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講古”|唐代賢相劉瞻

連 州 新 視 界

搜尋

“老曹講古”|唐代賢相劉瞻

唐代賢相劉瞻

說到連州名人應該首推劉瞻。劉瞻字幾之。他的祖先祖為彭城(現徐州)人,後遷徙桂陽(現連州)定居,是為連州人。唐懿宗大中初(約公元850—853年)登進士第,後四年又登博學宏詞科。唐懿宗鹹通初(約公元861年)開始入朝為官,累官遷升為太常卿博士,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鹹道十年(公元870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集賢殿學士,即為宰相。說到唐代宰相劉瞻,那真是故事多多,且聽我慢慢道來。說起這個劉瞻,他跟連州刺史劉禹錫大有關聯。話說劉瞻的祖父劉升,早年是連州的商人。唐元和十年至十五年間(公元806年—810年)監察御史、屯田員外郎劉禹錫因支援王叔文改革,失敗後被貶來連州為刺史。劉升的兒子劉景拜劉禹錫為師,成為劉禹錫在連州的得意弟子。劉景就是劉瞻的父親。

不久,劉景進士及第。劉禹錫非常高興,寫了一首《贈劉景擢第》的詩以示祝賀。詩曰:“湘中才子是劉郎,望在長沙住桂陽;昨日鴻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讓青光” 。

劉景雖然中了進士,開始時並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只是在漢南鄭司徒府做一個小小的“掌牘案”,相當於現在為長官整理文字資料的“小秘書”。

劉瞻很小的時候,父親劉景就去世了,小小的“掌牘案”之職當然也就沒有為他留下什麼家產。清貧的生活磨鍊出他堅強的性格和刻苦奮發的意志。功夫不負有心人,劉瞻於大中初年,也一舉而中進士及第。

劉瞻中進士後,在京城做了個小小的大理評事,清貧得連一天三餐的白粥都難以為繼,經常到他的朋友安國寺的和尚家去“湊合”一兩餐。

有一次,劉瞻去安國寺吃飯,把新做的幾篇文章遺留在案几上。這天剛好有個退休的觀軍容劉玄翼到寺中閒遊,發現了劉瞻的文章。劉玄冀一讀文章不禁拍案稱道:“好文章!好文章!”寺裡的和尚告訴劉玄翼:“文章是劉瞻寫的,劉瞻家中貧寒,又是偏遠的嶺南連州人,朝中沒有後臺,雖然才高志大,卻沒有出頭之日。”劉玄翼聽後,大為感嘆地說:“真是可惜了人才,我雖然退休了,但有機會一定向朝廷推薦他,重用他。”

不久,果然就有聖旨下,升劉瞻為河中少尹。臨赴任之時,有一個和劉瞻同為平事的同事諷譏他說:“今日你下去為府尹,以後回朝廷來做什麼官呢?”劉瞻答曰:“得路即作宰相!”可見,劉瞻的抱負有多麼的遠大。

劉瞻在河中為官,勤政愛民,政績顯著。很快就被當時的宰相劉龔賞識,把他推薦為翰林學士,戶部侍郎。唐懿宗十年五月,劉瞻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他果然成了朝廷首輔,登上了“宰相”之位。

劉瞻做了宰相,照說應該是平步青雲,仕途順利了。可是不到三個月,一件突發事件使劉瞻不但被罷免了宰相位,還被流放到了萬里之外的蠻荒之地——歡州(現越南一帶)。

事情的起因是:唐懿宗有個女兒叫同昌公主。同昌公主不但貌美而且非常乖巧,唐懿宗視她為掌上明珠。懿宗十年八月(也就是劉瞻當宰相不足三月之時)同昌公主因病不治,死了。唐懿宗突聞愛女的死訊,哀痛不已。他聽信附馬韋保衡的話,把女兒的死歸昝於給公主治病的御醫頭上,下旨將翰林醫官韓宗邵等二十幾個御醫全部斬首。醫官們的親族三百多人也被打入死牢。

唐懿宗的這一暴行,引起了朝廷內外的紛紛議論,舉國上下為之震動。劉瞻認為懿宗這種錯誤的行為,會失去民心,給國家帶來災難。於是,劉瞻以宰相的身份召來諫官,要他們聯名上奏,勸諫懿宗,解救那三百多名無辜。但御史們對懿宗的脾氣早有領教,他們知道在這個時候進諫,無異於飛蛾撲火,所以一個個都噤若寒蟬。劉瞻無奈,只好以首輔的身份親自向懿宗進諫。請懿宗赦免死牢中三百多名無辜。唐懿宗對劉瞻的進諫大為惱火,但礙於劉瞻首輔的身份,雖然沒有立即發作,卻根本不予理會。

在第二天,劉瞻又聯合了京兆尹溫璋再次犯了顏直諫,措辭更加激烈。這下可惹怒了唐懿宗,當即降旨:劉瞻貶為荊南節度使,溫璋貶為崖州司馬,責令二人三日內離京赴任。

溫璋是個性情耿直之臣,現無辜被貶南蠻之地,心裡非常激憤,嘆道:“生還逢時,死何足惜!”當天夜裡就在家中服毒自盡。劉瞻則忍辱負重,只求懿宗赦免三百多無辜的生命,自己即日離京赴貶所。三百多無辜得救了,劉瞻卻被罷免了相位,遠貶荊南。

