陽城” ,《古本竹書紀年》載“禹居陽城” ,《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 ,《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於陽城”。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 。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 。

逝世

禹在位的第十年東行,到了會稽後去世(竹書紀年載為四十五年 ),皇甫謐認為禹享年一百歲左右。禹去世後,其子啟繼夏朝天子位。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歷史典故

三過家門而不入

傳說禹與塗山氏新婚不久,就離開家,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但一想到開山導流刻不容緩,便顧不上回家,又踏上了治水前線。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其子啟正被母親抱在懷裡,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

開鑿龍門

距今4000多年前,由於河洛地區是夏民族活動和興國的中心,夏朝的第一個帝王大禹,常領導人民“疏川導滯”、“合通四海”、“盡力乎溝洫”,所以相傳洛河、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開鑿的。

據說那時洪水氾濫,龍門山以南是一望無際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難。大禹治理洪水,率領人民疏九河、導百川,終於迫使洪水歸流大海,伊闕也就是這時開鑿的。

《水經注》雲:“昔大禹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矣。”

《漢書·溝洫志》賈讓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鑿龍門,闢伊闕。”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夏禹是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大歷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績不僅在於治理洪水,劃定九州,發展國家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更重要的是結束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形態,創造了“國家”這一新型的社會政治形態。夏禹完成了國家的建立,用階級代替原始社會,以文明社會代替野蠻社會,推動了中國帝王歷史沿革發展。

歷史評價

圖說大禹:開啟夏朝是他,不是啟

孔子:

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司馬遷:

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錫茲。

END

TAG: 治水陽城洪水夏禹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