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史記·封禪書》曰: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在封建社會,封禪是帝王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中國歷史上有近600位皇帝,也只有7位皇帝曾經封禪。為什麼封禪的皇帝這麼少呢?因為只有天下太平、四海一統、眾望所歸的帝王才有資格封禪,而且,7位封禪的皇帝中,也有幾位是名不副實的。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何為封禪?在中國傳統的禮儀文化中,祭祀文化是排在第一位的,《左傳》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皇帝自認為功勞很大,需要向天地“彙報”一番,對天祭祀,稱之為“封”;對地祭祀,稱之為“禪”。天子所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天地之禮,就被稱為封禪。而封禪的地點,大多選擇在泰山,因為泰山是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但也有例外,例如武則天選擇在嵩山封禪。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巡視東方,到達齊魯大地後,舉行封禪大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帝王封禪。

大約100年後,漢武帝到到泰山封禪,至此,秦皇、漢武兩位封禪的帝王,代表著中國歷史上最高的帝王成就。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此後,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五人也先後封禪,從歷史成就上來看,此5人不僅和秦始皇、漢武帝的功績相差甚遠,甚至有一代不如一代之感。尤其是宋真宗,為了達成封禪的目的,不惜賄賂大臣,拉低了封禪的意義。在宋真宗之後,縱然有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這樣的皇帝,也再未封禪。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如果把武則天也勉強算作唐朝帝王的話,唐朝封禪者多達3人,佔了7人的一半。實際上,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三人的帝王生涯都是虎頭蛇尾,而唐朝最有成就的帝王李世民,卻沒有封禪。這是為什麼呢?是李世民不想去封禪嗎?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要知道,隨著秦皇、漢武封禪之後,歷代帝王都以封禪作為帝王的最高儀式,若說李世民不想封禪,是不可信的,他之所以沒有封禪,是因為有魏徵的存在。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隋朝末年,李世民輔佐父親李淵建立唐朝。此後,李淵坐鎮長安,李世民帶兵四處廝殺,平定劉武周、消滅王世充、蕩平竇建德、橫掃劉黑闥,一統中原。李世民登基後,對外消滅東突厥等強敵,對內休養生息。

貞觀年間,四夷來朝,物阜民豐,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之功,縱然不能和秦始皇、漢武帝並肩,但卻遠遠高於其他5位封禪的帝王。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貞觀六年,李世民也想效仿秦皇、漢武,去泰山封禪。但這件事不能他親口說來。他幾次暗示文武百官,自己有封禪之意。百官們為了拍馬屁,紛紛上奏請求李世民前往泰山封禪。按照慣例,李世民要再三“推辭”,百官們再三“請求”,李世民最後才“勉強”答應,這樣李世民才能名正言順地去封禪。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因此,在文武百官向李世民上書請求封禪時,李世民還故作謙讓地說:“並不是所有的好皇帝都要去封禪,你看漢文帝創造‘文景之治’,人家不就沒封禪嗎?你們不要勸朕了。”

百官們哪裡肯依,再三懇請,李世民很“為難”,最後表示“考慮”一下。就在李世民竊喜馬上就能達成目的時,半路殺出來個程咬金。不,殺出來的不是程咬金,因為程咬金是支援封禪的,半路殺出來的是魏徵。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資治通鑑》雲:

“魏徵獨以為不可。”

啥意思,大傢伙都同意李世民封禪,唯獨魏徵認為不妥。李世民憋著一肚子火,怒問魏徵6個問題,《資治通鑑》:

上曰:“公不欲朕封禪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國未安邪?”曰:“安矣!”“四夷未服邪?”曰:“服矣!”“年穀未豐邪?”曰:“豐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

李世民的6個問題像連珠炮一樣,“朕的功勞不夠嗎?朕的德行不厚嗎?朕治理的天下不安定嗎?周圍國家不臣服朕嗎?百姓不豐收嗎?上天沒降祥瑞嗎?”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從這6個問題可以看出,李世民非常肯定自己的政績,對自己治理的唐朝非常自信。而且,魏徵的回答也都是肯定的。簡而言之,如果把6個問題合併,李世民就是在問:“你覺得朕不夠偉大嗎?”魏徵很老實地回答說:“陛下夠偉大了!”

李世民當時就火了,繼續怒問魏徵:“你既然覺得我偉大,肯定了我的功勞,為啥不同意我去封禪?”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接下來,魏徵的回答很有條理,可分為五點:

其一,自從陛下登基之後,唐朝的人口雖然有所增長,但還沒有恢復到隋朝開皇年間的程度。

其二,唐朝的糧食儲備還不是很充足,不足以抵抗風險。

其三,陛下去泰山,不僅文武百官要隨行,一路上需要大量的車馬、糧食,現在我們還消耗不起。

其四,周邊國家國王或使者都要前去觀禮,這些人從關中走到齊魯,途徑大唐腹地,對我們沒有好處。而且,他們來了我們就要重重的賞賜,賞賜少了,覺得我大唐小氣,賞賜多了,這些賞賜都是民脂民膏,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

其五,封禪只是虛名,百姓為了這件事還要搭橋修路,動用大量勞役,百害而無一利。

李世民想封禪,魏徵勸阻,李世民怒問6個問題,魏徵如何懟回去?

魏徵的話濃縮成一句,懟給李世民就是:

“陛下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去封禪,還是為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而封禪?”

李世民聽完後,心情一下就蔫了,他本想封禪,但魏徵說的也是實情。

正巧,不久黃河氾濫,河南等地發生水災,李世民便以此為藉口,放棄了封禪的想法。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並沒有封禪。

正如《資治通鑑》所說:

“若天下義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乎!”

筆者認為,評價一個皇帝的好壞,並非看他是否前往封禪,而是看他治理的天下是否安定,他的子民是否豐衣足食。李世民連珠炮問了魏徵6個問題,雖然對自己的政績很自信,但魏徵提出的5點理由,讓李世民無法回答。從結果上看,沒能封禪,才是百姓之福氣。

TAG: 封禪李世民魏徵帝王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