劉瞻離開長安赴任以後,附馬韋保衡又與另一個權臣路巖串通一氣,羅織了各種莫須有的罪名,把劉瞻的門生故舊三十多人,全部貶謫偏遠荒僻的嶺南。為了使劉瞻永不翻身,韋保衡又與路巖合謀,硬說是劉瞻與御醫同謀,亂投藥物害死同昌公主。昏庸的懿宗竟信以為真,又把劉瞻從荊南節度使再貶為更加邊遠險惡的地方——歡州(今越南一帶)為刺史。

劉瞻被遠貶到歡州,朝廷以韋保衡、路巖為宰相。韋保衡是同昌公主的附馬,路巖是韋的一黨。這兩人把持朝政,為同昌公主大辦喪事。又唆使懿宗大辦佛事,搞得國庫空虛,全國上下,勞民傷財,烏煙瘴氣。

鹹通十四年(公元874年)七月,懿宗死了,他的兒子李儇即位,是為僖宗。僖宗迫於朝廷內外的壓力,決定罷免韋保衡和路巖兩個奸臣,重新起用劉瞻為宰相。

朝廷上下對僖宗重新起用劉瞻為宰相一片歡欣鼓舞。《資治通鑑》裡有一段這樣的文字,“……瞻之貶也,人無賢愚,莫不痛惜。及其還也,長安兩市人率錢僱百戲迎之。瞻聞之,改期,由他道而入”。從《資治通鑑》這段史實記載可以知道,劉瞻為救無辜而自己獲罪遭貶之時,朝廷內不管是聰明的還是不聰明的,無不為之惋惜。劉瞻再度被起用,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自動湊錢請戲班載歌載舞地歡迎他。象這樣的榮耀,這樣的受歡迎,在官場中實屬罕見的了。劉瞻卻避開這份榮耀 ,“改期”“由他道而還”,悄悄地進入了京城長安。劉瞻就是這樣一位謙、良、恭、儉、讓,一心為民的賢相。

唐僖宗乾符元年八月,也就是劉瞻再度入相還不到三個月,另一位宰相劉鄴在他的官抵擺酒宴請劉瞻。劉鄴其實原來就與韋保衡、路巖是一黨,劉瞻的被遠貶就有劉鄴的一份參與。現在僖宗將韋、路兩人開罪遠貶,劉瞻又重回長安掌相位。劉鄴從心裡感到害怕,於是才有了設宴請劉瞻一事。對於“百戲”之迎,劉瞻尚避之不及,更何況一頓小小的宴席,他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但劉瞻以大局為重、團結同事為重,根本不把個人恩怨放在心裡,劉瞻赴宴了。

宴會的盛況如何,史書無記載,但卻記下了“瞻歸而遇疾,辛未死,時人皆以為鄴鴆之也”的記載。一代賢良,兩朝宰相竟這樣不明不白去世了,真是讓人扼腕痛惜呀!

劉瞻雖然為官多年,而且尊為宰相,但家中卻仍然是清貧如洗。當年劉瞻被罷去宰相時,翰林學士鄭畋奉旨起草“罷相制”。鄭畋在“罷相制”中說劉瞻:“安數畝之居,仍非已有,卻四方之賂,惟畏人知,”一位百官之首的宰相,連幾畝宅地也不屬於已有,劉瞻清廉足已可見。

劉瞻死後,葬於何處,史書上沒有記載,但他故鄉連州的巾峰山麓卻是真實地存在著劉瞻的墳墓。有的說是劉瞻死後,連州家鄉族人為他建的衣棺冢,也有的說是劉瞻去世後,身後悽清,宮人將其靈柩扶歸故里安葬。眾說不一,真偽難辨。但明朝弘治年間(約公元1496年)的連州知州曹鎬重修了劉瞻墓,併為墓寫了碑記,碑記中就有:“乾符六年秋八月也,朝廷歸其(劉瞻)柩於連州,葬於朝天門外半里許……”的記載。如果這段碑文屬實,那麼一代賢相劉瞻就真的是葬在巾峰山麓,靜靜地長眠於家鄉的故土,讓那一縷忠魂縈繞在故鄉的上空。

劉瞻墓的前面還建有一寺,稱為翠峰寺。這是連州人為悼念追思這位唐代賢相,家鄉驕子的地方。明代廣東布政司、工部侍郎、詩人蔣曙來連州視察時,曾為翠峰寺題詩:“晚窗杳杳度疏鍾,蕭寺迢迢指翠峰,仄經迂迴蒼蘚合,重門寂靜白雲封。水知避石不依竹,鶴不驚人只戀松,十二亭臺無覓處,卻因此地一從容。”

這正是:“丞相新祠古郭東,無人跡處有清風。高山尚矗千秋慨,蔓草長荒數畝宮。遠謫才歸仍蹇蹇,重來一死太夢夢。今看直道標青史,不獨流芳梓里中。”

欲知連州故事,請聽下回分解。

TAG: 劉瞻連州宰相唐懿宗韋保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