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今日且說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身罵賊,吉太醫下毒遭刑。”話說曹操欲作書招安劉表,謀士賈詡進道:“劉景升好結納名流,今必得一有名之士往說之,方可降耳。”曹操便問“誰人可去?”許攸便道;“孔文舉可當其任。”曹操聽了往見孔融,孔融又薦一人,乃其友禰衡,於是表奏獻帝,獻帝許之。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曹操召禰衡至,禰衡行禮畢,曹操卻並不命坐,禰衡是個自視甚高的人,也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見曹操如此待他,心裡就很不是滋味了,乃發牢騷道:“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曹操聽了道;“吾手下有數十人,皆當世英雄,何謂無人?”禰衡聽了道;“願聞其詳。”曹操便把手下文武才俊十四人都說了一遍。

禰衡聽了把他們都貶損得一文不值,而且除此十四人外,“其餘皆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耳!”曹操聽了大怒,反問道;“汝有何能?”禰衡答道;“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配德於孔、顏。豈與俗子共論乎!”張遼聽了欲拔劍斬了他,因為禰衡說他可以擊鼓鳴金,簡直奇恥大辱。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曹操聽了道;“吾正少一鼓吏,早晚朝賀宴享,可令禰衡充此職。”禰衡不推辭,應諾而去。

來日,曹操大宴,命禰衡擊鼓,禰衡卻擊《漁陽三撾》,使得聽眾慷慨流淚。曹操的走狗侍從見禰衡穿著舊衣服,乃狐假虎威地喝道;“何不更衣!”禰衡聽了,當面脫下舊衣服,裸身而立,渾身一絲不掛。曹操呵斥道;“廟堂之上,何太無禮?”禰衡道:“欺君罔上乃謂無禮。吾露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耳!”曹操道:“汝為清白,誰為汙濁?”禰衡道;“汝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欲成王霸之業。而如此輕人耶?”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禰衡的友人孔融聽了怕曹操殺了他,遂為他求情。曹操見說命他做鼓吏是輕慢了他,那好,我就抬舉你,:“令汝往荊州為使,如劉表來降,便用汝作公卿。”禰衡這時倒好,還不願去了。曹操備馬押送他去,而且叫文武在東門外接酒送之,文武聽命。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荀彧因禰衡在曹操面前把他們貶低得一無是處,遂約定:“如禰衡來,不可起身。”禰衡到了,大家端坐,目不斜視,禰衡見了放聲大哭。荀彧問他為何而哭,禰衡就說自己“行於死柩之中,如何不哭?”把荀彧他們都比作棺材中的屍體。大家聽了道:“吾等是死屍,汝乃無頭狂鬼耳!”真真如小兒鬥嘴一般精彩好玩。禰衡怎會示弱,乃道:“吾乃漢朝之臣,不作曹瞞之黨,安得無頭?”大家聽了真想當場把禰衡剁為肉泥,到底荀彧明白,道:“量鼠雀之輩,何足汙刀!”禰衡真是一點都不服輸,乃道:“吾乃鼠雀,尚有人性;汝等只可謂之蜾蟲!”蜾蟲是什麼蟲,就是寄生蟲,大家聽了恨恨而散。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禰衡去了劉表那亦是傲慢無禮,戲謔劉表,劉表雖然恨憤,但也懼怕輿論,怕擔上害賢之名,故遣他去見黃祖,黃祖可不是好惹的祖,禰衡嘲笑黃祖是廟中木偶瘟神,黃祖怒而斬之,禰衡至死罵不絕口。曹操聽聞禰衡遇害,笑道:“腐儒舌箭,反自殺矣!”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綜上可以看出,禰衡的死實是他自掘墳墓,至始至終都是他自己的過錯更多,因以文名,自視頗高,目中無人,因見曹操沒有命坐,便口出狂言,試想一下,連他的好友孔融在曹操面前都沒有站的地位,何況一初次謀面的不知真假的名士,而且初來乍到,未立一功,如何讓上位者信任你?況且把曹操的手下文武都損了個遍,曹操難道是傻子嗎?他手下有幾斤幾兩他作為管理者難道不知,禰衡聰明一世,卻不知疏不間親,難怪曹操任性起來就不抬舉你,讓你做個小小的鼓吏。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再說禰衡說不作曹瞞之黨,卻又為何不拒絕孔融的表薦,曹操召見又來見曹操,見了曹操又言行無狀,豈不陷朋友于不義?難道只是為了來罵一下曹操,博得清高美譽?

這就讓我們聯想到後來“竹林七賢”鍾會拜訪阮籍,向秀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卻說鍾會欲結交阮籍和向秀,來到他們的住所,阮籍與向秀正好在打鐵,鍾會向前行禮,他們兩人故作姿態,瞧都不瞧鍾會。鍾會見他們如此無禮,就告辭走人,誰知這時嵇康竟然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嵇康也是無禮太盛,不理人家就不理人家嘛,最後還要說上一句這樣無厘頭的話,鍾會氣憤回了他一句:“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後來嵇康終遭鍾會報復,誰是誰非?我們應該知道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嵇康你也不要死得冤枉,豈不聞禍從口出哉?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禰衡也是如此,你要清高,要當名士何必口出惡言,說曹操不識賢愚,不讀詩書,不納忠言,不通古今,不容諸侯,還常懷篡逆,如果真是這樣,他能成為一代奸雄,成為禰衡口中的奸賊那也是不可能的吧?簡直強詞奪理,禰衡,你還是太嫩了,只知逞一時之口快,卻不知已自誤矣。

《三國演義》中禰衡逞口舌之快,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到底值不值得

禰衡說荀彧等人是寄生蟲,卻不反思於己,自己不也是一條寄生蟲嗎?荀彧他們尚且能為曹操所用,禰衡自己白白活了二十五載,又為當時的亂世做了什麼?最後死時還不是隻博得一個“罵名”。因此,禰衡之死是自己造成的,不過是借刀自殺罷了,足為天下祿蠹腐儒鑑。

TAG: 禰衡曹操荀彧鍾會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