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配圖-郭巨埋兒雕磚

郭巨,是個出了名的大孝子,以“埋兒奉母”聞名天下。

其事蹟被收錄在《順德府志》、《內丘縣誌》中,《搜神記》、《太平御覽》等書籍也有記載。

《順德府志》、《內邱縣誌》記載:

漢朝人郭巨,字文舉,祖籍河南林縣,家境貧寒,因為家鄉出現災荒,一路乞討,流落至河北內邱縣金提鎮,靠著給人家打短工維持生計,生活非常艱辛,家中有老母親、妻子和一個不滿三歲的兒子。

老太太疼愛隔輩人,每次吃飯時捨不得吃,省下來留給小孫子。

郭巨對妻子說:“貧乏不能供給,奪母食。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可共汝埋子。”

——咱家太窮了,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以至於兒子在老母親口中奪食。兒子沒了可以再生,母親沒了就不會再有了,咱倆把孩子埋了吧!

妻子無可奈何,就和郭巨一起到荒郊野外,“掘地三尺餘”,打算把兒子活埋了。

挖著挖著,卻意外發現一塊石頭下面,有滿滿一鍋的黃金。

“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配圖-劉宋墓彩色郭巨埋兒

有了錢,郭巨的兒子得以保全下來,一家人從此開始衣食無憂。

郭巨為了感謝蒼天的眷顧,特意在挖出黃金的地方建了一座廟,號稱“慈仁寺”。

後人在寺廟的附近建造了一座“郭巨塔”,周圍二十幾個村莊的村民大為感動,紛紛以郭巨的孝行故事命名村莊,如大留村、黃釜村、武文孝村等等。

西漢學者劉向的《太平御覽》、晉朝學者幹寶的《搜神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不同的是,劉向說郭巨“甚富”,父親去世後,和兩個弟弟分家,得了二千餘萬錢財,母親由他奉養。

“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鄰居家有一座凶宅,沒人敢住,郭巨就寄居在凶宅。妻子生下兒子之後,郭巨認為餵養孩子影響奉養老母,於是就“令妻抱兒,欲掘地埋之。”

在家中地下挖出了一釡(同釜,即鍋)的黃金,上面還有鐵劵寫著:“賜孝子郭巨。”

郭巨打算把黃金還給房主人,房主人不敢接受。

後來,官府得知此事,把黃金判給了郭巨,郭巨有了這筆錢,兒子才撿回一條命,郭巨自此“名振天下”。

“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順德府志》、《內邱縣誌》成書較晚,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

而劉向和郭巨生活在同一時代,因此,《太平御覽》的記載更可信一些。

郭巨“埋兒奉母”事蹟被收錄在《二十四孝》圖書中,受到很多人的讚譽,當然也不乏反對的聲音。

明代大儒方孝孺在《遜志齋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巨陷親於不義,罪莫大焉。而謂之孝,則天理幾於泯矣……則殺子之惡不可逃,以犯無後之大罪,又焉得為孝乎?”

他認為郭巨的行為是泯滅天性的犯罪行為。

“郭巨,你埋兒奉母,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明代成化年間史學家、刑部主事林俊在《見素集》中評價此事說:“世無虧慈而能孝者……況埋之耶!”

林俊認為慈、孝本為一體,郭巨埋兒在邏輯上存在漏洞,同時指出,丹書不足為信,屬於好事者的為了美化郭巨而杜撰的。

清代名臣李光地也是眾多反對者之一,他在《榕村語錄》一書中指出:“郭巨之子,必不得已,只好聽他飢斃。埋之殊屬害理。這都是漢晉人好名之弊。”

魯迅在《二十四孝圖》與《後記》中的評論: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明朝林俊也看不過這件事,還作了一篇《郭巨辯》,長篇大套地把郭巨痛罵了一頓:

你郭巨把兒子埋了,奶奶要是問孫子哪去了,你這個大孝子說不說實話?如果說實話,奶奶一聽氣死了,你郭巨就是弒母了。你到底是孝呢還是不孝?

TAG: 郭巨埋兒孝子兒子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