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隨著《明朝這些事兒》通俗講解明史書籍的暢銷,大明王朝滅亡的話題,已經快跟三國這個話題差不多了,誰都可以說上兩句。

如果要問你,大明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

有人說遼東滿清的不斷侵擾啊,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可不管是後金,還是滿清,都沒有停止過對大明的侵擾。

最後滅了南明的,還是滿清。

有人說是農民起義啊。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屢敗屢戰,最終建立了農民政權,攻入了北京,推翻了大明,害的崇禎帝自殺。

不然,光靠滿清,哪能進入北京城,還不是撿了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

有人說是天災啊。看看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間,有多少年是大旱,甚至連著好幾年大旱,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沒有這樣的天災,農民有吃的,哪來的農民起義啊?

有人說是閹黨啊,是東林黨啊,是明朝的黨爭啊。先是魏忠賢的閹黨,禍國殃民,弄的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後是東林黨,賣國求榮,只顧自己的榮華富貴,吝嗇怕死,不敢一心為國。

最後崇禎帝死的時候,還罵著諸臣誤我。

沒有這樣的閹黨,東林黨官員,哪有的農民造反,明末的大將們,孫傳庭,盧象升,哪能會死那麼快,北京城哪能破那麼快,崇禎帝也不會弔死煤山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崇禎吊死煤山

那現在問題來了,如果再問你,大明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我原來也以為,是這些原因,讓大明滅亡。

但自從我看了馬伯庸寫的《顯微鏡下的大明》之後,裡面提到了大明王朝黃冊制度的興起和衰敗,我就開始明白了:

明亡的根本原因,是大明黃冊制度的衰敗。

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原因,只能說是黃冊制度衰敗後,大明國力凋敝,無力控制局面的幾個結果而已,這些結果又反過來推著大明繼續衰敗,直到滅亡。

如果大明黃冊制度能夠得到認真執行,保障國庫豐盈,對民情的掌握,上面那些結果產生的可能性就小很多,就算產生,明朝也有能力控制。

黃冊制度的偉大

秦朝滅亡後,當劉邦率領的軍隊進入咸陽,其他的人都去搶奪財寶時,只有蕭何封鎖了秦朝丞相和御史府邸裡的檔案庫,那裡面的圖書典籍,記載有天下的地理、人口、特產、每年所繳的賦稅等各種資訊。

有了這些檔案在手,就算劉邦被封鎖在漢中,也能瞭解天下實情,最終劉邦果然在蕭何的輔佐下以弱勝強,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而秦朝丞相和御史府邸裡,記載天下地理、人口、賦稅資訊的那些檔案,在大明,就叫黃冊。

黃冊制度是由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費了千辛萬苦制定的。

因為明朝得國於元,元朝的賦稅制度實在是太爛,或者說就沒有像樣的建立過賦稅制度。

所以明朝立國後,對於天下人口的數量,天下賦稅的收取等情況,一無所知,兩眼一抹黑,而且人民流動性很大,這就很不利於明朝的統治。

於是雄才大略的朱元璋,開始了他的偉大規劃,從裡甲、戶帖制度開始,然後到洪武十四年設立黃冊制度。

簡單的說,

黃冊就是地方上記載有人口情況,土地情況,賦稅繳納情況,服徭役情況的冊子,每一家都要如實填寫,因為是用黃紙製成,所以稱為黃冊。

黃冊的格式,由明朝官方設定,一式四份,從裡,甲開始填寫,然後一步步由下到上,從縣、府、省遞交到戶部,最後儲存在南京玄武湖旁邊的黃冊庫裡,朝廷專門有人看守、審查黃冊,避免造假。

而且朱元璋留下祖制,

黃冊要十年編修一次,以掌握天下情況變動。

這樣,大明天下內的田地變化、人口數量,賦稅多少,各地的情況如何,都被朝廷看在眼裡。

各地的人口流動性如何,每年的賦稅有沒有如實上繳,一查黃冊都可以看出。

因此,

黃冊制度不僅讓明朝掌握了天下民生,而且保障了每年的賦稅收入如實入庫,各地工程如期進行,也有效的威脅了地方上的陽奉陰違。

可以說,大明王朝,只要黃冊在手,就會天下透明,天下我有。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黃冊樣本

