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現存碧水寺的金獻民墓翁仲像

金獻民(1460~1541),字舜舉,號蓉溪,明代成都府綿州人。成化癸卯舉人,甲辰進士,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官至兵部尚書,官居二品,是綿陽傑出的歷史人物,一生經歷劉瑾亂政、大禮議等重大事件,宦途幾起幾落。綿州金氏“一門五進士”,是科舉時代綿州文人登仕所及的最高境界。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明天啟《成都府志》(1621年刊本)所載《府治合蜀郡縣山水名勝圖》

1 25歲中進士授行人

金獻民祖籍松江府青浦縣(今上海市青浦區)。元末的戰亂使四川人口損失嚴重,明洪武年間,官方為恢復地方經濟、文化,號召移民。來自江南的移民大軍裡,有一個叫金亨的人,行伍出身。他就是後來綿州金氏的入川始祖。

金亨安家於綿州城東三里芙蓉溪東岸。幾世繁衍之後,出了第一個進士金爵,即金獻民的父親。金爵的官做得不錯,給兒子金獻民打下了基礎,金獻民的科舉之路蠻順當。成化十九年(1483),金獻民中癸卯科舉人。第二年,赴京應會試聯捷,中甲辰科三甲第一百九十五名進士,時年25歲。

金獻民的第一個職務是行人,正八品。行人隸屬於行人司,是明代特有的官制。行人司設司正及兩個司副,轄行人37名,滿編40人。40人裡,最大的也才正七品,可見是個小衙門,基本職能是為皇帝傳令,專門從事持節傳旨之事。

衙門雖小,門檻很高。假設你想當行人,你的身高很高,顏值很高,你爸爸官職也很高,但你學歷不高——不是進士,那麼你還是各人把履歷表撕了算了。行人,行事端方,為人厚重,代表國家的形象。金獻民就這麼步入仕途了。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遊仙區金家山嘴,太僕寺丞宰金公(金祐)墓碑,又稱金家響碑,為金獻民祖父母墓碑。金獻民父金爵、金獻民子金皋及金獻民本人墓早已不存

2 從鐵面御史到兵備天津

弘治五年(1492)七月,在京城混跡了幾年的小京官金獻民“遷授御史,按雲南、順天,並著風裁”。金獻民擔任的是所謂“十三道監察御史”之一、雲南道監察御史。明代十三行省,設十三道御史,至於排名,雲南,在大明朝版圖上相當靠後。

御史代天子巡視四方,官銜雖小,權力不小。金獻民“持法執憲,無所顧忌”,巡按雲南期間,大力揭發貪官,整肅風紀。遇上特別跋扈的地方豪強,他還講究策略,既保了自身安全,也使當事人受到國法處置。

按慣例,雲南道御史協管順天府,即京城,由淺易而繁難,這樣的設定很鍛鍊年輕官員。巡按雲南,使金獻民得到很好的歷練,然後再來管理各種關係盤根錯節的京城,遇事就不至於過於強硬或軟弱。

實際上,由於監察雲南時,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順天府調皮搗蛋的官油子或關係戶很怵這個有點楞的小金大人,都尋思著,算了,先忍到起,等他升官調走了,我們再搞事情。金獻民的好友劉春說,自古以來就有“鐵面御史”的稱譽,今天用在金御史身上,名實相副。

金獻民做了八年御史,於弘治十二年(1499)六月被提拔為山東按察副使兵備天津。這是一個特別設立的官職。明代的天津,既是京師的屏障,也是關乎海運、漕運、軍事、鹽務及涉外事件的重要口岸,其本身僅設衛,所以特地設立兵備道,“寄銜”於毗鄰的山東省,於是有了“山東按察副使兵備天津”這樣一個很怪的職銜。

天津龍蛇混雜,不好管理,駐軍將領驕狂、士卒懶惰,豪強勢力大肆蠶食民田,流毒很重,掌管司法及軍事的長官都不敢過問。《明實錄》記載的針對金獻民的誣告就有兩起,這側證了他在天津副使任上是有所建樹的。

弘治十五年(1502)正月,金獻民的父親金爵去世,金獻民解職返鄉守制。弘治十七年(1504)三月,金獻民守制期將滿,有個叫鄭留住的人誣奏他在天津兵備任上有諸多不法之事。鄭留住精心選擇了誣告時間,利用金獻民守制期滿、即將復出之際,大肆潑髒水,以期造成惡劣影響,可以說是異常惡毒。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金獻民的手跡僅存於梓潼縣李業闕(區域性)

3 歷經波折從地方到中央

弘治十七年四月,金獻民守制期滿,但直至弘治十八年(1505)二月,才得以復出,擔任湖廣按察司副使。雖然誣告查不屬實,但還是對他造成了影響。

正德二年(1507)正月,金獻民升為湖廣按察使,正三品,主管刑名司法。入仕二十年來,其所到之處,豪強斂跡,宵小折戟,可謂春風得意。朋友劉春寫詩贈他,也說此時的他“亨途方縱步”“風聲益播美”。

