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時間大約是在西方聖人耶穌誕生之後的第900年左右,這個聖人的誕生在當時的確是與中國沒有關係的,因為在西漢滅亡的最後幾年的時候就是剛好進入到了這個階段之中,西漢最後一任皇帝和一個叫做王莽的人牽連上了親戚關係,而王莽也一直將自己看成了是孔子以後五百年出來一次的聖人,這一次的自稱聖人活動和稱帝雖然失敗了,但卻讓漢帝國和後面的王朝看到了中間的豪強與士家大族在關鍵的時候是國家的柱石。

對於科舉的憤恨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歷史到了9世紀的時候,唐朝已經走到了最後的幾年時光,這個時候的唐朝也許不知道曾經幫助自己網羅了天下人才的科舉制度會成為壓倒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唐王朝對於科舉制度的不重視,使得這個制度之中早就已經被腐蝕的不像樣子了,曾經在唐朝初期的時候還算是比較清明,到了盛世和中期的時候,雖然可以靠著一些大人物的舉薦走上一條捷徑,但晚唐時候這條道路似乎都已經被堵死了。

二十年的時間對於中國歷史和創世紀以來的長河似乎的不值得一提的,但唐朝正是因為這次科舉考試的忽略最後走向了滅亡,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被死神抽走了最後一絲的力氣。這一次的科舉考試失去了曾經的公平,公正,公開,這一次的天下依舊像曾經的車輪一樣慢慢的朝著前面行走,這是一箇舊帝國的慣性,即使失去力量新生的源動力,但依舊會自動動起來。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這個時候有一個來自於山東菏澤縣的讀書人,他出身在一個商人的家庭,商人家庭之中出生的孩子在之前的漢朝和唐朝中期的時候是不被允許讀書識字參加科舉的,但到了晚唐的時候,連國家的官位和制度都可以拿來換錢,這個讀書考試又有什麼重大的呢?這位唐朝曹州的讀書人他曾經自命不凡,認為憑藉著自己的才華是絕對可以吸引考官的注意力,從而金榜題名,最後走上了高高的殿堂,掌握無上的權力。

可惜的是歷史和社會的現實卻是狠狠的給了他一耳光,很多次參加考試都沒有成功,讓這個年輕的讀書人家裡也開始衰敗,父親和祖父那一輩積累的錢財在他讀書的事業之中被使用的沒有多少了,再這樣下去那就是真的敗家行為了,所以這個人在最後多次失敗之後終於決定不讀書了,以後不參加科舉考試了,寫下了一首名叫《不第後賦菊》的古詩,然後揮了揮袖子離開了長安城這個傷心地,他的名字叫做黃巢,唐末的大魔頭。

造反詩最霸氣的黃巢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中國歷史之中因為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有無數人,多如恆河之沙,參加科舉考試之後失敗一直考到五六十歲的人也是大有人在,但科舉考試失敗之後寫下造反詩最後名動千古的人就只有兩個,一個是唐朝末年的曹州人士黃巢,他的一首菊花詩將長安城染紅;另外一個是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他也是透過一首菊花詩再次復興了華夏。

浮動之後的袖子讓後人記住了全部都是詩詞內容,不知道的人以為這是盛唐詩人寫的,因為詩詞的風格其實和王朝國家命運是息息相關的。很難想象國家末年可以寫出來這樣霸氣絕倫的詩,很多人在後世表達決心的時候依舊是喜歡使用“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黃巢回到家鄉之後宣佈自己響印藩鎮將軍王仙芝的號召,僅僅使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成為了起義軍的首領。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從小兵做起,一下子統帥到了數十萬人的部隊,中間裹挾的流動民眾甚至高達百萬,因為這樣人口眾多,所以黃巢帶著的這些人不能長期在一個地方割據自守,他們需要不斷的轉移自己的根據地,每一次攻打下來郡縣和比較大的城市都會從中掠奪財富,分配女人以及大量的糧食,這樣以來裹挾的人口是越來越多,一直到驚動了長安城,京城之中的皇帝甚至都已經動了遷都或者逃亡四川的念頭。

