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詩人陶淵明:價值觀知行合一,他是怎樣堅守終極之善的?

【歷史愛好者第一訂閱號】

陶淵明,字淵明,又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是東晉末至南宋初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八歲父親去世後,家境逐漸沒落,自幼喜愛讀儒家經典,又追求閒靜的生活,並且志向遠大。同時他那個年代老莊玄學盛行,因此,無意中染上了道家思想,早早喜愛上自然。20歲作為謀生手段,開始了宦官生涯,出仕之間由於看透了官場生活,毅然解印辭官,開始了他的隱逸生活,過著一般老百姓的日子。

隱逸詩人陶淵明:價值觀知行合一,他是怎樣堅守終極之善的?

陶淵明思想價值觀

在善惡上面,陶淵明關注其實質而非形式,很多時候他都流露出一種無意於功利主義的思想價值觀,即無功利、無功用。在利益計算上,他達到了利益歸零的境界。陶淵明區分了善惡,分別為根源性的善惡與現象性善惡,即深層意思為在純樸的根源中“善”是根源性存在,是一種絕對性存在。對於經驗性善與惡,陶淵明以為它們具有相對性,但是陶淵明研討中沒有止步於經驗性的善與惡,也沒有止步於空洞的堅持名義上的善與惡。

陶淵明揭示了終極、根本起決定性意義上善與惡,這種善與惡極構成了陶淵明的價值觀主要內容。並且陶淵明將這種終極的善規定為君子之美,肯定這種根本的、終極的善是值得君子堅守的,這種思想揭示是儒家思想價值觀的核心,例如,他將“善”與“仁”聯絡在一起。在對待道家也抱著如此看法,例如追求“抱朴守靜”就是道家思想核心。

隱逸詩人陶淵明:價值觀知行合一,他是怎樣堅守終極之善的?

陶淵明思想價值觀踐行

在陶淵明看來,值得堅守的“善”乃終極意義上的、根本性的“善”,是從根本上符合道德上的“善”,他肯定了“道德”意義上的“善”,而拒絕了非道德上“惡”。他把這個作為人生最高踐行標準,貫穿於踐行始末。陶淵明又認為,“道德”是無處不在的,是普遍存在的,在一般生活、田野、農耕生活中等等,還有大自然裡也有豐裕的“道德”存在。所以,自身對大自然“善”吸收是順暢的、自發的,是一種不求回報的贈送。

以“道德”為終極善的追求是真正意義上“善”踐行,始末陶淵明都切實履行著,“結髮念善事”對“道德”之善事踐行後一種思考與回顧。陶淵明追求的是根本意義上的“善”,而對形式上、現象性的“善”是排坼的。由於這種思想價值觀是一種自然而發出來的,因此。對“道德”之“善”不是固執的和刻板的堅守。陶淵明《乞食》中寫道:“飢餓驅我去,不知竟何之。”,在這首詩中,陶淵明肯定了乞食非道德行為,是一種無法掩飾的羞恥行為,因此,在陶淵明看來,這不屬於“道德”意義上的善。

隱逸詩人陶淵明:價值觀知行合一,他是怎樣堅守終極之善的?

結語

陶淵明將道家與儒家的“善”與“仁”充分結合起來,構成他的主要思想價值觀,並一生作為道德準則堅守著,他排坼表面上、形式上“善”,因此,乞食行為他可以從根本上堅守住“道德”之善,他的認識與行為使他能夠做到“知行合一”境界。

同意的點個“在看”,轉發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漫談】

TAG: 陶淵明道德價值觀踐行終極