就在此時,金獻民遭遇入仕以來最大的打擊。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正德元年到五年(1506~1510),宦官劉瑾操縱朝政,打擊士族官宦,金獻民成了一塊很顯眼的“靶子”。他升任湖廣按察使的第二年,在天津副使任上“勘地不實”的陳年老賬被翻出來,被拷枷下獄,出獄後,又被貶斥為平民。同年六七月間,因湖廣倉庫糧料案再遭彈劾而下獄。正德四年(1509)二月,因瀏陽民劉道龍命案刑獄議罪不實,又被罰米五十石。

這些罪名,大多不過“欲加之罪”。金獻民連連遭遇挫折,歸隱綿州。但他的好友劉春預言,他將很快復出。正德五年(1510)九月,劉瑾伏法,吏部奏正德二年以來降調致仕閒住為民充軍者五十三名復官,金獻民果然被朝廷重新啟用,歷任貴州按察使、山東按察使。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金獻民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正德十五年十一月,由刑部左侍郎升南京刑部尚書,官至正二品。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現存碧水寺的金獻民墓石馬

4 “大禮議”哭諫的重要發起者

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皇帝登位。嘉靖初,金獻民職務變動頻繁,三年裡先後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始終是朝中重臣。關於朝政,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意見,即便與皇帝意見相悖,皇帝也未加怪罪。

“大禮議”事件改變了金獻民的人生。

正德皇帝沒有子嗣,嘉靖帝朱厚熜是弘治皇帝的侄兒、正德皇帝的堂弟。群臣認為,按照禮法,嘉靖帝應該尊親生父親興獻王為皇叔,並在冊封名號等方面嚴格按照群臣議定的大禮做。而嘉靖是個孝子,堅持為父母正名,堅持“繼統不繼嗣”。雙方僵持不下,展開了長達三年的爭鬥,矛盾在左順門大爆發。

嘉靖三年(1524)七月,因嘉靖帝要冊封親生父母,群臣譁然,200餘名大臣在楊廷和、金獻民等帶領下,在左順門跪請哭諫。嘉靖帝震怒,四品以上待罪,五品以下下獄及廷杖,當場死10餘人。左順門廷杖後,群臣或喪命,或下獄,或遭貶,內閣首輔楊廷和、兵部尚書金獻民被奪俸,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狀元楊慎(楊廷和之子)、金獻民的兒子翰林院檢討金皋遭貶。

“大禮議”事件,金獻民不畏皇權、守護成規,骨鯁之臣的形象得到充分體現。“大禮議”實際上是新皇帝和前朝權臣的權力之爭,更是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崇尚程朱理學的廷臣之間的鬥爭。左順門之事,產生了惡劣的影響和嚴重的後患,皇帝和群臣自此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推動歷史前進的兩股動力源從此缺少了互動,減少了活力,腐敗、空談、黨爭、閹亂層出不窮,明朝從此走了下坡路,直至病入膏肓。

明兵部尚書綿州金獻民號“蓉溪”與芙蓉溪有哪些淵源?

明萬曆四川驛路圖(區域性)

5 歸隱芙蓉溪畔自號“蓉溪”

嘉靖三年,金獻民被貶斥為民。嘉靖五年,改為由兵部尚書致仕閒住,回到綿州芙蓉溪畔的舊廬,購屋數楹,徜徉其間,名之曰“芙蓉書屋”,自號蓉溪。他“擅抒林壑”,閒住在芙蓉書屋中,讀著書,有時興致來了,拈鬚吟詩,和賓客唱和,以此陶冶性情。有時出遊,喝點小酒,追求閒適的生活。

綿州的富樂山、西山,乃至梓潼,都有金獻民的詩歌傳於後世,或見於摩崖題刻,或刊於後代志乘。一首七絕,可以一窺明代士大夫的瀟灑生活:

攀蘿獨上最高臺,萬斛塵煩頓覺開。

身倚莓床盤足坐,春山爭送晚青來。

與梓潼先賢李業相關的兩首七律,更可見古代士大夫的凜然正氣:

炎祚無光孺子幽,井蛙竊號據梁州。

直將正氣扶風化,肯變初心附國仇。

就死不貽冠冕愧,偷生羞對室家謀。

潼川滾滾光如練,應共芳名萬古流。

新祠軒豁對山城,片石深鐫表大名。

浩氣不因汙世餒,英靈長共列星明。

觀風御史瞻高節,分憲監司樹遠聲。

香火千年遺像在,路人休作子云評。

芙蓉溪上,唱和甚多,後人匯為《芙蓉書屋集》,那是慘烈兵燹也未能抹去的前世風雅。

嘉靖二十年(1541),金獻民卒於家,壽八十二歲,葬於芙蓉溪仙人橋東側嶺上。隆慶二年(1568)十一月,對原來奪職閒住的金獻民恢復了官階,並賜祭葬。隆慶三年(1569)正月,追贈太子少保,詔贈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諡“端簡”,祭二壇,勒石墓前。

同年,安綿道史闕疑、知州常廷圭建“蓉溪百歲坊”於溪側,以紀盛美:“金獻民字舜舉,號蓉溪,致仕尚書,壽八十二。”這座牌坊俗稱砸兒坊,老百姓有丟石砸坊、許願求子的民俗。1981年,在修建芙蓉橋時,牌坊被拆除,當時僅剩下兩個立柱、一道橫枋。

(李戴 郭平(綿陽)文/圖)

編輯:譚鵬

TAG: 金獻民綿州正德嘉靖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