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武則天在歷史上雖然也以善於用人著稱,發現並提拔了大量人才,但在很多時候,她的用人原則是任用那些完全奉迎、順從其旨意,為她牢固掌握權力而奔走效力的趨竟之徒。

只要能為己所用,一概加以收買利用,嚴以駕馭,收其功用。這助長了諂媚、奔竟的不良風氣,甚至出現連酷吏都能高居相位的情況。由於“無問賢愚,悉加擢用”,導致武週一朝宰相之多,不僅創下唐朝之最,而且為歷代所罕見。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如此龐大的宰相群體自然難免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但武則天畢竟是少有的政治強人,尚能做到“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一旦其政治目的達到,那些作為政治工具又喪失了使用價值的宰相,便會立刻被處置掉。

而中睿時期則不同,皇權軟弱、貴戚專政,趨炎附勢、投機鑽營之風甚囂塵上而得不到遏制,當權者輕易就能把附己親信安插進宰相之則,並任其恣意妄為而不加管束,宰相集團隨之惡性膨脹且整體素質迅速下滑,政風亦更加濁亂。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玄宗力革前弊,堅決奉行少而精的用相原則。當然這本身也是開元前期宰相配置的一大特徵,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

其一,玄宗在審時度勢、深思熟慮之後,經過“淘沙取金,剖石採玉”似的層層篩選與步步淘汰,最終挑揀出來的必然是人才中最傑出的精英,由於宰相個體素質極高,整個宰相班子的資質及其施政能力,得到了強有力的保障。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東漢王符曾強調過,凡君主“將至太平者”,“必先審擇其人”思想主張。一心想要開創太平盛世的玄宗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用人觀。史稱“開元中,上急於為理,尤注意於宰輔”。

例如,姚崇和張說都是經文緯武的國之棟樑,但二人向來不和,不能同時在朝為相。結合開元初年險象環生,百廢待興的政治形勢,玄宗認為姚崇在應對和處理政治危機方面更勝一籌,再考慮到張說的功臣身份。便毅然選姚崇而舍張說。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可見宰相的選定確實是玄宗從國家實際政治需要出發,經過通盤考量,權衡各方勢力和各種因素後慎重抉擇的結果。這樣精選出來的宰相及其集合體自然能為,造就一個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最大限度地發揮和貢獻其政治能量。

同時任職的宰相減少並控制在兩人以內,使相權得到迅速集中與強化,宰相的地位與威望大大提高,這時的宰相才真正成為宰相,其“國之重器”、“君之股肱”的重要價值得以體現,姚崇和宋璟就分別以宰職兼任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宰相人數少,素質高,使中央最高權力核心的層次結構變得精幹、簡練,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時,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宰相集團內部的紛爭與互鬥,有效地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人際關係矛盾與摩擦,從而使宰相班子精誠合作、和諧共事成為可能。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宰相由皇帝根據現實政治形勢變化、統治需要與政策的調整,經過精挑細選後親自決定,從根本上杜絕了中睿時期,皇帝放任寵貴權威為培植和壯大私人勢力,隨意選任趨炎附勢的小人為相的政治亂象再度發生,強力打擊了投機政治,消弭了奔走權門、諂媚取寵的趨竟之風。

無形中淨化、澄清了朝廷的政治空氣。這促使腐敗庸碌、渾濁混亂的宰相政治走向廉潔清明、強幹高效。宰相自身性質也實現了從替權貴效力的工具,轉向為國家服務的重臣的職能意義上的重新定位與轉變。

少而精的置相原則與特徵,可以從一個側面窺見玄宗排除各種干擾勢力,重振皇權、復興相權的信心、意志和氣魄,而這正基於他對武后晚期以來變亂頻髮根源的深入反思與追究。

從人數多但華而不實,到人數少但品質皆優,唐朝宰相制逐步完善

總之,在玄宗主持下,宰相任用方式以人數大幅減少、名號逐漸統一、任職時間相應延長這三項形式上的變革及其相對固定化、常態化和制度化的趨勢為標誌,顯示出唐朝宰相政治體制的漸趨健全與完善,預示著唐前期處於不斷轉遷、變動中的宰輔制度開始走向成熟和穩定。

新體制為宰相個人才華的充分施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使宰相在管理國家事務上發揮更大作用創造了有利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宰相班子的協調一致、默契配合,對於維護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統一和高效,增強中央權力中樞在國家管理和政治統治中的整體性、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TAG: 宰相玄宗政治班子趨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