黃巢使用了6年的時間攻打下來了長安城,徹底的動搖了唐朝皇室的根基,此前的安史之亂和各種藩王軍閥之間的混戰只是消耗了財富和底層人口,“士家大族”沒有傷到根基,損失的財富只需要安定幾年,唐朝最為底層的百姓和奴隸辛勤的勞動就會迅速的將這些財富補充並積累上來。但黃巢進入到長安城之後就不同了,也許他是真的要為天下窮苦人出一口氣,也許是帶著當年科舉不中的怨恨,他大開殺戒,屠戮了關中和中原。

士族制度給帝國的福利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士族制度之中出現了很多人才,這自然是不用列舉都可以知道的,在唐朝的時候社會之中出現了幾個十分尊貴的姓氏,他們都是從南北朝時代就一直顯赫榮耀,就算是皇帝的女兒想要嫁入到這些家族之中也不一定是可以的,這些世家大族在哪個時候被稱為“五姓七望”。他們的家族都是從魏晉時代開始流傳了三四百年的老家族,即使是本源家族之外的分支,門口兩根柱子所形成的門閥也是普通人一輩子都難以望及的高度。

很多說清楚這種制度到底是不是一種好制度,但在西漢末年和東漢時代的時候,這些大家族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了很多力量,當時漢朝對匈奴作戰之中最為精銳,立功最多的依舊是來自於隴西的秦人世家大族,他們有著優越的經濟條件,可以靠著自己家族的財富準備戰馬和武器,還有家中派遣的專門傭兵為他們牽馬服務,這些人被稱為漢朝騎兵精銳,在文景帝那個懦弱的時代就可以和匈奴射鵰人一較高下,他們被叫做“隴西良家子”。

黃巢殺盡了士族,也斬斷了中原王朝抵禦外族的一根中流砥柱

可惜且可悲的是唐朝之後這些士家大族和許多士家大族的分支都消失了,被武力宰殺了,然後很多人到了宋朝的時候就開始說是因為失去了這些固有的世家大族,所以對外作戰的時候找不到這些精銳,所以在對外作戰的時候找到的都是一群農民子弟兵,這些農民固然人多,但心中沒有對國家效力的那種歸屬感,心中沒有超越家族前輩英雄的心態,因為他們的祖上本來就沒有,亂世之中作戰本就是逃亡和朝廷抓壯丁,只有世家大族的支援才可能提供敢戰之兵。

這樣的說話的確是不無道理,所以黃巢在佔據了長安和關中以及洛陽中原之後大開殺戒,那悽慘的情況報仇雪恨的目的達到了,但唐朝末年大詩人韋莊感嘆:天街踏盡公卿骨,門閥豪門無一半。後半句是化用,但的確是說明了那個時候的慘狀,在封建帝國之中沒有國家概念,有的只是天下,所以奴隸和普通民眾從軍之後很難有今天的這種血性和報銷國家之情,而世家大族子弟之中的人在那個環境之中成長起來,戰場上的英勇也是為了延續自己家族的輝煌,這樣的道理是更加說的通和說的下去的。

總結

民族和國家的概念出現之後,就很少有人再替士族叫魂了。因為秦漢的強盛經過更加深層次的研究,並不是門閥貢獻巨大,而是中央集權太給力;唐朝的科技文化和開放包容,難道是五姓七望出的血本?其實是國家策略和政治繼承人選對了;兩宋之後的各種奸臣和文人門閥從來都不少,而是製造了更多的假象。

士族門閥在唐之後消失是一個偽命題,這是歷史深入研究的公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國家的地方怎麼可能沒有門閥呢?只不過是舊門閥倒塌之後的廢墟之上起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新門閥罷了。只不過新門閥的風采達不到曾經的那種高度罷了,這種本質從來都沒有變過,也從來都不會去變。

TAG: 唐朝門閥之中黃巢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