黃冊制度的衰敗

然而,任何制度都有漏洞,一旦被鑽了漏洞,制度就會迅速坍塌。

黃冊制度也不例外,朱元璋設立黃冊的初衷是很好,可是這項工作太繁雜,從上到下,牽扯太多,可以造假的地方就太多,這就給了下面的人鑽空子的機會。

儘管明朝也制定了一些變化,審查策略,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始終無法有效解決。

何況,明朝看守、審查黃冊的機構經費太少,審查工作也太繁雜,這些人就慢慢敷衍,審查的速度慢的不行。

地方上逐漸發現朝廷戶部對黃冊制度的放鬆,又看到審查的速度慢,就對資料進行造假,甚至索性直接拖延繳納黃冊。

儘管朝廷戶部三令五申的下文申飭這些地方省份,但造假風氣已成,已經無法糾正了。

而且黃冊制度再造,在沒有資訊化,網路化的明朝,實在工程太過浩大,最終地方上造假成風。

明朝中後期,黃冊制度逐漸癱瘓,崩潰,連戶部都不指望黃冊來收賦稅了。

這樣明朝的賦稅收入就變少了,但下面地方官員和富紳的口袋卻肥了。

他們趁著黃冊資料造假的空子,貪汙受賄,圈田佔地,反正不管國家有沒有收入,他們有收入就行。

於是,這些民脂民膏,下不在民,上不在國,都被這些蛀蟲們中飽私囊,明朝國力逐漸空虛。

看看明末京城的那些官員們,有多少財富就知道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黃冊封存

可是黃冊制度不行了,明朝用什麼辦法來收稅呢?

明朝後期,張居正和萬曆皇帝這一對師徒,各自想到了辦法。

張居正走的是正道,雖然沒有辦法重造黃冊,但可以另起爐灶,不造黃冊,先清量田畝,然後再用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不管你是大地主,還是官員,有地就得繳稅,就得服徭役。

你不想派人服徭役也行,按照朝廷的法度,把該服的徭役摺合成銀兩繳稅吧,朝廷拿這些錢幫你僱人服役。

儘管這得罪了那些大地主和官員們,但是張居正態度和手段強硬,這些人也沒辦法,可惜張居正最後人亡政息。

萬曆皇帝走的是偏道,他派宮內的太監去各地,收商稅,收礦稅,但百姓負擔也難免加重。

當然,這也有萬曆皇帝自己貪財的因素在裡面。

不管用什麼辦法,歸根結底,

都是想讓乾癟的大明國庫,再重新充盈起來。

而大明的賦稅收不上來,國庫空虛,恰恰是黃冊制度衰敗造成的最嚴重的後果。

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

黃冊沒有了,官員和大地主們,有地不納糧,不交稅,不服徭役。

而那些底層人民,被他們在黃冊上運作,什麼都沒有,反而既要交稅,又要服徭役。

風調雨順的年景,就算給地主們做佃農,他們也還能勉強活下去。

可一等到天災,還怎麼過,怎麼活呢?地主不會良心發現不收租子,朝廷的賦稅又都被轉加到他們身上。

不能造反,就只能逃跑。

如果逃跑的過程,又遭遇了人禍,比如地方剝削什麼的,還是活不下去,那就只有造反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李自成

以李自成為例,李自成原本是大明驛站的一個驛卒,如果不是因為明末國庫空虛,為了節省開支,裁減驛站,李自成下崗,又沒有活路,也不會造反。

簡而言之,

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遼東後金,或者天災,這些因素造成大明滅亡,都是在大明黃冊制度崩潰,國庫收入減少,國力衰弱,無力控制局面的情況下發生的。

如果大明黃冊制度不崩塌,天災可以賑災,就不會有農民起義,多幾年天災就多賑災幾次。

遼東後金有足夠的餉銀,還是可以抵擋的,更不會產生那麼多貪圖富貴,惜身怕死的蛀蟲。

就像一棵壞了根子的大樹要倒一樣,本來根子上已經壞了,不管是風吹,還是雨打,樹倒了,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根子壞了。

黃冊的結局

大明亡了,可這些黃冊的結局,跟明亡一樣的令人唏噓。

明亡,這麼多的黃冊都在南京,也都沒用了,一堆廢紙,南明朝廷拿它們去做紙甲,做點燃火器的引火折,因為紙質上乘。

清軍佔領南京後,清朝還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工部、戶部的官員們就把它們當做廢紙賣了,當初記載了大明王朝天下民生的黃冊,就這樣毀的毀,燒的燒,賣的賣,流散的流散,南京玄武湖旁的黃冊庫很快為之一空。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天災?農民起義?遼東後金?

南京黃冊庫

康熙年間,清朝因為需要了解前朝的情況,又向民間蒐集這些資料,並把蒐集到的這些珍貴資料存在北京。

可到了清末民國年間的戰亂,這些明朝的黃冊又要遭遇一樣的浩劫,很多文件被焚燒,被損毀,最後連同清朝的很多資料,幾經輾轉,被大收藏家李盛鐸整理,搶救,存於民國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抗戰開始後,這批資料一部分輾轉到了南京,剩下的一千七百麻袋就留在了北京。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檔案局於1958年對這一千七百麻袋展開了清理工作,最後挑出具有史學價值的三百麻袋資料,其中就包括三千件明代的文牘檔案,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至今。

這裡面就有大明黃冊的身影。

PS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

@白璧青錢

,或者分享,謝謝支援和指教。

TAG: 黃冊大明明朝制度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